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利澳平台_利澳注册注册_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9-30 13:59    文字:【】【】【
摘要:利澳平台_利澳注册注册_利澳注册 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确定中国水稻的生产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是在1949~1961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是从1961~

  利澳平台_利澳注册注册_利澳注册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确定中国水稻的生产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是在1949~1961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是从1961~1997a,这段时间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有很大程度的增长;第3阶段是1997~2003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第4阶段是从2003~2013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恢复增长。从水稻生产发展来看,水稻品种改良,推出的抗病虫性强、耐肥抗倒性的优良品种,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增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比如育秧技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使水稻植株良好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质量;农业政策的支持,大大刺激农户种粮积极性,加之技术支持,使得水稻产量提升。展望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可以确定水稻单产提高了3.5倍,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进步[1]。所以,积极创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4年云南昆明禄劝县水稻生产超额完成1333.33hm2目标任务,而使这一目标任务完成的根本是昆明市农业局组建水稻高产专家组,负责本县水稻种植指导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落实。具体工作中,按照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测产方法对利用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的水稻试验田产量进行检测,并深入研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技术,为农户水稻生产提供创新技术。

  中国在总结长期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稻区和类型理想株型,并采用理想株型与杂交优势结合,育成一批高产水稻新品种。在此基础上,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我国水稻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即根据水稻品种生产特点,适当的改善土壤生理化特点、合理移栽水稻苗、适当降低密度,促使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品种优势,长出大穗,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所以,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深入分析水稻生长机理、水稻生长条件、创新、发展技术[2]。

  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但肥料选用不正确或施肥过量等情况的存在均会影响水稻生长,促使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所以,深入研究水稻肥水高效率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水稻肥水高效率的创新研究是提出了水稻实施氮肥管理技术,即对水稻植株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进行测试,并检测土壤供氮量,在此基础上,利用SPAD等方法构建叶片氮含量指标,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方法,实时、合理的向水稻输送氮肥,确保水稻含氮量足够,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

  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向机械化迈进。在现代化的今天,很多国家水稻耕种、收获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我国以水稻为主要口粮的情况下,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资源,还使水稻生产规模化进行,为扩大水稻生产面积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水稻生产中所应用的机械设备主要以机插秧为主,多功能的机插秧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水稻种植需求,合理调节水稻插秧距离及插秧深度,从而规模化的、合理化、高效化的进行水稻插秧。尽管水稻机插秧已经应用多年,且技术配套完善,但由于水稻插秧就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因此水稻机械育插秧作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使得水稻机插秧应用还不够完善,农业技术人员还需要致力于水稻生产机械研究,推动水稻机械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3]。

  在我国经济、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积极研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技术并实践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水稻栽培方法,根据水稻品种生产特点,适当地改善土壤生理化特点、合理移栽水稻苗、适当降低水稻密度,使水稻植株良好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单从云南昆明禄劝县近些年水稻产业发展情况便能充分说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作用。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创新与实践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1] 康洪灿.菜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1):81-82,84.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对我国的水稻种植和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我们积极推行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使该项栽培技术在我国水稻种植和生产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2006年,我们开始引进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结合地区各方面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研究出符合当地特点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并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提高了全镇的水稻产量。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促进水稻生产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水稻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新的关于水稻栽培的理念,由马达加斯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水稻栽培的专家研究而成。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致力于水稻等粮食的种植和生产,虽然传统的栽培技术能够使我们有所收获,但是却达不到超高产的要求,也无法为我们创造更高的价值。然而,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作为新型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例如稀植壮株、嫩秧早栽、控苗壮秆、湿强根和足肥高产等。在所有的强化栽培技术中,这些显著特点在三围立体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三围立体栽培方式是指在进行水稻的移栽时,每窝水稻栽3苗,使之呈现三角形分布的状态,其苗距为6cm至10cm,并且使其行间错窝,尽可能地实现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和促进分蘖的效果,使水稻的有效穗数增加,最终使水稻的产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由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定义可知,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例如稀植壮株、嫩秧早栽、控苗壮秆、湿润强根和足肥高产等,这使得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了许多优势。在水稻种植和水稻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水稻育秧的成本,主要表现在相同种植面积条件下的水稻用种量的减少以及用工量的减少。此外,其嫩秧早栽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秧苗的早生快发,使秧苗低节位分蘖的发生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充分地体现并且发挥了水稻分蘖的巨大优势,使水稻的足穗和大穗等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进而促进水稻的超高产。

