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首页;顺盈平台;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26 20:19    文字:【】【】【
摘要:首页;顺盈平台;首页 我国园艺产品(蔬菜、水果、花卉和茶叶等)的总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总产值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占到全国经济作物总产值的70%以上。尤其是跨入2

  首页;顺盈平台;首页我国园艺产品(蔬菜、水果、花卉和茶叶等)的总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总产值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占到全国经济作物总产值的70%以上。尤其是跨入21世纪后,我国的园艺产品出口贸易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日本是我国园艺产品出口中最主要的亚洲市场所在地。然而日本高筑的贸易壁垒,特别是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如2006年颁布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使得我国对日的园艺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出口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优势不再,也造成贸易壁垒连锁反应,使我国农民福利受损。

  日本国内市场对园艺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光靠国内的生产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日本本国仍然制定了园艺产品的出口计划,国内园艺产业却存在着发展矛盾等问题。一方面,日本需要外国的进口填补国内市场的缺失。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出口计划,试图扭转依赖外国进口的现状,并结合各类所谓“合规性”贸易壁垒。对进口园艺产品设置障碍。

  二战后,日本园艺产业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建立在农户家庭基础上的传统经营模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且存在以下矛盾,影响了园艺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由于日本的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昂贵。无法满足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园艺业的人力需求:而园艺经营规模偏小,限制了高科技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作用的充分发挥:日本政府的高度保护政策,进一步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日本虽说是果品比较发达的国家,但在国际上而言,其果品价格相对于其他国家却是相对偏高的。因而,由于缺乏价格优势这一项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日本园艺产业要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过高成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无法显现,自给率下降。

  而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及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正好能够弥补日本本国的人力成本劣势,降低其园艺产业的生产、加工人力成本。为其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我国园艺产品的出口价格整体上一直低于世界平均价格,出口到日本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日本本土园艺产品的高成本与国际的低价格二者的矛盾。因而。我国园艺产品以其明显的人力成本和价格优势成为出口日本的比较优势农产品,并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由于日本政府常年奉行高度的农业保护政策,遵循保守的传统园艺产业经营模式,因而其园艺作物缺乏科学合理的结构调整,种植类型单一,产品经济效益较低。另外,日本目前从事园艺产业的群体大多集中于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园艺产品收入对于拥有退休金及社会养老保险的他们来说,仅仅是一项额外收入来源。因此园艺工资收入对其缺乏内在的激励作用,不能很好的促使其积极改变原有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致力于园艺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相反,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丰富,为各种园艺产品的种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并且园艺产业在我国一直颇受重视,各地均大力提倡对蔬菜、瓜果和茶林等园艺产品的合理种植、科学维护与精心经营,现已造就了一大批名优产品。同时,我国注重对园艺业进行适时的结构调整,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日本农协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为日本园艺产业在内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近年来,日本园艺对外贸易频繁,产品进口量大,降低了本土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严重影响了园艺农户的经营效益。在恶化的经营环境下,农协开始弱化其对园艺产业的扶持和协助。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广大园艺产业经营者应对进口产品冲击的风险和困难,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与此相比,我国园艺产业的各个行业协会不仅没有退化其服务,还不断完善自我,以产品出口的信息提供和规划指导为主旨,协助我国园艺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日本政府制定农产品出口计划,截止到2013年,农产品出口额将达100万日元,而水果是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品种。日本新泻县厅组织上千万日元的预算,支持农产品出口,解决高额的运输费以及相关费用等,降低出口成本。如2005年日本水果出口量便达26000吨,比2004年增加了42%,仅中国台湾的进口量就达7成。

  我国加入WTO后,近几年关税壁垒日显减弱,贸易壁垒的重点逐步向技术壁垒。环境壁垒转移。为了保护本国园艺产业及农户的利益,日本采取了大量的手段来限制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虽然是园艺产品进口大国,其变相的国内支持与补贴依然存在,以及严格的反倾销措施,以保护环境,食用安全,国民健康等为由,设置环境贸易壁垒,并逐年升级各项壁垒,严重制约我国园艺产品的出口。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日本就园艺产品的关税削减,市场准入等贸易问题持以下立场:首先,继续推行WTO许可范围内的高度非关税保护政策,对易腐烂,季节性强的园艺农产品扩大其特殊保护措施范围;其次,在农业谈判中,为其高度的农业保护不断寻找手段,如为保障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而提出的非贸易关注问题,并争取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支持。日本为使本国园艺产品少受外国进口的冲击,站在进口国的立场。要尽可能的提高进口贸易壁垒,其非关税壁垒名目繁多,隐蔽性极强。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国已经开始反壁垒行动。

  我国园艺产业对日本违反WTO相关规定的贸易壁垒。做到一经发现,坚决抵制,将壁垒对我国园艺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如2004年4月22日,江苏省紫菜协会向商务部提出申请,依据《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日本政府对我国紫菜和调味紫菜的进口限制措施违反了WTO相关协定,给我国相关产业构成了出口贸易壁垒,并造成了损失。商务部立案后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与日本政府相关部门磋商后,最终就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中方贸易壁垒的调查问题达成了一致。

  相对于一般的农业产业而言,园艺业具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从行业领域来看,园艺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涵盖的面积非常广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求其产业功能齐全,较高的科技水平,还需要园艺产品的多样化,另外,由于园艺业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域与季节的限制,因此它与市场的消费已经逐渐变成了主要矛盾;其次,从地区领域来看,每一个地区的园艺业都有不同的特点与市场定位,向市场提供的产品也会因为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园艺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生产要求非常高的科技水平。但是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很多地区园艺技术并没有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仍然还处于传统的技术推广层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艺技术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园艺技术的推广效能,就需要加快建设园艺技术的推广载体,不断将园艺科技成果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建立一支技术型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园艺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根据园艺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一个推广技术,加强园艺技术与产品的推广,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分析,某省根据其园艺技术的成果以及技术水平制定了一个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书,预计每年推广驶向园艺技术,从而推动园艺产品品种的主体化、技术的普及化以及模式的多元化。首先,在园艺产品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立足于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开展各种新品种的生产与审定、。然后不断推广当地园艺生产出的优质的品种,例如蔬菜、瓜果、苗木、中药材,尤其是一些专用的品种。其次,在园艺技术方面,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推广园艺科技成果,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试验,从而集成技术制定一个标准的生产与技术规程,另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配套技术的推广活动,例如园艺生产的品种选择、栽培方式等,然后再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简化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广园艺技术的应用。最后,园艺生产模式方面。在推广园艺模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行业特色、产业规划、市场定位等多个要素来制定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园艺技术推广模式,从而提高园艺技术推广效能。

