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主页:「世爵注册」:主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12 17:10    文字:【】【】【
摘要:」主页:「世爵注册」:主页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它定义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年后,农业4.0概念于2015年提出,农业4.0可

  」主页:「世爵注册」:主页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它定义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年后,“农业4.0”概念于2015年提出,“农业4.0”可以概述为由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支持的现代农业形式。在1.0传统农业,2.0机械化农业,3.0信息农业之后,“农业4.0”模式将现代农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精密农业是大数据与农业种植整合的农业应用与实践体系,代表了“农业4.0”模式下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信息显示,全球精密农业市场将从2014年至2020年以12.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45.5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如何应对人口、经济及环境的多重压力,实现有限资源条件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密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失为科学的发展方向。

  精密农业是一个农业应用和实践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数据解码、数据优化和田间活动等环节[2](图1)。使用数据科学根据每个单位的农田的具体情况精确调节和优化农业投资和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资源利用,保护农业生态。其中,数据信息的获取工作包括作物相关信息,包括作物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数据解码则是通过一系列软件应用技术来分析信息,并将该信息通过网站或应用程序呈现给农业从业者,包括种植者和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田间工作主要用于指导现场工作,以实现精确种植、精确灌溉、精确喷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外众多农业机构及跨国公司均已开始布局精密农业,从而能够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挑战。Monsanto(孟山都)在数据科学和精密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花费2.5亿美元收购PrecisionPlanting,2014年收购Solum的土壤分析业务部门,2015年整合气候合作平台并且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精密农业企业已经成为投资者眼中蓝筹股。Monsanto的精密种植业务部门最近与AGCO就精确种植相关数据进行了合作,住友化学子公司瓦特美国与Iteris就农业数据分析达成协议;DuPont(杜邦)与JohnDeere签署了数据共享协议,并与AGCO和Raven签署了无线数据传输解决方案合作协议。跨国公司和专业农业机构对精密农业的热情也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多元化投资者的进入。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统计,2015年农业和食品行业的风险投资大幅增长达到4.86亿美元,增长54%。以Google风投为例,Google风险投资公司与其他投资者联手,于2016年5月份在农民商业网络中投资1500万美元,通过建立农场信息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种子使用、施肥量、种植方法、环境因素等农场信息;Google风投与以色列GreenSoil投资公司合作,对智能灌溉公司CropX进行投资;Google风险投资公司与AndreessenHorowitz等7家公司合作,在农业软件Granular上注资1870万美元;此外,Google风投正致力于开展气候分析和作物生产数据开拓的投资评估。不难发现,以Google风投为首的资本已经确立精密农业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并致力于打造以土壤物联网为基础的精密种植、智能灌溉与精准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管理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精密农业的发展仍不平衡。美国作为精密农业覆盖的市场主体,经长期探索和积累发展,精密农业已经发展出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以Monsanto为例,其下属的ClimateBasic平台在美国已经覆盖了3000万hm2的作物面积,意味着美国45%的玉米和大豆使用了该平台;同时,Monsanto将1hm237美元的固定价格改为1hm27美元来鼓励农民使用ClimatePro,该系统到目前为止覆盖了美国200万hm2的耕地。而在南美洲,亚太和欧洲,特别是在巴西、阿根廷、东欧和中国,精密农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政府及民间资本对精密农业的关注度日趋提高。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密农业,并在北京、上海、新疆和黑龙江等地开展了大规模应用试点。2005年我国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据我国农业部统计,配制施肥后,作物产量平均增长4%~7%,节省30%的应用成本。2014年底,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为零增长的计划,期望以精确施肥作为带动精密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土地转让政策的稳步推进,国家土地流转呈现加快趋势,2014年底我国实现土地流转总量2670万hm2,同比增长18.3%,转移土地占农民承包耕地的30.4%。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进程,精密农业的发展需求将会随农业市场扩张和农业产业集约化的过程逐渐增加,日益增长的中国农业市场需求也催生了传统农业新理念产生的相关驱动因素。2015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稻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8个品种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试点,并筹建了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信息平台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从而能够科学地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价。我国农业部还了16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期望利用物联网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环保节能与生产效率提高相融合、生产环节与营销环节智能化的先进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关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加快,大规模劳动力涌入城市,传统农业的劳动力水平严重下降(大多数为妇女和老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将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小规模包产到户正逐渐被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趋势所取代。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力在时间、成本上的优势更加突出。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劳动产出率,有利于农业的增产增收[1]。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标志,有利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机械化的发展必将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实现打下基础。然而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机行业取得了极大成就,但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机产业仍处劣势,现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针对我国目前农机行业的特点或者是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未来农业机械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机械化。中央明确地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及指导方针。国家成立农技站,并大力投资形成了遍布乡村的农机体系。我国的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并出现了以洛阳一拖为首的大型农机厂,为农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1.21978~1995年的停滞阶段国家改革开放,正式施行土地包产到户,国家对农机的研发生产投入急剧减少,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农机发展进入迟滞阶段。后来随着国家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农机,农民成为经营农机具的主体。农机产业进行了大幅调整,重点生产适合小规模使用的机具,且机具配套失调。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在农忙季节性劳动力不足。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解决了小规模土地生产与农机大规模作业的矛盾,大型农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又恢复了新的活力,同时又带动了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我国小麦的机收水平有54%一跃到88%。