  栽秧时灌水方法也很重要,要以干湿交换为主。应采用浅水、湿润、晾田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对秧苗灌溉,这样方便稻苗的插入站立,而且有助于水稻高产的生态和生理需求,达到合理灌溉对水稻生长十分有利。干湿交换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科学技术来衡量,干湿的时间长短要根据科学依据有规律的掌握,有利于秧苗的成长。

  要想实现和提高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要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水稻优良品种,目前水稻的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但选择水稻品种时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做出选择。地区的不同温度差异就不同,干旱地区就要选择耐旱、耐痔、感温性强的品种。低温地区也要选择适合当地气温的水稻品种。严格地按照抗病性强、分蘖力强、生长力旺盛、耐肥力高而且穗型偏大的标准来对高产杂交稻进行选择,对此,市、县的相关农业主管部门有所推介,例如川优6203、川香优37、蓉18优198、健优388和内5优828等品种都比较适宜。

  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选择工作对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选择湿润保温育秧的栽培方式来对适龄的壮秧进行培育,根据水稻秧龄的长短来确定和选择适宜的水稻播种量,并且加强对其肥水管理,使适龄的壮秧得到更好的培育。

  对水稻进行适时早栽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对水稻进行适时早栽可以促进水稻秧苗分蘖和早生快发,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目的。

  我们要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三围立体的栽培方式来对水稻进行栽培,将水稻栽培成每窝水稻栽3苗和三角形分布的形式,将其苗距控制在6cm至10cm之间,并且使其行间错窝,使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促进水稻的分蘖,尽可能地做好水稻的稀植强化栽培工作。

  施肥量的平衡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关键,施肥量的不均匀不适当对水稻的秧苗有很强的破坏力,施肥量过高的稻田区域,会因为量大产生肥害,稻苗慢慢的变黄,死掉,而施肥量过低的稻苗区域的秧苗成长会很慢,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营养补充不足,导致虚弱,因此产量会大量减少,甚至稻子不成熟。所以在施肥过程中要综合实际情况制定水稻施肥量。而且要根据科学技术对水稻进行分期追肥。从灌溉用水量来看,传统技术习惯漫灌,而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则强调以湿润灌溉为主,两者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用水量大幅减少;从施肥量来看,强化栽培技术以有机肥与化肥并重的方式,视稻田肥力而定;从营养生长方式来看,强化栽培技术更加强调中期晒田,促进水稻有效生长,实现产量大增成果。

  水稻生长时难免会遇到有虫害现象或者生长杂草等现象,水稻强化栽培在水田种植时不可以用水压草,这样杂草会继续生长出来,影响水稻的生长。在抛栽后一般要用化学防治,将出虫草剂均拌在化肥中,撒进稻田里。我们还可以通过节水灌溉的方式灌溉农田,采用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来对水稻进行除虫和除草。

  综上所述可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农作物发展迅速的当下,我国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加强,为提高水稻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加强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的更进。不断地更新、创新水稻作业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水稻产业再进新一阶段的生产高峰。

  [1] 易树坚.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J].吉林农业月刊,2015(3);56-58.

  对于水稻这种植物来说,生长过程中的育秧环节对水稻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为该环节可以很好地保证水稻产量,让种植过程中的所有付出发挥作用,有利于秧苗的生长,保证了水稻秧苗的存活率。此外,水稻栽培技术是保证秧苗成活率的基础,不仅可以保证苗齐苗壮,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返青的成活率,进而保证了秧苗的生长质量,让施肥效果更加明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提高水稻的生产质量,对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改良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水稻栽培对其生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栽培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种植的效率,还可以避免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简单来说,栽培技术就是植物生长的保护伞,在很多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种植的失败率。水稻是一种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害的植物,其中最为严重也是最容易感染的就是纹枯病和稻曲病。此外,还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受到害虫的侵染,对生长极为不利。而目前的栽培技术并不能很好地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一些防治病虫害的药物可以控制其蔓延,但很难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控制,因为过度使用药物会让水稻产生抗生素物质,最终的结果也只会越来越严重。