  在园艺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园艺重大技术的推广计划书,合理配置园艺科技资源,充分激发园艺技术中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以推广计划书来提高园艺技术的推广效能。另外,工作人员可以从政府及各部门入手,采用订购、投标或者委托服务的方式来支持科研单位以及教育机构的工作,将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直接投入进来,以此来推广园艺技术,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园艺技术推广的效能。首先,在推广园艺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各项重大工程的实施来加快推进园艺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将单位与地方、技术与产业、专家与示范户等进行对接,通过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来实现园艺技术的突破,从而将园艺技术推广到每家每户当中。其次,在推广园艺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其中,并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另外还需要在工作中开通服务专线,服务网或者手机报等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广园艺技术。最后,在推广园艺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园艺技术的特点来加快建设产业标准化体系,然后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改与完善,从而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园艺技术的推广效能。

  园艺技术推广人员是园艺科技成果传播的重要执行者,推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推广效能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坚持教育先导,加大园艺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在岗培训力度,强化其服务意识,引导其树立绿色营销理念,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各级各类园艺技术推广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推广人员的利益、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与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切入点。建立推广人员定期培训、考核制度,使其业绩与农民收益挂钩,制定奖罚分明的工作条例,激发园艺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园艺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战斗力。

  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以持续、有组织的农民培训为服务载体,以园艺专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与园艺相关的农业政策法规、环境保护等为培训内容,注重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观念和素质上改造农民,增强农民对现代园艺科技的接受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科技知识、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科技带头人。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农村中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员。通过通俗易懂的实用教材、现场示范和观摩等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与推广,逐步引导农民走向“科技兴农”的道路。对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有一定基础、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结合市场经济知识展开技术培训,转变其生产观念,使其具备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科学营销方法,使其能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编织更广阔的销售网络,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经济的专业种植大户。

  园艺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加快建设,园艺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园艺技术的推广效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园艺技术的推广效能?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建设园艺技术的推广载体,提高推广能力,将园艺技术成果充分的应用在推广工作中;将社会的多方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推广计划书,从而加快园艺技术的推广;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农民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建设一支专业性的高技术人才队伍,这是提高园艺技术效能的根本措施;最后,还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通过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到园艺技术的重要性,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开展园艺产品的生产。本文对这几点进行全面分析。

  [1] 张小兰.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0(0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国家对农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同时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也要求高等院校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3]。园艺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老牌专业,如何响应科技化、信息化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培养出新型的、高质量的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是园艺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国园艺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果树、蔬菜和花卉的产量均已达到世界第一位,但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仍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在园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4]。

  1.园艺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园艺生产者主要以农民为主,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我国农业生产传统习惯的影响,农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松散式经营,且多专注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对园艺产品市场的综合了解、分析和商业化运作,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于生产。

  2.园艺产品品牌、品种观念欠缺。品牌作为产品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我国作为世界园艺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园艺产品名优品牌或高附加值产品极少,贸易主要以原料或半成品的形式为主。同时我国自有优良品种稀少,新品种选育缓慢,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良种亦阻碍了园艺产业化进程。故现阶段应该拓宽园艺产品品牌或品种发展道路,增加其发展的影响力、创新力和持久力。

  3.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近些年,我国园艺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栽培管理技术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产业化主要依靠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增长,没有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单产和优质果率较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主要包括:栽培人员素质低、栽培科技含量低、肥水管理水平低、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等,特别是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贸易的重要限制因子。

  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是指为满足园艺产业市场化和农村建设的需求,在拥有园艺生产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好的园艺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且可实现土地、资本、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推动园艺产业市场化进程的人才。据农民日报和中国农业新闻网调查发现,农民现在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农业科技服务的不足,农业人才的缺乏,故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园艺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园艺产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产业的重组、联合、资源调配和品牌建设等亟需园艺管理型人才;且新农村建设对管理型人才的要求更高。其次,园艺产业的管理和技术已经不仅是指田间管理,而是经济学、园艺学、生态学、农机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利用,园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亟需园艺管理型人才。最后,大园艺产业还涵盖了贮运和加工,实现园艺产品综合效益需要管理型人才的支持。

  现在转型期的我国园艺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质量要求更高,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园艺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才的类型和质量至关重要,故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提高园艺专业认知程度。受传统观念影响,农科类专业普遍不受欢迎,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存在被动择业的现象,其思想仍停留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工作懈怠,所以进行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整个社会对专业本身及发展程度的认知,即现代农业具有新的耕作制度和运作模式,已实现与现代科学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认知程度的首要任务是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农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思想水平层面上提升专业认知度。其次提高学生认识园艺产业重要的经济地位,包括农业的附加经济价值,解决长期以来农业经济价值低、农业产值低的思想观念,实现低投入、高收入、高效益的园艺发展思想。最后应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园艺产业整个链条的了解和认识,在现实层面上实现整个现代园艺产业链的深层次认识。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园艺学专业的基础上,实现“大园艺学科”,并与园艺产业市场接轨,这将会在园艺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运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园艺由“田间”走向“市场”。但现在园艺类本专科多侧重在园艺及相近学科的学习,跨学科课程涉及较少,所以提高园艺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在原来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的形式进行知识补充,使课程体系覆盖整个园艺产业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建设要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既要覆盖广,又要突出重点,层次清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基础课、专业课作为人才培养的必选课程应重点实现学科配套,在体系专业性的同时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设置,实现大学科交叉。公共选修课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的外延,其建设尤为重要,应纳入园艺教学大纲建设,并针对专业建设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以实现知识系统、全面化教育。

  3.提高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师资队伍高质量人才培养建设的关键,是高校特色形成和优势体现的根本,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优良教育的保证。然而近年来大学发展过快,虽然人数在急剧增大,但教学“软件”及“硬件”并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教师知识体系陈旧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的缺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同时实验和实践设施不能满足师生要求,更新缓慢且部分与市场脱节,所以加大师资和教学设施投入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应加强广大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师对新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吸收和拓展,同时建立“新老教师互助”,共同带动教学发展。其次应加强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利用校内知识平台搭建现代化产业模式基地;同时还要通过校办基地、实习工厂或直接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市场化园艺产业的教育,实现“产学研”。

  4.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管理型园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是通过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为主、市场为辅的联合或合作教育模式,实现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培养机制可采用现在多数高校采用的3(学校)+1(市场)的方式。学校任务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教育三个方面;市场则主要通过学生实习的方式对学校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结果进行检验,并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以调整课程体系或培养方案建设,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切合园艺产业市场的需求,这样经过学校和市场的反复交流,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市场,并减少进入社会的磨合期。

  2012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1,5]。在现代园艺产业发展模式下,社会对管理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故高等农业院校应该通过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基础建设等,完善园艺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市场适应能力,为我国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支持。

  [1]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瞿振元.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适应“三农”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9-03-09.