  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提出加快我国农机发展,购机补贴制度更是在市场的角度拉动农业机械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机发展进入新的春天。目前我国能生产播种机等十四大类三千多种产品,成为世界农业装配大国。目前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50%。

  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实现了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的跨度,并且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迈上10亿千瓦台阶,大型机械达到470万台,涵盖农林牧渔方面,但由于历史观念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的科技进步,农机化生产仍面临许多问题[2]。

  虽然在目前,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达50%,但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对于水稻插秧,玉米收获等困难环节大多数地区仍在用人力。像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因为机械化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机化程度高的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如东北,我国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区,由于无合适机械,目前机械化水平很低,很多梯田只能依靠人力,大大制约农业发展。

  据调查,从我国目前农机装配结构来看,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为1:1.5,低于发达国家,动力机械使用效率低。而且大多数农民在使用购机补贴时选择动力机械,并在生活中充当交通工具。受生产方式影响,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很少。从产品上来看,大多数为耕整地机械,主要作物收割机械,联合大型耕种机械很少。除此之外,在特色农产品方面,如水果等,现阶段没有可靠地农机具,有些如养殖业,出现机具空白。

  我国农机行业缺乏大型的创新型企业,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过小,没有相应的技术研发人员和能力,靠仿制机械为生。高端产品零件主要靠进口。农机因为其对象,利润低,自主创新企业遭到仿制企业低价挤压,创新积极性下降。

  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为大型机械进田服务。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创新力度[3]。并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我们需要组织相关团队开发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形的农业装备,实现全面机械化。同时,对于水果等农机技术薄弱环节,我们可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实时改进。

  农业机械的作业对象是作物,我们必须掌握作物的状况,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农机具。农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也可依赖于农艺,共同促进发展。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农机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人畜力。农业机器人可以依靠丰富的传感器准确分析作物的生长状况,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增多施肥量,减少水量等,使用智能化机械人可以实现精准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甚至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完全替代劳力。信息化则是指智能农业机械可以将作物生长状况保存对比,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联网通过专家诊断系统实时诊断原因并采取措施,这是农机的新出路。

  目前在农民小规模种地的情况下,农机很难做大,而大型机械效率高,平均亩成本低的特点无法体现。我们要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并且产出大马力,联合作业机械[4]。

  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将会得到较快发展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机械化加强节能技术设计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之要求[5]。

  作为当代农机一线工作者,我们在思考我国农机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想着怎么去做。我们首先要精通专业课程,学好自动控制理论,学好电子技术,为将来农机的信息化,自动化打下基础。同时我们应看到,祖国需要农机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立足自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合格人才,为祖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张桃林.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J].现代企业,2009,(4):4-5.