  不得不说,好的栽培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质量,因为其可以在根源上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叶龄的问题是很多相关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也有很多控制叶龄的技术,但这些技术都很难进行叶龄时态的观察与控制。所谓的观察点就是为了让水稻更好地生长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观察方法,工作任务就是对水稻叶龄的改变进行分析。此外,不同的水稻品种还会存在不同的叶龄变化,种植过程与生产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水稻叶龄是反应水稻生长状态的重要标准,做好水稻叶龄的标记可以及时发现其生长问题,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水稻的质量与产量。

  在水稻研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改进种植技术无疑是最大的任务,这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把研究的焦点放在栽培技术上的原因之一。但是,栽培技术的研究要以一定的基础与目标为前提,也就是要关注水稻的产量问题,让水稻质量与产量有一个根本的提升。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要在注意叶龄问题的同时改进种植技术,以此来保证水稻前期的一切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水稻种植的质量与产量。此外,在提高产量的问题上不仅要进行技术的推广,还要根据水稻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栽培技术的改进,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在改进的过程中,要注意水稻生产的原则与规律,与水稻的生长环境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进而达到增加水稻产量的目的,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稻质量的好坏虽然与栽培技术分不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土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土地条件,做到因地制宜。要达到该目标,就要提前进行土地条件的诊断,找到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因素,并提前对这些因素进行改善与处理,以降低其对水稻生长的负面影响,从而让水稻更好地生长,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质量与产量。一般情况下,水稻的生长过程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总是会出现一些条件对其生长产生制约的情况,不利于水稻生长过程问题的改善。因此,对土地进行标准的田间测试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要根据实际经验才能准确实施。因此,对土地条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这是保证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最终达到提高水稻质量之目的。

  综上所述,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要运用相关的管理知识,并与育苗技术有机结合,对育苗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在水稻种植问题上,研究人员需要注意生L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因为管理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水稻的生长最需要的就是水分的保证,而对田地的测试工作在该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水稻种植顺利进行的基础。

  总之,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要内外结合。在内保证栽培技术的研究水平,在外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尤其是对飞禽的防范与管理。

  杂交水稻在配套建设之后,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果,水稻育秧作为水稻种植伟大成果,现阶段已经发展了1800a的时间。我国水稻育秧技术主要由4种,分别为旱育秧、两段育秧、薄膜湿润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3种育秧方法逐渐被旱育秧所替代。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作为主要推广对象,农民需要具有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应知识水平,通过少数农民带动多数农民的方式,逐渐让全部农民都能接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先构建示范村,对村民进行统一农业科技培训,对技术资料进行广泛普及,在部门农户田地时间进行示范种植,这样农民能够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实际重视效果进行了解,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个种植环节。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之后发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水稻旱育在秋季情况下抗病性能及耐寒性能较好,能够有效缩短水稻种植时间,水稻秧苗素质良好,整体结构良好,产量大幅度提高。正常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产量与传统湿润育秧栽培技术相比较产量大约提高15%左右,经济效益增长150元/667m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推广技术人员。推广技术人员对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地点及对象具有选择权,如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案制定不够合理,整个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都将受到影响,推广工作也就相当于白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技巧十分了解,才能够保证在进行试验示范之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低,老人、小孩都能够直接操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农村地区青壮年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农村地区内主要留守人员为老人与小孩。该类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低,造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即便在这些地区内推广之后,操作也不规范,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即便应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增产效果也不显著。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受到投入成本有限,造成农民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较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人员指导工作难度较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以完善水稻旱育秧作为核心,通过科学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对水稻栽培种植每个环节十分了解,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效果总结。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

  科研培训并不仅仅是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到水稻种植现场进行指导。推广人员还应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示范田,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一个时期所能够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亲手进行示范。

  伴S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产量显著提高,农村收入增加,正式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盐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盐城地区的水稻种植中多数为1年2熟,原有的水稻种植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插秧劳作,因水稻种植环境的特殊性,种植工艺及环节极为复杂,种植效率不高。而自盐城地区应用机插秧的种植方式后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力的负担,在水稻种植面积及水稻产量上都有明显的增加。盐城地区由于机插水稻生长模式与传统方式种植的水稻不同,普通的种植方法无法满足其生长要求,因此必须要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来保证产量。