  [3]吴凤芝,霍俊伟,栾非时.关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74-76.

  [4]李瑞云,张华.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4):67-70.

  [5]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摇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论文摘要:通过对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划分其工作领域,进而得出其工作任务与工作行为。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形成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品生产技术、草坪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插花技艺和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九个项目课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工作态度。

  中职园艺技术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掌握园艺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园艺生产、运输、加工、营销、服务与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的该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蔬菜生产、花卉生产、果品生产、食用菌生产、草坪生产、组培苗生产、园艺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园艺产品营销等。职业资格主要有劳动部的中级果树工、中级花卉工、中级蔬菜工、中级绿化工等。

  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该专业的毕业生应了解主要园艺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生物学特性;理解主要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园艺作物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机理;理解园艺作物产后生理及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的原理;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了解组培苗的生产规程;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在生产一线岗位上,能熟练操作常见的园艺作物栽培养护机具并进行简单的维护;能识别常见的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品种;能从事本地区主要蔬菜、花卉、果树、草坪、食用菌栽培和常见病虫害防治工作,园艺产品的贮藏、加工及一般的销售工作和园艺作物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据调查,现阶段大部分中职校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结构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宽基础”部分由三大平台组成:普通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其中,普通文化基础平台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理论与“三个代表”等,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广适性;专业大类基础平台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植物遗传学等,是园艺大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在不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实现园艺大类各专业之间转移提供可能;专业基础平台包括园艺植物保护、园艺设施、园艺机具等,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掌握从事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共适性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感奠定基础。“活模块”部分是建立在“宽基础”平台上为突出和强化果树、蔬菜、花卉等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若干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就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然而,如果将现阶段这种课程结构置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园艺技术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背景下审视,就会发现其对基础平台通用性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课程灵活性与应用性的削弱,因此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可见,要更好地兼顾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据此,我们把园艺技术专业岗位整体的工作过程作为分析对象,把工作领域分成日常生产准备、生产工具操作、繁殖、生产过程管理、园艺产品的收获、园艺产品包装与贮运、园艺产品加工七个部分,再通过对胜任每一部分工作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及相应技能要求的分析,得出工作任务与工作行为。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每个工作任务的教育价值以及课时分配均匀原则,在行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合并,形成了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品生产技术、草坪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插花技艺和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九个项目课程。在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上,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横向专业课程门类划分的方式分配项目课程课时,最终形成园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安排。

  改革后的课程实施不再是遵循自上而下的线性路径,而是动态建构和生成的过程。为突出岗位技能目标的培养,我们把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中涵盖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体质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项目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工作态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

  设施园艺生产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现在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处在全面调整、提高的关键时刻,本文对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所该采取的举措和政策进行讨论。

  我国设施园艺规模已很大,但无权威性发展区划,也没有出台省级以上发展计划。缺少统筹规划引导,发展方向不清晰,各地的发展设施园艺随意,市场定位和设施功能不精,某些设施园艺生产基地规划设计不科学,水电路不配套等。

  目前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盲目追求超大型大棚,棚室修理更新不及时,采光保温设计不科学。那些采光保温设计不合理的温室,就是低温冷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过量施肥加重设施园艺连作障碍的问题普遍存在。土壤连作障碍主要体现在土壤酸化、养分和生态失衡,次生盐渍化等。

  因我国设施园艺生产推崇的是节能栽培技术,大棚里夜温低、湿度高为普遍状况,同时农户健康栽培防病意识弱,加重大棚环境的低温高湿状况,导致灰霉病、霜霉病等低温高湿病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呈严重态势。

  设施园艺业发展出现诸多的问题和发展水平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首先是我国缺乏设施园艺产业职能部门管理及农业体制不合理。生物、工程、环境3大学科与领域技术与产品不可缺少。避开设施园艺产业盲目发展及重复建设,指引我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协调的持续发展。

  首先,要尽快审议已有的园艺设施标准,制定完善设施园艺标准体系框架,启动制定修订程序,优先进行节能日光温室标准制定修订,明确分区域的优型结构指标体系,尽早实施。其次,要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工作,在坚持向优势区域聚集的原则下,按照产地环境条件优良、目标市场明确、区位优势显著和气候适宜等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按照构架坚固、性能优越、造价合理的要求和最新的棚室国家准规划设计当地的设施园艺产业;规划设计完成后,应组织业内专家评审,并按照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完善后组织实施。第三,要按照差别激励原则,尽快梳理完善各地各级扶持发展设施园艺产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实行有差别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按照优型架构标准新建和改造棚室、及时进行棚室修缮更新的补贴力度,并坚持严格按标准验收合格后兑现补贴金,鼓励发展优型棚室,减少“巨型”棚室和低劣棚室,促进设施园艺生产者按照安全使用限期进行棚室修缮更新,最大限度地消除设施园艺安全生产隐患。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坚持定期化验土壤,确定合理的目标产量,按照推荐配方施肥,鼓励施配方肥,克服过度施肥。每667m2基肥施入量畜禽粪要控制在5m3以下,当土壤EC值达到栽培作物发生生理障碍临界点时停止施肥。二是坚持合理轮作,最好是定期与玉米等大田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定期实行水旱轮作。三是坚持施用生物有机肥或利用夏季休闲期种植苏丹草、甜玉米、豆科作物等,对土壤进行生物修复。四是利用夏季进行高温闷棚或采用热水灌注法进行土壤消毒。五是采用嫁接换根及其他健康栽培措施,增强蔬菜作物的抗性。六是增施禾本科秸秆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缓冲性能。

  低温高湿病害,是由于棚室内夜温偏低,空气湿度达到过饱和,导致作物茎叶表面结露形成露珠或水膜,病菌孢子借助露珠和水膜萌发侵染。防治的关键是要将棚室气温控制在露点温度以上。我国防治设施园艺作物低温高湿病害也应立足于提高棚室夜温,防止露点温度的出现或有效推迟其出现的时间。发展轻简增效设施园艺轻简增效,是我国现代农业也是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我国的设施园艺基本分成3种形态:第一种是现代化的科技园区,由政府兴办,一大二公,其中问题不言自明;第二种是农民自己的设施产业,目前占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主流,农民自己经营,市场调节,无系统生产、服务与销售机制;第三种是私人投资的设施园区,经营方式拥有一定竞争力,但是经受行业外部混乱软环境之苦,同样无法对付设施园艺产业发展面对的设施材料、设备、生产项目及品种选择、调研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开展等问题。3种形式各行其道,处于一种盲目的发展。面对设施园艺产品的国际国内庞大市场,应把效益作中心,制订金融及税收政策,逐步促进生产的规模化、栽培的专业化、产品的品牌化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结合教育和科研单位、企业多角度多层次,经广播、书籍和网络等各类方式,大大普及设施园艺的知识。切实加强培训设施园艺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一批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合格要求的人员,形成对不同层级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提高设施园艺生产者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使广大农户看见、学到,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等推广应用。