  [2]关振,王成忠.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态势[J].北京农业,2013,(36):223.

  [3]程志华.基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9.

  [4]杨敏丽.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8,(1):12-16.

  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许多地区没有真正遵循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具体建设工作,更没有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仅仅是以建设一些基础项目为由,单纯地使用工程建设来取代新农村建设,导致我国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严重偏离党中央的要求,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应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真正吃透党中央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努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农业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农村建设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加上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同,以及相应政府的配套能力不足,严重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降低农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很多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好大喜功的现象,将一些较大工程量的建设标准提得过高,造成基层财政经济压力相当大,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资金运转,使得相应的拨款也未能及时送达。

  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可以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现实中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以及农民的素质低,使得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水平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提高。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从分析自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真正找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这里所说的重点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其主要负责开拓农业市场、创新农业科技和促进区域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务,其经济实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农业重点企业的规模不大,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在农产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单位附加值较低。因此,需要加大该项重点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让此类企业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前景的重点企业。

  在农业经济趋势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农业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确保农民不断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同时,还需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国际化,提出相应的农业政策保护其健康发展,结合WTO的主要相关规定,找出符合我国特点的对策,在今后的学科研究中要重点研究此项内容。在加入WTO后,我国可以结合每个农业区的特点,对农业发展方向加以规划,多引进西方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行业的领军者。在第二产业中多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经济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信息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局面,切实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形成一个规模,这些都离不开对农业信息的大量处理和汇总,结合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信息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在整理劳动力资源时,需要了解该项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那些闲置的资本设备,将闲置可以取得的效果和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把这些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得出结论,在对比中得出较高的信息使用价值,线结语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过去小农经济的束缚,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实现农业与市场的融合,实现农业产值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简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张晓云,修文彦,常亮,等.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41-43.

  大部分农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观念陈旧落后,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深刻,对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设备接受能力差。同时,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购买能力有限,也不愿意花高价钱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新型机械,目前市面上的农机市场被伪劣产品占据,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现存农业机械中多以微小型设备为主,大中型的设备较少。微型和小型机械功能和作业范围都十分有限,不能充分体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作物产值的作用不高。农业机械化宣传和售后服务体系较薄弱,致使农民很难了解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严重阻碍了农机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减少劳作时间,解放农民的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农业机械的很多作用是人力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在抢农时与抗灾害方面。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农业机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输出的重要帮手,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时期,必将大展拳脚。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机产品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也将进一步实现,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和需求必将扩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是必然结果。展望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机械化加强节能技术设计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之要求,是大势所趋。农业机械化节能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在保证产品寿命、功能、质量等硬性指标下,依靠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达到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农业机械化在节能上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节能是人类生存、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们拥有高质量生存环境、享受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缓慢,技术含量也比较低。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粮食优质高产成为首要任务。因此,农业生产对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此类机械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2.3.1发动机燃料的选择 内燃机是农机的动力部件,内燃机的燃料主要是柴油和汽油,这类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含碳和硫的有害气体,因此在未来的农业机械设计中,会大量研发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气、沼气、植物油等为燃料的环保型发动机,减少汽柴油的消耗,降低噪声、废气等污染,并能够减轻碳排放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

  2.3.2增强可回收性设计 机械的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需要考虑的,主要需要考虑的是:零配件及原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的成本、回收的价值以及回收的处理工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优化设计,使将来产品报废后各零部件的二次利用达到最合理的状态,最终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材料浪费的目的。这种设计趋势会节约原材料及减少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通过废旧机械产品的再利用,节约大量成本。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保农业、促增收。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读者对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刘晓叙,陈敏.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理念[J].机械设计.2005(11).