  受机插秧的影响此类水稻发育期要长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并且机插水稻在后期所长出的麦穗要小于普通水稻,盐城的温度变化较为稳定,为了降低机插水稻生育期长的缺陷所带来的影响,一般在进行机插秧种植时可选择早播早栽来保证正常生长。

  为了扩大机插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在农户中进行栽培技术的示范及培训工作,使农户掌握技术的使用特点。并将技术使用的优点及好处详细列明,使农户真正的认同此种技术、使用此种技术。

  确定机插水稻的面积主要是为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确定种植面积后做好营养土、插秧机、秧苗、技术人员、肥料等必需用材的准备工作。

  目前盐城一些镇、村中农户无法负担机插水稻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成本,多数是通过租赁或是多个农户共用的形式来使用机械设备。由于机插水稻需要早种,同一时间进行种植难免会造成机插栽种压力增大,因此需要农户之间进行协调,确定具体的移栽时间,保证每户都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秧苗的移栽。

  整好秧田,在机插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多数是采用中、小型秧苗进行移栽,为了保证秧苗的成活率就要提高大田整地的质量。要保证床土的平整,避免存有杂物影响秧苗的生长;对表层土壤进行耕整,保证土壤沉实且结构稳定,不会过于板正,也不会过于松烂,使土壤维持在软硬适中的程度;保证土壤沉实时间,通常在1~3d左右,从而使秧苗有更好的栽种条件。

  机插水稻本身发育期就较长,因此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应以发育期较短的种类为主,并且机插水稻稻穗较小,因此可以根据盐城水稻种植情况选择早熟及稻穗较大的种子。

  具体播种时间可以根据盐城地区水稻种植中的茬口及时间进行种植时间的倒推,通常是提前15~20d为最佳时期。盐城地区可以根据种植时间提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在育苗之前需要进行晒种,根据稻种特点及种类合理的配置药剂,浸泡2d,2d后取出进行保温保水处理,催生幼芽,露白后可以在营养土中进行播种。

  在进行机插秧后为了保证秧苗可以尽快扎根及生长需要对其进行灌溉,并观察其各个生长阶段的长势,及时进行补水,在秧苗移栽初期稻田内水量以处于苗高的1/2为最佳。在炎热干旱的天气需要对稻田及时进行补水,水量没过稻苗的根茎,避免因炎热造成土壤水分流失而损伤稻苗的根茎,在阴雨天则不用再进行补水工作;在移栽完成3d后为避免稻苗长期处于深水中出现坏苗及烂苗的情况需要降低稻田的水层深度,进行薄水层管理;秧苗在度过分蕖期成活后需要降低灌溉水量,深度应在3.33cm以下;等水稻田中水分自然蒸发吸收后,停止灌溉1~2d,此时主要促使其根系向土壤内部延伸生长。

  多次及时适度轻搁田,可以提高成穗率,强壮根苗,从而促进关键技术措施的形成。机插水稻搁田期与常规手插稻一样,遵循“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在栽插质量和施肥条件良好的田块可以适当提早至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0%时开始搁田。机插秧够苗期的苗体小,分蘖小,土壤水分敏感,应轻搁,以土壤不裂缝为宜;切忌1次重搁,造成有效分蘖死亡,导致穗数不足。

  由于拔节期的水稻正处于生长的高峰期,此时水稻的高度、稻穗大小、穗壳宽窄都处于生长期,需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来满足其生长需要,避免成长过程中出现植体发展遇阻的情况。在稻田灌溉时要保证稻田水量没过其根部,中间不可出现持续断水的情况,以此来促使水稻结出大穗。

  这种用水方式主要在灌浆期,此时水稻颗粒生长需要养分的支持,而干湿交替的灌溉方法可以促使水稻根叶的生长,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养分,使稻穗增重,避免出现稻粒干瘪或坏粒的情况。

  在施肥时应根据水稻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要根据种植区域内土壤的养分含量及肥力情况来选择有机肥及无机肥的联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商品有机肥1500~3000kg/hm2,46%尿素120~150kg/hm2,12%过磷酸钙350~600kg/hm2,60%氯化钾40~60kg/hm2;或施商品有C肥1500~3000kg/hm2,高浓度配方肥300~450kg/hm2,46%尿素60~90kg/hm2,在机插前旋耕入土。

  栽后15d施46%尿素150kg/hm2,秸秆还田的田块增施至225kg/hm2;再隔10~15d后,结合苗情发育情况,施46%尿素0~10kg/hm2,调控田间群体,确保足苗成穗。

