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首页-鼎汇娱乐(鼎汇平台注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30 19:54    文字:【】【】【
摘要:首页-鼎汇娱乐(鼎汇平台注册) 设施农业的3个主要特点包括产品标准化、生产集中化、管理精细化。具备这3个特点需要保证外界条件也就是气象特点不能随意变换,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

  首页-鼎汇娱乐(鼎汇平台注册)设施农业的3个主要特点包括产品标准化、生产集中化、管理精细化。具备这3个特点需要保证外界条件也就是气象特点不能随意变换,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可控或者可预防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尤为重要。

  现代化设施蔬菜增产高效对气象需求很多,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蔬菜品种以及不同生长期的蔬菜瓜果,想要实现高产量,气温、湿度、光照以及地温等气候条件需要与不同的蔬菜瓜果及不同发育期的各项指标相匹配,不仅是蔬菜瓜果,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3]。

  众所周知,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大、发生频率高、发生强度大和产生损失重等特点。而且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许多省份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以及局地低温冷害、暴雨、大风、雾和霾等气象灾害。研究表明,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气象灾害更加敏感,也就是说,设施农业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遭受的损失会更严重。因此,提供良好的农业气象服务,不仅可以提前预防因天气原因带来的农业损失,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天气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供保障。

  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是目前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气象服务平台,这需要当地气象局开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前期、近期的气候情况,结合当地的农业情况归纳出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并制定一套实用的服务标准。其次,建立实用的指标体系,比如说充分了解水稻在当地的种植环境,并建立气象灾害指标库和实用专家知识库,这些可以基本满足服务需求。再次,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指导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往年的气象数据,对未来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及时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提前给出预警信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防护建议。

  从农业的设施来看,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需要农户以及承包户充分利用三农专项服务项目,建设好可以人为调节小气候的农田、养殖场。除此之外,农户要联合当地气象局在大棚内外可以安装一些监测气温、气湿、光照等指标的农业小气候观测设备,以便随时监测,做出调整。不仅如此,农户还要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某种农作物在12℃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这就需要掌握农作物的最佳生存环境,然后通过相关设备监测并调整农作物的生存环境。

  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气象部门才能提供更好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同时,气象服务站推广以及气象服务台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国的很多农业地区都属于偏远、落后地区,资金难以到位,从而很难落实气象服务。

  由于气象服务以及灾害防治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因而气象监测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擅长气象服务的本科人才少之又少,从而很难提供精准的服务。

  有些偏远地区,因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纯“靠天吃饭”,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另外,尽管当地建立了气象服务平台,有相关的小气候监测装备,但由于农户缺乏统一培训指导,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不能根据得到的气象服务信息做出及时防御。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廊坊大田农业正在向设施农业转变,现代化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约12000hm2,包括日光温室、大拱棚等,其中温室所占比例最大,为36.1%。规模化园区92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3个。有研究指出,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已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用于技术进步的科技投入已成为主要因素之一[4]。为使农业园区在生产活动中科学运用气候条件趋利避害,廊坊市气象部门着力对农业园区开展了精细化气象服务。一是从完善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入手,加密布设自动化气象观测站点,增加了观测要素,40%的日光温室安装了农业小气候监测系统,实时收集日光温室内外的气温、地温、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和光照等数据,其中在广阳区和永清县有3个现代农业园区还安装了物联网智能小气候观测系统,增配了实时查询及智能判断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等功能。二是建成了集信息收集与处理显示、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与于一体的气象业务平台,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依据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农事农时制作多样性的专业服务产品,对大风、暴雪、暴雨、连阴天、雾霾、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及时预警预报及防御建议,利用微信、网站、电视、广播、报刊、电话、声讯、短信、显示屏等信息平台将产品第一时间公布于众,针对不同园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管理建议等用户定制的精细化服务产品以点对点方式发送,使园区及时采取措施调节棚室的通风、采光、温度和湿度等,优化了植物生长环境。三是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管理者的作用,努力让他们懂气象、用气象。对涉农企业技术人员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农业气象服务云平台和APP的应用等知识培训,使用户学会了读取小气候站、区域站和自动站气象要素信息,并能以此作参考来指导农业生产管理。2017要2018年,廊坊市农业气象分中心与永清县的恒都美业、海泽田和新苑阳光、广阳区的润宝等园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专门为其提供了温度和湿度预报及管理建议、温室葡萄管理要点、高温灼伤预防、草莓定植期以及蔬菜蚜虫防治等指导信息。特别是对2018年1月温室大棚出现气温和土壤温度持续走低、湿度偏高的现象,立即制作发送了“1月日光温室温湿度管理要点”,指导园区在保证室内温度25益的情况下开通风口进行降湿,有效预防了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为葡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对2017要2018年冬季上述园区和周边普通农户的黄瓜、甜瓜、葡萄3个品种收益调查结果显示,园区的黄瓜毛利润为3.5万~4.0万元、成本渊包括人工费冤是0.6万元,普通农户毛利润为3.1万元、成本是0.5万元曰园区的甜瓜毛利润为2.1万~2.5万元、成本渊包括人工费冤是0.5万元,普通农户毛利润为2.1万~2.5万元、成本是0.4万元曰园区的葡萄渊维多利亚冤毛利润为8万~9万元、成本渊包括人工费冤是2.0万元,普通农户毛利润为7万~8万元、成本是1.0万~1.5万元。可见,如果成本中都包含人工费,园区经济效益高于普通农户。这说明包括农业气象服务在内的科学管理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实践证明,科学的气象服务有助于园区经济效益增长,而科学的气象服务又来源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准确的天气预报以及一支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技术服务团队。