  [2]袁驰,王健.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7(6) .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偏东,属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多年来,吉林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直比较平稳,为了更好的分析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潜力,预测其未来走向,现运用PEST模型对吉林市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5年间仍会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必将转入产业链建设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

  在“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吉林市农业的增长将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如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主体专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农业产品品牌化、农业营销全面化、农业金融高效化等。无可否认,吉林市在面对农业未来的六大发展趋势时,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如农业科技转化效率不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面临挑战、农业企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农业产业投资价值未被认可、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尚显稚嫩等。针对上述发展局限,吉林市须激流勇进,做实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控制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推进节奏;利用跨区域“借脑”保证人才供给;宣扬“新型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推行集中差异化战略,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借力商业银行完善农业金融体系。

  [1] 李慧.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自《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发行后,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大好,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户与企业联系的重要载体。创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扶持。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其包含的产业多、产品覆盖领域广,因此合作社发展是未来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发展中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即是对农民经济发展的扶持。宏观政策调控结合完善的硬件支持,国家从各个方面均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大力投入。农业部发展强调,需要创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观念,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提升集中化农业发展水平。从长时间的实践中看,合作社已经和各个市场、超市进行了有效的连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更加具有规模。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宣传,深入地开展合作社发展工作,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创建出良好的品牌,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加强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完善产品管理制度,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候,关键就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一旦合作社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就会影响到整体合作社的发展。因此,需要从生产的源头严格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让合作社的品牌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工具,从而提升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改进产品的包装,既要美观,也要实用,防止包装过度的现象。加强对市场产品需求动态的分析,保证产品合理的上市时间,从而避免产品由于搁置等原因出现损坏情况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因此要打造良好的产品口碑,从而走向国际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证了自身产品质量和品牌后,必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合作社的规模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就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严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建立良好的合作社形象,让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将数量和质量共同提升作为基本目标,吸取国际先进的发展经济,与我国国情相结合,逐步提升农民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国家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完善各项制度,从而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从我国农业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通知上看,合作社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民主管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合作社要有稳定的产业基础,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生产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带有当地特色产业的农业经济;产品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创建自主品牌,有一定的出口能力,带有完善的产品服务能力;合作社要有良好的社会口碑,从而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

  其一是进行财政支持,比如资金补助、发展专项资金等,保证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其二是合作社的项目发展支持,比如粮食、蔬菜、奶业、油料、水果等带有当地主导性质的产业,加强农业规范化建设;合作社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各个项目的发展提供支持;其三是教育培训保障,建立农业培训基地,培养出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用于农业发展的指导,增加经济效益;其四是奖励表扬,对于合作社中发挥先进带头作用的榜样进行表扬,树立典型,促进农民提升自我素养。

  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和品牌质量,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让合作社逐渐转向农业的经营发展组织。合作社产品的品牌化、市场化营销会提升合作社的影响力,农民的积极参与会提升农业发展的生产力。从当前的市场发展上来看,我国已有超过5万家的合作社走向市场,其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生产安全质量检验,与多家相关企业签订了直销协议,其包含的产业有粮油、蔬菜、水果等数种农产品;此外,一些大规模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活动的产品供应商。可以看出,合作社的发展符合市场发展路线,因此要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建设,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国家要加大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凡是国家实施的农业发展,均可以安排合作社进行生产实施。对于西部和一些民族偏远地区的合作社发展,要加强资金补助,将市场急需的产品合作社,比如粮油、蔬菜等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而稳定市场经济。国家金融机构要放宽贷款的要求,采取多种抵押方式帮助合作社获得更多的项目发展资金,从而让合作社的发展获得更好的经济支柱。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保证自身产品的质量,打造出良好的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方向,在国家政策支持、法律保障、政府政策引导下,按照民主科学的发展方式,加强对合作社的发展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必将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成为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代表产业,带领中国农民走向世界发展。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12(03).