  在除草工作中需要进行3道除草流程清除稻田杂草。在秧苗移栽之前,将大田中床土刮平,并夯实土层,在肥料中混入除草剂进行撒施,并在稻田中蓄水3~4d,尽量降低杂草的存活率;在秧苗移栽后,根据杂草的长势、种类、草龄选择适当的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处理,在肥料或是细土中添加适量的除草剂撒施,之后稻田需要保水4~7d;对于在进行2次除草工作后仍存有杂草的区域可进行补施茎叶除草剂来进行除草,根据田块杂草生长情况选择全田或是局部进行除草工作。

  由于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所受病虫害种类较多且在前期、中期、后期所发病虫害种类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农药。主要害虫有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在发生防治适期用50%锐劲特、吡虫啉等农药,按要求进行喷雾防治;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分别出现在分Y末期和孕穗末期,采用12.5%纹霉清和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要求进行喷雾防治。

  水稻秧苗在进行移栽之前需要揭掉覆盖的无纺布,保证秧苗适应环境,通常在移栽的前3~5d;为了避免秧苗在出土时出现死亡情况需要控制每日的施水量,并进行盘根工作,可对秧苗使用起根药,通常此步骤在移栽前第3、4天时完成;在移栽过后需要在秧田内覆盖无纺布,保证稻田水量充足,土壤湿润;在移栽之前可以适当的对秧田进行培肥,在秧苗移栽后可采用壮秧剂进行秧苗壮秧。

  在应用机插栽培技术进行秧苗栽培的过程中秧苗的间隔密度、植株损伤、用水施肥等都是影响水稻田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移栽的过程中要保证移栽及种植的质量,可采用的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点。

  确定水稻种植密度,通常水稻密度是受土壤肥力影响的,因此在种植之前需要对种植区域土壤肥力进行检测,确定之后再选择适当的秧苗密度,避免出现过密或过稀的情况影响稻田单位面积产量;避免伤害秧苗,在起秧的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很可能会伤害到秧苗的根系,因此可为秧田配置专用的起秧工具及运输车辆,从而保证秧苗在运输到大田的这段区域不会受到损伤;在移栽时要控制稻田的水含量,通常为高处床土露出水面为佳,如果遇到旱天需要及时进行补水,在有降水的情况下则可略过此环节,在施肥时需要注意施肥时间,普遍需要在移栽之前完成,保证土壤与肥料混合,使土壤肥力上升,满足秧苗对基肥的需求。

  在机插水稻的种植中既需要注重前期的栽种,还需要注重后期的管理。以上内容从播种、整地、壮苗、用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在实际中需要注意使用的栽培技术,只有通过对栽培技术的掌握及使用才能保证水稻的高产。盐城地区在水稻种植栽培中还需注意秧田的实际情况,根据秧田的实际需要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稻田秧苗的成活率。在盐城并还有许多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劳作模式,因此需要加大对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1]权圣哲,张明,景伟.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12):104.

  [2]徐标.麦茬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

  [3]谢勇,梁迎暖,唐青.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农业科技,2016(3):46-47.

  [4]许黎.水稻机插秧的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粮食的种植技术成熟,经验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旧有的经验和技术已经落后于发展的潮流。目前在水稻种植上最为新颖的技术就是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了把握这项技术,并且作出示范将之推广。下面主要对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希望更多的农业从业者可以增加对这一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种子选育是种植的第一步,选择优质种子更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培育出来的种子质量也不断提高,以往使用的低品质种子已经被不断淘汰,逐渐留下的都是发芽率高、抗虫害、产量高的种子。但是使用要秉持优胜劣汰的原则,还是需要在种植过程中不断优中择优,在不断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提高质量。在选取种子时,还需要结合种植土地的情况,因为种子对于土地的含水量、酸碱度都存在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为种子选取最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

  在选取育苗土地时需要秉持的原则是土壤肥沃、水源调度方便、背风向阳、干燥平坦,然后经过深耕处理,保证土壤呈现细、松、平的状态。将腐熟的农家肥料与调配的营养土播散在床土上,并利用工作耙平,还需选用农药祛除虫害。床土需要在播种前10d扣棚,并在播种前一天浇足水,播种期是根据当地的季节以及水稻生命周期确定。苗床的温度宜控制在30℃并保持足够的水分;水稻出苗后,温度大概控制在28℃。天气晴朗时要保证通风与苗床水分;当幼苗成长为3片叶子时,却将成长温度控制在22℃左右,根据温度合理控制通风,避免稻秧成长过快。