  政府关注的各种项目中,应争取获得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资金。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农发基金用于发展设施园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园艺的积极性,促进设施园艺小区向规模化发展。应优先安排从事设施园艺产业的科研、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经费。优先解决例如技术推广、植物防病、土壤施肥等紧急的实际问题。加强对设施园艺的技术教育,培养拥有一定设施园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新型农民。

  还是初级阶段,所以,在税收政策上应对设施园艺行业的提供尽可能的优惠政策,促进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更好发展。各类检查站、收费站优先放行运输园艺产品的车辆,减半收取在高速公路上运输园艺产品时的路桥费,用这些作法确保畅通运输园艺产品的绿色通道,为设施园艺的发展壮大提供方便。

  一是建立抓好科技服务体系。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延伸到设施园艺产业技术服务上来,落实技术措施和技术指导人员,做好农民技术培训,组织好种子、种苗供应。二是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品种和茬次。坚持依托国内市场,通过对全国各大市场和产地的深入了解分析,选择种植品种,安排好上市时间,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赤峰地区特点和市场需求,主推了设施“两优五化三控”集成配套技术(即“二优五化三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和优型棚室结构;高效化茬口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棚室管理机械化;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棚室环境调控技术和抗土壤连作障碍调控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农民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极大地解决。

  土地调整是关系设施园艺产业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如反租倒包、农户互调、直接租赁等)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对土地流转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调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从事设施园艺产业的积极性,土地流转对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应从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快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促进土地流转,支持设施园艺产业健康发展。

  设施园艺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且,设施园艺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重要途径,并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将为世界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1]郭世荣,孙锦,束胜等.我国设施园艺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蔬菜,2012.

  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效益高,有利于解决就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以我县设施蔬菜为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发展,以土地流转促进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实施“政府引动、政策调动、科技驱动、市场牵动、典型带动”战略,高效农业发展如火如荼,连续5年效益持续上升。今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1.38亿平方米,高效农业面积达6069.7万平方米,受益人数达18万人,建成了吕村绿康、天康、瓦店富源、福康、白璧吉康、蒋村丰润、永和今鳞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园区31个。高效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转变,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园艺生产多为个体分散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土地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很难控制园艺产品的种植面积,使园艺产品种植计划性不强,面积变动大,从而造成价格波动过大,或过剩卖难,或紧缺价高,问题十分突出。

  园艺产品利用形态多为生鲜状态,一般含水量在90%以上,又由于园艺产品产后处理相对落后,园艺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产后处理链尚未形成或很不规范,造成运输途中损失严重的现状。

  园艺产品大多以原料或半成品的形式销售,没有龙头品牌,没有高附加值或精深加工的产品,园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只能赚取廉价的劳务费。

  一方面是人们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另一方面是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和监管很难到位,迫切需要加强对农产品、食品的药物残留监控。

  设施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和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然而,当前县设施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挥作用小,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户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

  专业销售人员、市场人员太少,坐等收购商上门的多,主动出去跑市场的少,传统的地头批发、市场销售模式多,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模式少。

  发展园艺产业,不要盲目跟风,要立足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因地制宜走特色化道路。前几年富士苹果好销,许多地方就把原来的果树砍了换成了富士,可是现在有些人要吃原来的国光苹果而且是小国光。陕西一个农民,原来种植的苹果品种是秦冠,在大家都跟风改种富士时,他考虑到秦冠不错,在生产上好管理,又没有大小年,就保留了下来,现在他的秦冠苹果卖得很火。因此,发展园艺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园艺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以及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消费市场不断细分,消费习惯的多样性正在形成,要求产品多样化、高营养、无公害化,因此要求园艺产品的生产安排上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一是要合理搭配品种,在产品上实现差异化;二是要在茬口安排上也要实行多样化,错开播种期,实现同一上市期的产品种类多样化和同种类产品的不同上市期。只有细分市场,合理定位,实现差异化(迷你型、保健型、休闲观光型),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品牌和名特优园艺产品的追求正在增加, 提倡无公害、绿色、有机园艺产品的生产,有品牌、有商标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要求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产品中有机园艺产品、特色园艺产品等高质高价产品的比例;在通过注册商标大力开展品牌经营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标志、无公害认证等措施,打造绿色有机园艺产品,使园艺产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高效农业要围绕上规模、上档次、上品

  牌、上效益的思路,要提高名、优、特、稀蔬菜和瓜果品种生产比重,实施品牌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营销,保持产业持续发展 采取多措施、多角度的营销策略,形成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模式:现场展示、展览会、展销会、节假日礼品盒礼品箱、超市直销等,还有保? ⒔逃⒉烧⒂槔帧⑿菹械雀鞲龇矫妗T谠耙詹返挠?

  中,口碑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特别是当口碑出自于具有说服力的人,并且配合最佳时间、地点会创造极大的产品知名度,营销适时介入,就可以让这些知名度刺激出销售订单。吸引一个新顾客所耗费的成本大约是保持一个现有顾客的5倍,顾客流失率降低5%,利润能增加5%~85%。所以有了好的产品,打造了品牌,还要做好产品的营销服务,才能保持产业的持续发展。

  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园艺产业的发展,要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县政府要相应地出台鼓励措施,或者出面举行一些推介活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地理标志的申请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和认证等,比如,由地方政府主持举办的与当地特色园艺产品有关的节日,如:河南洛阳的牡丹节、寿光的蔬菜博览会、内黄的红枣节等等,有力的支持了当地特色园艺产业的做大做强。

  目前,连作是制约设施园艺特别是蔬菜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瓶颈,盲目扩大高山蔬菜的种植面积就面临着环境被破坏的危险。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发展园艺产业,也应探求既能实现发展目标,又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寻求农业持续发展之路。

  园艺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只是应对污染的策略,还包括 水土保持、土壤性状稳定和高效的肥源;节水和旱作、高产高效、节约能源等问题。因此,今后必须发展旱作农业,当前最迫切的是节水、增肥和高效问题,我国是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肥料短缺在整个农业上是普遍的,园艺业也很严重,仍然靠圈肥和化肥是不现实的,实行绿肥制、生草制,或绿肥与作物轮作制,是未来园艺业、乃至整个农业解决肥源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效是园艺业面临的迫切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力必然越来越少,农业不能靠劳力密集来解决,因此,要发展园艺业机械化、简易化,提高劳动效率和效益。