  [2]钱长根.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3.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而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就是农业机械化,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农业现代化生产力的飞跃。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及今后5年,也就是“十二五”期间,可以用五个持续来概括:

  1、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增幅创历史新高。全国小麦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2005年的7.1%提高到3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从4%提高到40%,农业生产方式快速转变。预示着农业劳动机械化主导时代的到来。

  2、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需求热点集中在大中型动力机械、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机械等。随着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对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农机使用者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售后服务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3、发展机制持续创新。农机合作社和以农机作业为主体的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总体经营效益提高,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2012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3.1万个,比去年增加10%以上。预计全年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4800亿元,比去年增长7%左右。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有力带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解决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大农机生产之间的矛盾将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4、农机工业持续增速。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产品结构加快调整,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呈现快速普及应用态势,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000亿元,连续6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继续在机械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5、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农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最近,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农机科研、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农机监督管理明确了任务要求和扶持措施,各地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随着“三大”工程的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培训阳光工程),中央和地方在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从发展阶段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质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因此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社会进程的进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进速度不断加快,从事务农的人员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和劳动成本逐年上涨,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性显著增强。第二,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民迫切的需求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可以预见,我国农业机械市场需求将呈现直线上涨趋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持续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经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经营农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推广应用效果不好,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高性能农机,了解了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21世纪以来,休闲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80余万家,2014年接待的游客数已超过10亿人次,直接经济效益达3500亿元,已成为农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1],也是传承文化、望山看水和追忆乡愁的理想途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展乡村旅游,并将其列为未来农村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为深化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4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调整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2017年2月5日,党中央连续发出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均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3]。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策支持。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4],是综合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文化生活等相关的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休闲项目,吸引消费者前来观光游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体现和延伸。休闲农业的产业形态呈现综合性,其根植第一产业,依托第二产业,呈现为第三产业,并且受制于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农业产业的季节性和乡土文化的聚集性,带有明显的时空性。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历史上最悠长的农耕文明史,孕育了丰厚的农耕文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享受田园风光和自然风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休闲农业真实写照。一部《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山水风光和自然景观,也是一曲古人休闲于自然的凯歌。精妙绝伦的皇家园林和各地的私家园林更是将古人崇尚大自然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水奇石、亭台轩榭、植物景观组合而成的美好自然景观,提升了休闲农业的新意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解除了农业经济的束缚,农村经济发展迸发出新活力。伴随着经济活力、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进步,传统农业从单一的基础生产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依托优越自然资源或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部分农村地区,在邻近经济发达区域探索性地开展了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如1988年深圳市举办首届荔枝节,以“荔枝”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文化联谊活动,共22万国内外来宾应邀参加,贸易成交5亿多元,是现代休闲农业萌芽期的典范。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日益增强、科技发展也催生了多样化的农业旅游项目,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注重临场感和体验感,“体验”成为这个时期休闲农业的主旋律。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5],各地休闲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呈现。天津市推出了“做一天渔民”活动、连云港的渔家乐项目、成都的民俗风情游、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地展示的现代农业育种、环境控制、无土栽培等生产过程,深受广大游客欢迎。

  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休闲农业从形式、功能、数量到范围均有大幅增长,日益成为传统村落和城镇辐射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升休闲农业品质和规范休闲农业的经营秩序,2001年国家旅游局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公布了首批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地区候选名单。自2005年起,旅游部门对休闲农业经营实体进行星级认证,休闲农业更加规范化。2006年国家旅游局的年度主题为“乡村旅游年”。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以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度假游。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吹响了休闲农业大发展的号角。2012年农业部会同国家旅游局以评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为契机,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2016年11月,农业部公布了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在全国范围内共确定了74个县(市、区),以此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质量。2017年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3万多家,达33万家,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休闲农业要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休闲农庄、特色民宿、乡村酒店、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国家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相关文件中,都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延伸拓展农业的多项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期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质不断提升,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品牌化”、“集成化”、“规范化”和“联盟化”的四化现象,将是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所谓“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是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它更多是反映人们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慕名而来”便是对品牌化生动形象的表述。品牌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它是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增值源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休闲农业在数量、范围和层次上已颇具规模,并在政府指引下打造了一定的示范点。现代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品牌特色。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兴起之初,人们尚可满足于有地可玩,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层次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农业产品的创意、内涵、服务和口碑等将会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做大做好品牌将是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观光休闲度假、生产体验采摘、健身素质拓展、示范科普教育和民俗文化体验等主题模式。与传统的生态农业或庭院经济生产等模式不同,现代休闲农业注重继承和发扬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建设成果,更强调各要素的优化设计和集成化,使其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逐渐转入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在面积大小、区位特征、民风民俗、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尽可能地涵盖游憩、餐饮、体验和消费等项目,并力求具有更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主流休闲农业中的文化消费项目和生产性项目交叉融合日益增强,休闲农业越来越重视第一、二、三产业的嫁接与融合:第一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初级产品和活动空间,第二产业提供过程参与和产品体验,第三产业提供休闲服务和文化消费,实现大农业、大生产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