  选取的种植土地要干净无污染,水稻在成长中没有吸收有害物质,才可称为无公害优质水稻。除了洁净以后,种植地还需要具备土壤肥沃、土地平坦、沟渠灌溉便捷等要求。

  在插秧之后需要对种植地进行整理,避免土壤粘重在一起,保证砂浆沉积之后进行。在插秧时秧苗不可入土过深,若种植地为沙质土壤,则利用抛秧的方式进行,保证秧苗之间的距离,切记秧苗不可如土过深,否则不利于秧苗返青。

  合理布置秧苗之间的距离,才可保证水稻在生长中可以充分吸收养分、水分以及阳光,密集种植容易限制水稻生长,但过疏种植会造成资源浪费。为了合理控制水稻的种植间距,可通过小面积试验田来测试,查看不同间距下水稻的生长情况与产量,确定最合理的种植间距。由于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在插秧前需要在种植地灌溉充足的水分。尽管水稻田中的杂草相对较少,但还是要积极除草,防止杂草吸收养分,阻碍水稻生长。栽插不能太深,不然对秧苗返青非常不利。

  插秧结束之后,需要展开合理的田间管理:进行前期的管理工作,即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在水稻初成长阶段主要低施氮元素,其可促进根茎生长。而且水稻穗也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所以需要对秧苗及时的施肥追肥,保证水稻在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一般情况下,农家肥的调配标准是20thm2,根据1:0.5:0.7的配比来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并控制好用量。纯氮肥控制在14kghm2,钾肥则控制在30kghm2,尽量不施用粒肥;为中期的管理工作,水稻正处于拔节孕穗阶段,而且生长速度很快,需要供给充足的营养肥料,尤其是氮元素,但也要合理控制肥料量,避免水稻杆疯狂生长;为后期的管理,此阶段水稻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谷粒方面,也是确保水稻产量与无公害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提供充足的碳元素供水稻生长。

  水稻在生长阶段仍然需要大量的水源,一般秉持着浅水插秧,寸水返青,同时还需昼夜灌溉,在移植过程中,水位高控制在1cm所有,直到返青阶段增加水源,在全生育期需要将水位高度控制在5cm,直到水稻有效分蘖后再予以停止,而且需要将水分排出晒田,才可控制无效分蘖。如果水稻种植地水源充足,可以放跑马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但是在施肥期间不可采用跑马水。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区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与地理位置,合理灌溉,避免水资源浪费。

  为了快速便捷的去除病虫害,一般都会选用农药,但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残留部分农药,经过食物链循环,最终还是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无公害水稻需选用合理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保证这些农药高效、无害、残留低。而且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制成的农药来预防祛除病虫害。

  水稻成熟后需要适时收割,一般而言,水稻成熟的标准为籽粒超过90°。已经变黄、成熟水稻穗轴有1/3开始变黄,水稻桔梗有超过70%的已经枯黄。在收割水稻期间,要依照品种分类,不可混杂,要在洁净的地方进行脱粒与晒谷,从而确保稻米的品质。

  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国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并不是很大,或许是出于敝帚自珍的心理等,但是这就表明更加需要对此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笔者在分析了其他的作物或蔬菜的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手段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资金的支持,任何技术的研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对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的时候,更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物力,比如选择示范田地的时候需要花费租金,机器设备的购入,工作人员的工作,还有推广宣传所需要的花费等等。

  开创新的宣传渠道,现在的社会,产品的包装和营销非常的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是在一些期刊、报纸上进行,而且大部分都要依赖政府的扶持,而推广的主体对象农民其实对于报纸期刊的兴趣并不大,所以应该加大力度在电视、网页广告的宣传上,可以以动漫形式来宣传水稻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优点等。

  虽然目前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有着突破性的发展,水稻的产量也足够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可供水稻栽培的良田也在日趋退化;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区仍旧存在着温饱不能解决的情况,因此对水稻的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示范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1]段云慧,赵乾希.无公害优质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43.