  工业技术植入园艺作物生产之中,使设施园艺赋予了工厂化农业的内涵,成为工业化大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温室生产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管理模式要求应用大量的高新技术,当前工业领域内的科技成果(如机器人技术等)不断运用于温室园艺配套装备之中,已取得初步成果。国外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把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园艺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的全过程,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创造最适宜的温室环境条件,基本摆脱了外界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实现了作物周年生产和均衡上市。目前,这种自动控制技术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3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已具备了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技术规范、产量稳定和产品质量安全性强等特点,并且已形成了温室制造、生产资料配套、产品生产、物流等为一体的设施园艺产业体系。目前,日本、美国、荷兰、以色列、韩国、英国开发出的耕耘、移栽、施肥、喷药、蔬菜嫁接、蔬菜水果采摘、育苗移栽、苗盘覆土消毒等机器人装备相对比较成熟,可用于设施园艺生产。温室园艺机器人的使用,不仅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设施生产劳动环境,而且保证了作业的一致性和均一性[32]。日本、韩国等国研究开发了多种设施园艺耕作机具、播种育苗装备、灌水施肥装备以及自动嫁接装备等,提高了温室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荷兰研制温室屋面清洗机械装置,用于清洗屋面灰尘,大幅度提高了温室的透光率[33-34]。另外,荷兰还开发出自动通风窗开闭、温湿度调节装置,被越来越多的温室采用。发达国家在设施园艺产品的采收和后加工过程中,广泛使用包装机具、高效运输装置、盆花转运机械、快速分级系统等设备,提高了园艺农产品的商品性,如荷兰采运、包装设备能同时实现10~20个不同花卉品种的自动分类,X射线可用于分辨盆花茎干的长度和叶色[35]。

  无土栽培、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产品采后处理、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使设施园艺逐步向“植物工厂”方向发展。在美国、日本、英国、奥地利、丹麦等国都建有高度自动化的“植物工厂”,可用来生产蔬菜、花卉和果树,并且一些高附加值的作物如香料、工业原料植物、药用植物、食用菌等也采用“植物工厂”进行生产。目前,“植物工厂”主要用于生菜、菠菜、莴苣、三叶芹、番茄等蔬菜作物的生产,由于充分利用空间,实现立体多层种植,单位面积的栽培效率可提高数倍。如日本在“植物工厂”内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和环境自动调控技术,一年内可多茬栽培生菜和菠菜,收获期比露地缩短一半时间,产量可达180kgm-2左右,为露地栽培的30倍以上[26]。此外,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日益增多,太空农业成为研究的热点,美国宇航局(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探索“植物工厂”技术,目前已在绿豆、菜豆和马铃薯等作物上获得了成功。

  20世纪20年代末,无土栽培技术开始应用于设施作物生产,使设施栽培技术产生了一次大的变革。无土栽培打破了作物生产的空间和地域限制,可以在不适合作物生长的荒漠戈壁、滩涂地、海岛、盐碱地、高寒地、阳台屋顶甚至太空进行作物生产;无土栽培改变了设施栽培的传统种植方式,采用营养液或有机基质进行作物生产,可以有效避免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生产出清洁安全的园艺产品,并且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等优势,从而成为栽培学领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技术;无土栽培可加速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果菜类蔬菜水培的产量为土壤栽培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番茄营养液栽培年产量最高的可达到75kgm-2,极大提高了园艺作物的生产效率。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hm2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黄瓜、番茄等。目前,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温室总面积的比例荷兰超过70%,加拿大超过50%,比利时达50%,美、日、英、法等国的无土栽培面积达到250~400hm2[36-37]。欧共体明确规定,所有欧共体国家温室作物生产要全部实现无土栽培。

  设施园艺是一种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效率产出的生产方式,其中温室的能源消耗占运行成本的比例较高,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设施园艺发达国家开展节能工作的普遍做法。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节能设备已成为温室装备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而人工补光装置是温室耗能最多的设备之一。日本、荷兰、美国等积极探索温室新型补光光源LED的研究。LED冷光源在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求的条件下,与传统钠灯相比具有高光效、长寿等特点,节省能耗达50%以上[38-39]。近年来,由于中东局势不稳定导致能源紧张、CO2排放的限制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等原因,欧美发达国家已将节能技术作为温室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在设施园艺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中,主要倾向于对太阳能和储热材料的有效利用。其中,温室相变储热技术就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节能技术之一[40],美国和日本等国使用氯化钙、硫酸钠、聚乙二醇和石蜡等相变材料作为墙体储热、地下储热和室内外联合储热系统,试验证明是可行的储热方法,但其工艺和储放热效率等尚需进一步改进[41-42]。一些国家利用浅层地热,在夏季通过把低温冷水源抽到地上,用于温室降温,经过热交换的热量回流到地下,冬季把高温热水源抽上来,只需要稍微加温就可以用于温室增温[43]。另外,通过对温室覆盖材料内侧进行镀膜处理,能够有效阻止长波向室外辐射,减少了热损耗,可以实现节能25%以上。在多余能量回收和利用方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通过覆盖多层光谱选择性吸收的金属材料(SOL-MOXHilite,荷兰)和绝缘塑料薄膜(Ebiral,美国),研制成一种高效降温-高品位能量产生组合系统,并应用于生产[44]。该技术在高温季节,可以反射作物光合作用不需要的近红外光(NIR),减轻温室的高热负荷,而收集反射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电能,用于温室降温的能耗;荷兰温室通过在玻璃表面喷洒白色涂层,减少夏季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量,达到降温目的;通过改进温室通风窗口的数量、尺寸、传动方式以及开启的角度也能够使温室达到较理想的降温效果。发达国家在发展设施园艺过程中,把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欧美发达国家在探索温室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于温室安全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温室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大量营养液的废弃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欧盟普遍采用营养液闭路循环系统,通过对营养液的回收、过滤、消毒等措施,实现节水21%、节肥34%,提高营养液利用效率,同时大幅度地减少营养液外排污染水源和土壤。在温室病虫害防治方面,开展以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5]。目前,荷兰在温室生物和生态防治综合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Koppert公司通过释放天敌昆虫,能够对设施蔬菜主要害虫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如粉虱天敌浆角蚜、斑潜蝇天敌潜蝇姬小蜂、蚜虫天敌食蚜瘿蚊[46],目前这些害虫的天敌已基本实现了商品化。为了提高温室番茄、甜椒等蔬菜作物的质量,禁止使用化学生长激素,荷兰研制驯化出取代传统振荡授粉的雄蜂授粉,这种授粉方式效率高,并且能使作物产量提高20%左右。以色列开发出太阳能杀灭温室土壤病虫害新技术,把灌溉系统安置在翻耕的土壤中,铺上一层薄薄的透明塑料膜,经过夏季高温处理,可杀死地表30cm土壤层中90%~100%的细菌、真菌以及线形蠕虫等。统计分析表明,太阳消毒法可提高设施番茄、洋葱、土豆等农作物产量25%~432%。在新型栽培基质开发利用方面,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等国研制出替代草炭、岩棉的无土栽培生态型基质,形成与其相配套的设施蔬菜低碳栽培技术体系[47]。目前,低成本、环保型无土栽培基质研发已取得重大进展,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商品化。