  随着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已经引起经营主体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基础设施日趋规范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地改善了休闲农业的经营条件。随着地方政府及市场资本的重视和投入,休闲农业周边的配套设施还将进一步升级优化,标示标牌、休憩场所、景观小品的配置也应更加规范化、人性化。其次,休闲农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经营主体日渐意识到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进休闲农业的服务规范,目前开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星级认证工作,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湖南省于2009年出台了《乡村旅游服务经营基本条件》和《乡村旅游服务星级评定准则》,有力推动了湖南休闲农业规范化的进程。2013年农业部出台的《休闲农庄建设规范》更是为全国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依据。

  休闲农业经历大发展阶段后,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区,往往会存在一批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无序的竞争必然导致内耗和市场混乱,加强联盟方能优势互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同区域内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依托特定的合作组织,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来培育和打造配套的特色休闲项目。最终以集群联盟化的休闲农业群形式,凝聚和提升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以规范标准、完善的设施和配套的项目,打造“一条龙”服务,吸引消费者,以塑造更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部“魅力乡村”建设项目的推进,更是为休闲农业的联盟化注入了强心剂,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的聚集区,通过管理委员会或合作组织,搭建统筹的游客接待中心,开辟专门区域,集中展示聚集区内的休闲项目和特色产品,为区域内的经营主体提供宣传、培训、调度等服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联盟化的运作机制。

  休闲农业是整和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活力产业,能有效融合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功能[10],是新时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农村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休闲农业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虽不乏亮点但从全国层面来看仍然很不均衡。表现在:第一,部分地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宏观和全局意识;第二,仍然存在低水平的同质化建设,乏陈可新;第三,总体管理水平较低,行业标准和规范落实不到位;第四,自发式发展和盲目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未来休闲农业发展应从政策理念、发展创新、经营管理、集群合作等方面进行完善提升。

  2016年,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中央专门在发展类型、扶持项目、用地政策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调顺产业体系。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在思想和认识上深入领悟政策意图,并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首先,各地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或规范,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加速土地制度改革。以承包地经营权的转包、出租、互换和入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双赢或多赢。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降低资本风险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保障休闲农业金融资本市场的有效供给。第四,充分认识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党和国家十三五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休闲农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出日益同质化的陷阱,这也是休闲农业能够转型升级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休闲农业的创新要把握文化传承的核心,立足于当地资源特色,坚持市场导向,增强消费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形成生态和谐、文化传承、特色鲜明和城乡协调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休闲农业这个舞台,倾听消费者的情感诉求,让其充分感受赋予了时代内涵的山水、景观、项目所带来的心灵体验。第三,将现代农业科技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休闲农业创新的突破点,例如无土栽培技术、神州十一号搭载的太空农场、袁隆平教授的“海水水稻”等这些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都可作为休闲农业的良好素材。

  品牌、特色、市场是休闲农业的立身之本,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生产与生态和产业融合的相互关系。第一,品牌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企业的关键。休闲农业要做大做强品牌,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型产业链以及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来提升竞争力。第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的特色主题。立足农村、农业特色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将农业资源的文化特色优势转变为休闲农业的产业经济优势,打造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休闲农业。第三,积极引入市场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积极向风险投资机构和国内外知名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推介特色项目、重点项目,吸引其投资和运营,培育一批具有产业规模优势、市场发展潜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休闲农业向纵深发展。