  古登乡位于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北接洛本桌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境内山岭罗列,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气候因海拔差异,高低错落,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有3831户1456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4户14065人,耕地面积16249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水稻10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8%。

  通过泸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上江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后,98年开始在古登乡进行推广,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900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8.23%,平均单产为465千克,较常规育种和栽培(对照)平均单产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长幅度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场价3.00元计算,亩增加经济收入288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为古登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亟待今后努力解决。主要表现在:

  古登乡现有水田面积1020亩,以2015年推广面积最高年900亩计,古登乡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积还未得到推广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应还未完全显现,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能基本掌握其规范操作栽培技术,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农民不能规范操作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由于受历史进程的制约和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再加上乡级财政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扶持,导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上投入不足,据统计,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难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难度,制约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总结借鉴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问题,结合古登乡具体实际,建议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农技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领导,进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乡稳粮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以下四项措施,引导和强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发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得到大面积推广,使之获得规模效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着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须体现在上下领导思想认识统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要善始善终,赏罚分明,具体事项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证,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众自行投入为主,结合农民最讲究和注重眼前实惠的特点,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村、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带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种植水平。

  在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稳农田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创造良好条件。

  农民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农技部门在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优点,同时兼备了投入少、产出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栽培科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于水稻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中国解放以后,我国过于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对水稻质量的改善,因此,很多低质量的稻米生产过剩。比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早籼稻是一种低质量的稻米,由于生产过多形成积压,但是高质量的稻米却非常缺乏。这样的现象是非常不利于稻米市场发展的。另外,还有很多地方的水稻因为使用农药过度,受到严重污染,根本不符合卫生品质。因此,我国需要研究出提高稻米质量的栽培技术,使农田与生态平衡发展。

  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普遍对产中阶段比较重视,但是却忽视了产前与产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重视水稻栽培科学,目的是要将产前、产中、产后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我国的水稻地方生产规模通常比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水稻生产效益低下。所以,我国的水稻生产要向集约规模方向发展,这也是水稻栽培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都在不断减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另外,水资源也在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因此,加强节水栽培、修复人工湿地等问题也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对于水稻栽培的研究仅仅是放在食用上面,但是,在稻米在工业领域、饲料等方面的用途非常少。所以,稻米用途的研究与开发也是满足市场多样性的发展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水稻栽培的研究在投入上比较少,加上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水稻栽培学术界的认识存在问题等等因素,导致我国水稻栽培的研究人才不断流失或者转行,由此,对于水稻栽培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第一,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怎样才能提供充足、优质的粮食;第二,怎样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三,如何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对水稻栽培的创新与发展主要目的就是使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对于水稻的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努力提高稻米的质量。水稻的生产主要与阳光、温度、水源、土壤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能够找出形成高品质稻米的方法。另外,除了要提高稻米的质量,我们还要努力提升稻米的产量,然后形成标准化的栽培。

  如果我们仅仅依靠提高稻米价格的方式来促进其发展,那么,稻米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而关键还是要形成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我们主要采用轻简栽培新技术,使水稻生产向集约型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同时也能节约成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机械配套、省时技术、省力技术等等,特别是在多熟制的地带,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因为我国水稻种植规模比较小,种植带不是很稳定等原因,我国目前机械作业还很难全面展开。所以,我国想要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就要将农业工艺不断简化,这样才能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发展机械化作业。

  水稻生产的用水量较大,因此,我们要重点研发节水栽培技术。首先,水稻水分要提高使用效率,并于节水原理相结合。其次,发展节水栽培技术。最后,将生物、工程以及农艺结合起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水稻的施肥方面,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争取用最少的肥料栽培出最高质的水稻,以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等,这些化学药品对环境与水稻都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要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水稻产品与生态环境。另外,重点以防治为主,使用一些效能好、毒性弱、残留少的农药或者杀虫剂,研制出新的生物农药,以此达到防治的目的,使生态平衡发展。

  在水稻栽培的研发领域,无公害绿色稻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热点。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以后,对于无公害技术的研究要与提高稻米产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另外,建立品质检测监控技术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水稻的栽培,我们可以使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建立模型或者是管理决策系统,这样,水稻栽培管理更加可以实现定量的决策,而水稻生产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合理化。水稻生产还可以与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由此,水稻栽培即将迎来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水稻栽培逐渐朝向集约化、信息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水稻生产研究领域的配合下,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和稻米的品质,都将更上一层楼。