  随着微型计算机、传感器及单片机技术的运用,温室环境控制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设施园艺发达国家研发作物自动化生产管理和环境智能化控制体系,从育苗、定植、栽培、施肥、灌溉等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运作,温室环境如温度、光照、湿度、水分、营养、CO2浓度等综合环境因子全部实现计算机智能监控。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温室网络化管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美国、日本、荷兰研发出一种基于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AN)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控制系统,能够对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以及光照等参数进行自动采集,同时控制风机、暖气、水泵等温室环境调控设备,使温室环境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48]。通过研究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营养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作物生长发育信息化模型,开发出适合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室控制、咨询及管理专家系统。以色列和荷兰开发出番茄和黄瓜等蔬菜作物生育模型和专家系统,包括适用于整枝方式、栽培密度、针对天气和植株生育状况的环境指标、不同生育阶段的水肥指标、病虫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等。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通过将作物管理模型与环境控制模型相结合,实现温室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大幅度降低了温室系统能耗和运行成本。日本千叶大学利用遥感遥测、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策略等智能控制技术,对农产品从产地生长、采收验收、加工、自检自控等所有过程的数据、信息、图像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49]。

  现代农业竞争的核心是品种,重视温室栽培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是设施园艺发达国家保持温室产业世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些国家在搜集保存本国种质资源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搜集、交换和引进,如以色列通过搜集和引进国外花卉、蔬菜、果树品种在设施内进行微咸水灌溉,通过遗传改良、驯化,培育出适合于本国温室生产的专有设施园艺品种。近年来,设施园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设施作物新品种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耐贮运等性状的选育,如以色列选育出一种根据客户对体积和色泽要求的无籽西瓜新品种;荷兰种苗公司开发出一些富含钙质、维生素且热量低的“减肥蔬菜”,高氨基酸含量的“营养蔬菜”,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蔬菜”等新品种。一些生物技术被广泛用于温室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包括细胞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遗传标记、转基因等技术,在茄子、番茄、甜椒、黄瓜及叶用莴苣等蔬菜作物上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如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所将人工合成的吲哚基醋酸基因转入茄子,使冬种茄子与夏种的一样优质;荷兰育成的抗虫蔬菜品种可以大幅度减少蔬菜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量,既降低了蔬菜产品农药的残留,也降低了蔬菜生产的成本。此外,在开发和选育设施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上,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温室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选育的新品种普遍采用工厂化育苗体系、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无土栽培技术,利用高新技术使环境因子与栽培模式的规范完美结合,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保证高产、稳产[50-51]。

  发达国家从事农业人员较少,加上劳动力成本较高,设施园艺生产中非常注重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温室耕作、作物栽培、生长管理、产品采收、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控制,温室内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调节全部由计算机监控和自动化调控。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设施园艺的生产,实现温室作业精确、高效及省力化。

  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室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优点,因此,设施园艺发达的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温室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温室园艺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地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育的最佳环境条件,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要做到栽培环境全自动控制,还要与市场、气象站、种苗公司、病虫害测报等相连接,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

  愈发重视设施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为设施园艺生产提供专用的耐低温、高温、弱光、高湿,具有多种抗性、优质高产的种苗。种苗公司作为品种选育的主体,在种质资源、育苗设备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开发设施栽培所需专用品种,并对设施园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化服务。

  无土栽培技术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温室生产品质优、商品性好、安全、绿色的园艺产品。随着未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可耕地面积的日益锐减,无土栽培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拓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设施园艺、观光农业、家庭园艺、植物工厂和太空农业领域也将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都市园艺;城市设计艺术;绿色与艺术;3A哲学观;新中式景观;城市品质;景观评论

  继2009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第二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之后,各位专家在2011年春夏之交的南京又再度相会,在期待的目光中迎来了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的盛大召开。在上一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中的食品与花卉生产、城市景观园艺、城市环境中的植被与生态管理、绿色建筑、园艺的社会与心理角色、花园的植物历史、城市园艺与建筑等7个方面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巴斯和鲁夫教授在其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曾以一个悖论开题,解释城市中喧嚣的工业、商业活动与宁静的园林之间彼此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1]。正是如此,本次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选择以“绿色与艺术”为主题,就是兼顾景观园艺的技术层面、生态自然的关系层面、以及城市设计艺术的审美层面而定名的。举例而言,景观本身具备具象的实用功能,而园艺又与城市的食品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充当着城市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甚至人类灾难的庇护所。这种家庭自种的果蔬实用植物是绿色与生活艺术的结合。城市园艺一方面在绿色食品方面颇有作为,另一方面在美化居所、美化城市公共空间也起到积极意义,随着园艺景观绿地的不断增多,城市的硬质空间也即相应被中和,受到污染的山体、水体等城市垃圾场的负面环境亦被一定程度上予以削减……一言以蔽之,绿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园艺作为中间的和谐层,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力图将艺术与绿色融入人居环境,将世界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30年的工业化努力,伴随经济迅速成长的是中国多数城市被一天天壮大的建筑所包围。今天,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仍有诸般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开始了向着好、向着美的方向在努力转身。当一个个城市怀抱“绿水、蓝天”的美好理想,努力追求城市的色彩斑斓,当中国的城市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难发现园艺――这个“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城市绿化、城市农业等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景观之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绿化景观的生态艺术与和谐。绿色,这一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颜色,自打从诺亚手中放飞的白鸽口中衔来新生的橄榄枝起,就散发着特殊的意义。这种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除了是光的三基色之一,更是心理学上六种客观的原色之一,“它往往使人联想起草地、树木,是生命、自由、和平与安静之色,给人以充实与希望之感”[2]。也正因如此,许多像“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关注生态的国际组织,都以绿色作为自己的标志色。绿色,已经被赋予了一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平友善、善于倾听、削减冲突的人文意义。伴随着这样的人文意义,加之世界人类日益加重的危机感,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一系列以绿色为口号的新名词,如“绿色革命”、“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标志”、“绿色文化”、“绿色雕塑”、“绿色文学”、“绿色软件”、“绿色食品”……绿色,从前是、以后也将越来越多地伴随人类的成长。