  首先,加强横向和纵向联合,构建产业生态链。以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在产业专业化基础上,细化分工,加强不同生态链环节经营主体间的协作,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化分工合作,信息互通,集约利用资源,打造功能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生态链。其次,整合关联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以休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为契机,优化配置各项休闲农业资源,推动与休闲农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聚发展。牢牢把握休闲农业的核心特色要素,破除产业和行业藩篱,吸引、整合各方的资本、技术和资源,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精准农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将高新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标志。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上已被广泛使用,目前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数据和图象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等方面。

  21世纪是人类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更加迅猛发展的世纪,工业的全球扩散、市场经济的全球推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合作、信息化的全球影响势不可挡。但同时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普遍化、自然资源争夺的白热化,人地矛盾的尖锐化,亦将更为突出。为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化解危机,把握住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率力,但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及相关技术,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水平是能够上升,尽管如此,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应用软件相对较少,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同一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机械化,

  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其最终成为专家系统。迄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作物的生产管理系统,特别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把客观、科学的精确引进农业生产的方式。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这种定位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因土壤结构、肥力状况、作物生产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对种子、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施用提出的不同要求(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建立了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客观决策系统,已应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预报、诊断和作物的估产)。

  (一)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农业资源信息量大。建立各类数据库系统是过去十多年我国农业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迄今已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的有:农业生产经济资料数据库、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畜禽种质资源数据库、海洋捕捞渔船数据库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等。

  (二)农业规划与决策分析。无论在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生产管理业务中,计算机应用面不断拓宽。小麦、水稻、棉花、大豆和油菜等优化栽培技术推广了近千万亩。主要作物病虫害预报系统、饲料配方技术已成功地投入应用。以施肥咨询、栽培调控、良种选育、虫害预报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为目标的专家系统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有实用前景的成果,并进入试验推广阶段。由于数据库、模型和专家系统这样一些单项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正在着手进行。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是20世纪中叶从农业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及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使得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准确性迅速提高,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应用日益普及,其非接触、自动与快速多组分测定的优点不断为人们所认识。根据我国现代农业领域“十二五”规划的科学发展观,农业生产将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管理型向节约型和优化精确控制型转化,土壤、作物、粮食和食品等养分与产品质量分析管理占据重要的地位。近红外分析技术将成为现代农业领域不同对象成分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在现代农业领域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流通过程中,快速品质检测手段日益丰富,许多地区产品收购部门质量检测方法由人工感官手摸、鼻嗅、嘴咬、眼看等方式判定已转变为自动快速检测,不但可以检测产品各种内部品质参数,而且极大的改善了质量检测的客观误差,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市场已初步形成,应用前景乐观。

  (四)农业科研。我国的计算机农业应用从这里起步。经过农业战线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计算机已普遍进入农业科学实验室,使用手摇计算机的时代基本结束。计算机已发展成为农学研究基础技术,相应的专业人材队伍已逾千人,分布在全国农业各条战线。同样在灌溉机械上安有自动灌溉的红外温度计,根据计算读取的有关数据处理,最终通过计算机发出灌溉指令。

  农业的产品,已建成的数据库系统,首先都应先促使个人对将做出买卖决策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很适合于作为分析问题的第一步骤。而对包括买方决策在内的交易发生的整个市场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总体看来,我国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减少盲目性,切实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这一日新月异的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为缓解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农业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与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精确农业的研究及实践。精准农业作为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管理系统控制下的农业生产,通过GPS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准确计算出某一地块实际所需投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与资源浪费,提高投入产出转换效率,避免由于过量施用化学产品而带来的污染风险,因此它是一种属于超前性的高新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为了迎接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团,它将成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在现阶段,应结合我国国情,把为实现优质、低耗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作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努力促进农业走技术集约的道路。近年来在部署生态农业和农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试点中,把质量问题、效益问题、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问题始终作为近期农业研究的重点,加以实验和总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已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宗锦耀.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平装] [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