  有机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允许使用现代常规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合成农药、转基因技术等,排斥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的生产技术和物质,达到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提高产品品质与产量的目的。所以应当将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应用于有机农业生产之中,不仅能够满足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还能促使水稻良好生长,最终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目的[1]。所以,将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有效应用于有机农业生产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是在上一季作物收获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田块内,使用化学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水并施基肥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秧苗抛插或将精选种子直接播到田块中。基于此,可以确定此项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性,但前提是应用在适合的区域。相对来说,对于此项技术应用区域的选择并不是非常严格,但也要符合GB3095、GB15618的要求,选择有机含量高且PH值在6.5~7.5的土壤。当然,通风透光、有机含量高、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最为适宜[2]。

  为了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能够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在具体应用此项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相对于普通水稻种植情况来说,利用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在具体进行水稻播种前,稻田当中生长的杂草种类必然多,且密度高、危害性大。为了避免杂草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应当在整治稻田之际,做好除草工作。也就是在晴天且稻田中有水的情况下,将浓度为12%的恶草灵乳油原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滴入稻田当中,并且保持稻田含水3天,如此来达到除草的目的。

  为了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目的,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应当尽量选择矮杆、耐肥、抗倒伏的品种。在具体进行育苗播种时,先将水稻种子晾晒2~3天,之后选取色泽金黄、籽粒饱满的种子,用恶敌5g加水浸种3~4d,进行杀菌处理。之后沥水直接育苗,使种子长处嫩芽[3]。

  利用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来进行水稻种植,通常采用直播或抛秧的方式。其中,采用直播方式,就是对平整的稻田进行开围沟,之后每20m左后开一条横沟,待横沟开好后进行2.0~2.5m左右的竖沟,尽量保证沟深在18~20cm。在此基础上将嫩芽露白种子直接播于大田。而抛秧通常是在晴天或阴天进行,即将带有泥土的三叶或四~秧苗栽插大田之中,同时做好排水露泥。

  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其处于不同阶段所需水分不同。为了使水稻能够良好的生长,应当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水分管理,也就是在水稻秧苗定根成活后,此时秧苗的根系吸水能力较弱,且叶片极易失水干枯。对此,应当适度灌水提苗返青,减少死苗,一般水深3.0~4.0 cm为佳。在分蘖期,为使水稻良好生长,应当将水深保持在1.5cm左右,从而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平衡,如此可以促进水稻分解和吸收土壤养分,同时还能保证水稻基部得到充足的光照。稻穗期,是水稻最需要水的时期,应当将稻田水深设置为3.0cm,如此可以减少颖花退化、穗短、粒少、空壳等情况发生。在抽穗扬花期,因水稻叶片已经停止生长,且颖花发育已经完成,可以适当的减少水量,使根系有活力[4]。

  对于肥水的管理,通常是在秧苗抛插之后的5~7天,按照2:1:3的原则进行氮肥、磷肥、钾肥的施加;而在植株3叶期,应当注意施加适量的氮肥、氯化钾,以此来促进水稻快速生长;在植株6叶期,依旧注意施加适量的氯化钾、氮肥;而在主穗幼穗分化期,则需要施加氮肥、氯化钾及复合肥;而在后期为了保证饱粒增加质量,不施加肥料。

  通过对以往水稻种植经验的总结,确定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导致水稻植株生长不佳。为了在利用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使水稻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应当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因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等,所以在防治害虫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害虫的高发期,加强对水稻的管理与观察,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的迹象,及时利用吡蚜酮、异丙威、噻嗪酮、烯啶虫胺等农药进行防治,避免大面积的水稻受到害虫的迫害。在防治病害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高发病害,如纹枯病、稻瘟病、细条病、稻曲病等,进而采取适合防治措施加以防治。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运用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轻型易懂、增产增效且完全符合有机食品生产规程的一种生产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意义。当然,要想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应当在利用此项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注意选择适宜的区域、做好稻田整治、育苗播种、直播或抛秧以及田间管理等工作,如此才能保证水稻良好的生长,最终收获优质高产的水稻,为人们提供有机大米。

  [1] 赵巧玉,冯军.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18):8-8,9.

  [2] 赵淑敏.探究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6,(16):56.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