  “当艺术家创造出一件美丽的东西来,或者滋生出能够让受众体会到艺术美感的刺激时,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是《爱尔兰艺术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rish & World Art: 2010)中对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有人认为,艺术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的感召下,伴随着人类城市生活纷繁焦躁的感触、以及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的渴望和呼声,艺术越来越多地和“绿色”走到了一起,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与“绿色”有关的艺术体裁和艺术形式。在中国2010年都市优势排行榜中,“十佳城市风貌排行榜”前三位的城市,也往往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高效政府排行榜”、“创新城市排行榜”、“创富城市排行榜”、“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省、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榜上名列前茅。这也恰恰印证了查尔斯・兰德利的观点:环境对城市的强力塑形作用,以及环境对激发集聚地人才的智力潜能、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的激发作用[3]。今天的“都市园艺”将以生态、绿色、健康的态势将城市的艺术、文化提升到新的层面,这也是城市环境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要素恰恰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最为缺乏的。

  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目前经常谈到的城市品质问题,其次再说景观与园艺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一项名为“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4]研究课题里,课题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课题组选择杭州为范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并搜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生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要求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45个指标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其中主观指标有20个。而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开始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自觉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俨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得以付诸实践的根本前提之一。

  城市的生态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城市作为居住地的人与周围的有机与无机环境相互共存的功能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城市系统的一种,是人类在自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恰恰出于这种发展中的人工性,就必然导致功能上的不完善和系统上的缺陷性,从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各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不断探索,可以说城市生态,是一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永恒课题。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环保、强调生态,并出现了不少生态设计(Eco-Design)公司。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生态思想更是一纸空谈。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高速发展及与之相伴随的自然环境的巨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缺失了对生态伦理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技术理性常常藐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必然致使其中的生态伦理错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生命相互维系的关系,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及意义,不能再以人的需要取向判别自然界的价值和效用为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针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生态错位问题,西方学术界很早之前就曾用客观分析法试图合理解决该问题,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泰勒的可持续性景观理念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推崇的是:将西方科学的理念加上中国尊重自然、强调整体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是将二元分离拆解的科学分析法和东方合二为一隐逸固守的传统哲学模式组合起来,其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无疑更有益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生态错位问题的处理。

  对自然的掌控并非人类的权利,任何设计都应该顺应自然法则。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观,它在理论上要求当代人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强调可持续性在实践上,提倡人们用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绿色消费,将伦理学中人的“德性”、爱、节制、和谐等理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扩大人类的责任范围,承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的景观往往意味着生命力更顽强的景观,但这并非指完全忽视生物生境的不同需求,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又抑或在狭小的城市风口硬生生挺立一颗孱弱的景观树,这并非改善环境的生态手法,因为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物体也是价值主体,同样有着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一切生命都具有生存权利,在共享地球生态资源上人与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植物也有权利争取更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5]。

  其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可持续性的景观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尽可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收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

  其二,强调植物造景,打造乡土性、本土性的景观。乡土物种的应用不再被看作是粗野的景观,美国著名的延龄草公园就依托了这一重要的生态观念,在该园区内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设计师将乡土植物配置在一起,这些看似缺乏设计的设计常常是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而来的,其合理而又富艺术效果的景观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景观设计艺术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改善、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保护环境、防灾避难等其他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由古今中外的景观发展史观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更偏重于景观的美化功能,环保、抗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特种园艺等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观照,亦唤起了学术界对景观设计艺术功能残缺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能否对生态环境保护、防灾避难、保护生命、关爱特殊人群起更多的实际作用?

  追溯历史,早在1860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在城市和社会的改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主要有两种功能:

  其一,它们是环保清洁的机器,因为它们有非常好的土壤,可以降低气压、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这位大师认为,城市环保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外观功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外观也是有用的,认为这种外观的体验再加上景观设计的物理的特性和感官的特性会改变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就是说,美丽是有用的,美丽可以改变人。

  其二,城市景观既是体验也是环境,它们能够持续文化和文明,也能够持续生物和物理环境[6]。景观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更是平和安逸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撇开众所周知的景观的美化功能不谈,景观在环境保护方面,宏观上可以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发展形态;微观上可以调节小气候、抑制都市公害。至于景观可以调节洪水、防止崩塌、抑止延烧及提供收容避难场所等防灾避难方面的功能,则更不容忽视。

  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多停留在更关注外观美化的层面,或许这些“美的景观”也会因为其中或多或少的绿色植物而起到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但无论何时,生态环保、防灾避难这两大功能都很难与景观的美化功能处于同一高度,在诸多现代景观设计方案中“多功能的设计目标”仍是一纸空谈。比如,中国很多决策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东方“曼哈顿”的决心,决策层的态度也导致从业者不得不舍弃一些专业原则,绿地景观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很少考虑环保、防灾的需要。另外,景观建设成果没有突显环保与防灾的功能。如200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防震城市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7公顷,拥有39个疏散区,可容纳25万余人紧急避难,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供水装置、应急直升机坪、应急广播功能等10种应急避难功能。但是,一般民众似乎对此没什么感觉,人们几乎都无法感知该公园也是应急避难场所。而中国的唐山大地震、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乃至近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肆虐则再度唤起人们对于景观中本应存在的环保、防灾功能的重视。

  在城市景观领域,地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出现了唯功能主义和理性科学主义的倾向,造成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艺术理解的彻底客观化,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生物学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性在“景观”的内涵中被消解,艺术性的感性特色被忽视,总体而言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被选择性地忽视[7]。

  城市景观中的植物,是城市园艺审美的主体,它不但是“绿化”的染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植物可以实现同大自然现实一样的四季变化,表现季相的更替:花果树木春华秋实,四时更替之花,春芽、夏荫、秋叶、冬枝……无不增添了城市繁忙生活中一缕自然的情趣。而花木的姿态与种类也与城市视觉景观息息相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梅花,“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的垂柳,或劲拙或柔和,无不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迎合各城市彼此差别有序的审美意象。事实上,城市景观中的植物还涉及听觉、嗅觉等自然感官,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等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植物为媒介,将改变的空间意境送往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清香溢远、松风阵阵等其他官能感受深深地打动着身处其中的市民们。此外,世界范围内,从欧洲兴起的花木整形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已经广泛使用,花木的修剪已经升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通过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构思,以有生命的花木为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细致的修剪将优美的造型与城市艺术趣味联系起来,给观者以不同的启示,获得美的心理享受。如同生命的雕塑、绿色的艺术。[8]

  城市品质的研究源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研究。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吃、住、游的指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高下的三个主要因素。与景观和都市园艺有关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城市绿地系统特别是社区景观和家庭园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游憩地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到这三个方面。

  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与生产,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加工中不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更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从而得到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不少国家在进行城市栽培实验,如西雅图城市中心的屋顶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国也有在城市中进行屋顶栽培水稻实验成功的例子。但包括屋顶在内的城市农业试验应该以园艺作物为主,也就是说,对城市自产式栽培而言,园艺是主角。城市可供栽培的空间有限,如何让有限的栽培空间在满足一般绿化的同时,生产更多的园艺食品,则是未来发展和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的许多城市社区,以前禁止居民栽培果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甚至很荒谬。而地处广东顺德的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则在主题乐园的绿化空间栽培蔬菜,既满足了景观功能,也为乐园餐厅和游客采摘提供了安全食品。

  当然,由于食品生产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自己的庭园更多地设计食用植物的栽培区,采用立体园艺、集约园艺、有机园艺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园艺食品是最佳选择(作者美之国花园案例)。这也是中国目前私家花园建设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拥有私家园林的渴望导致别墅价格飞涨,但为我们景观和城市园艺工作者提供了就业良机。中国的园林设计师长期为公共设计服务,不像西方那样私家花园设计是园艺师的主要职业之一;这种局面很快会在中国改变。

  作为绿色与艺术的关键链接,城市景观与园艺发挥着改善城市居住品质的核心力量,此处我们先从园艺说起。广义园艺的产生已经不可考证,在久远的年代,人类的祖先就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高大挺拔的大树、漫山遍野的野花、四处可摘的果树,人类社会的最初本就依赖这些自然的恩惠而得以生存。正如培根《说花园》开卷提到的:“万能的上帝是头一个经营花园者,园艺之事也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它是人类精神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宅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与自然无关。再者我们常可以见到当某些时代近于文明风雅的时候,人们多是先想到堂皇的建筑而后想到精美的园亭;好像园艺是较大的一种完美似的。”当然,世上的第一个花园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园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以及将自然引入家居的重要意义。早在先民的生活中,就有在家前屋后栽培植物,生产食物和草药,用以充饥和治疗疾病。从草药园到园艺的精神治疗(Therapy through Horticulture),使得园居者从体力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的滋养。通过从事养护花草、插花、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领略自然美景,无疑会在智力上、情感上和体力上获得益处,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此外,人们在从事园艺活动时,可以唤起好奇心,激发生活热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创造力和观察力等等。因此,当英国伦敦在人口达到100万时,人们走出过去曾爱好群聚的剧场,去郊外沿泰晤士河畔郊游或到游园地散步。许多发达国家,居住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中的人们周末或节假日,均带着食品、帐篷,举家驱车到郊外的森林公园中度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绿色世界的安宁和清新。更多的,他们在宅前院后,亲手播种、耕耘和收获,享受田园乐趣。城市人们在繁忙的压力生活中的疲劳,在园艺过程中得以缓解,无形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充满和平与安静”之中,获得丰收的成就感和美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紧张和焦虑。因此在国外,园艺被称为是“社会的安全阀”。与此同时,园艺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一抹美丽的亮色。

  休闲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良好的城市艺术设计能够使“建筑―景观(园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进而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基础。正是如此,城市休闲旅游充当了“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的另一个重要链接。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就是以其经典的花园、优美的植物环境和城市森林(特别是休闲林)出名的。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周末出行”成为了都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民们纷纷出行,去自然中寻找绿色,在陌生的城市享受新鲜的生活体验和美的感受。尤其是自2007年11月,中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常常与周末联动形成了一个小长假。于是,每个城市的周边城、镇、县、乡都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目标审美对象,而对于城市而言,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文化来把握这个旅游机会,挖掘出特有的审美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玩赏,就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略与热点问题。在新建城市(城区)和旧城更新过程中,不影响城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城市的艺术特色,就成为了众多学者所需要费心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对城市各设施(街区、工厂)、绿化景观、历史遗迹、产品和要素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再定位,提出新的研究论证,进而将“绿色”与“艺术”融入到城市休闲旅游的课题上,形成新的城市游憩地。关注城市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城市品质进行再一次的拔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收入,甚至对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多元平衡发展也不无裨益。[9]

  此外,作为在中国新兴的“朝阳”旅游方式,“自驾游”城市休闲旅游呈现出消费水平高、人数众多、参与性强、主题多样、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种并不以旅游地级别为论,而是通过到自己喜爱的地方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更对城市“绿色”与“艺术”的契合而营造舒适、放松、自然的“花园城市”提出了特别的关注与要求。同时也对园艺抛来了蓬勃发展的橄榄枝。于是,一些花卉旅游地通过诸如“花博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作为辅助,以此来提升城市旅游舒适度,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质。这就是查尔斯・兰德利提到的“迈向学习型城市”的初级阶段;而在“激发创新、促使城市学习”之后,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意上,因应城市的需求,并非只此一次的活动”,最终使人们生活或游憩在“超越稳定状态”。

  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标新立异,直接导致欧陆设计风格在中国各地盛行,这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甚至整个城区。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亦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树立文化信心、重构传统设计,应该从教育入手,建立城市艺术设计学,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艺术乃至城市设计的高等人才。

  城市艺术设计学的建立,是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综合、交叉、融合和分化的结果。在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艺术设计既没有很好继承传统,也未能科学、准确地汲取西方合理的方法。就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主要还是以城市物质功能规划方法为主要目标,城市精神形态以及艺术形态的设计与规划是附属的。表面上看很“务实”,其实是对城市功能认识的“缺位”反映。[10]

  从景观与都市园艺的角度看,城市艺术设计学指导下的工程实践应该以绿色为基底、艺术为导向,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景观。在这一点上,2009年首尔的公共艺术设计竞赛(案例)使得首尔的江南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芬兰的城市艺术设计实践还在规章上得到了保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位于被称为“艺术设计之城”的Arabianranta。赫尔辛基市要求所有在Arabianranta地区的开发商投入1%-2%的房屋建筑投资投入到该位置的艺术作品。这条规定被跟进自从2002年该地区开发计划的进行,而现在,在Arabianranta中的50个艺术项目进入了不同阶段的建设。艺术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学院现在运营着Arabia这座旧工厂的设施,和在该地区的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机构。

  中国的城市传统景观艺术设计创新可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经典案例。中国园林的自然古典写意主义传统亘古未变。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