  纵观近60年的气象发展历程,气象观测的设备、内容、手段及数据交换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象观测与气象预报都由人工方式转变为人工智能方式,同时气象现代化建设正在向有关行业延伸。其中,设施农业园区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了温室环境因子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存储管理、网络、分析处理[5],为制作更精细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提供了基础信息。

  气象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某行业、某领域开展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的气候评估等服务外,人们更加依赖天气预报。准确的天气预报能让人趋利避害,在准确的天气预报基础之上制作出的各类气象服务产品才有可用性。农业生产更是如此,比如作物病虫害预报、各种生育期预报及生产管理活动安排等。目前,廊坊市常规天气预报产品已实现了0~7d无缝隙覆盖,汛期预报精度可达3h,24h晴雨定性预报准确率达91.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管理对气象服务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廊坊市气象局针对为农服务工作建立了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负责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近年来,通过调查农情,了解农民所需,掌握作物生长情况,收集各类农业气象信息,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讲座,为农民普及气象知识,使之增强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与农业专家合作,为农民做好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并与村街推选的气象信息员保持联络,将特色气象服务产品第一时间送达,为他们开展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使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得到了发展[6]。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发生时,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抗灾,灾后做好分析评估和后续管理指导。目前,这支团队已成为设施农业园区参与科学生产与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设施农业园区是引导农民致富的一条成功之路,科技服务为园区作物健康生长发育及丰产丰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就气象服务而言还存在以下几方面薄弱环节院一是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错综复杂,气象服务产品的种类、数量及针对性难以满足需求曰二是农户对气象条件的应用知识还较欠缺曰三是设施农业气象观测体系还不健全,缺乏作物关键生长期的农事管理等植保信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型的、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机制所取代。农业作为气象因素影响敏感行业,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业生产对象生产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是整个农业气象工作包括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等的基础[1]。目前,甘肃省有农业气象观测站81个,其中一级站16个(包括4个农试站),二级站7个,其余均为土壤水分观测站。目前,甘肃各县农业气象业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气象观测基础之上,观测手段主要是人工观测,观测方式耗时费力,观测技术和观测项目缺少突破性创新。

  目前,甘肃省各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要定期为公众提供农业气象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基础情报和农田土壤墒情报;不定期为政府提供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重要农时活动气象服务专报;关键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重要天气过程或转折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2-3]。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利用率不高;农业服务产品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化、客观化不强;服务形式以信息网络、纸质报告相结合。受传统观测技术和通信、传输手段的限制,产品时效性较差,针对性不强;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对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4],服务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

  目前,甘肃县级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人员年龄相对偏大,且大部分都不具备农业气象专业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甘肃省目前的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多样化生产的发展需求,不能够为新兴经济作物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气象部门虽逐步引进了不少现代化气象设备,如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但因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布局不合理、农业气象服务设备基础较差、在资料的处理上效率较低、技术更新缓慢、对灾后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调查反应迟缓等因素,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为政府组织防灾、抗灾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提供情报,无法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传统农业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料生产上,没有形成业务化服务[3]。县站作为基层气象服务单位,直接面对“三农”,而目前大多台站没有制定系统、有效的为农服务方案体系;几乎没有开展与农业有关的气象服务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不能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基层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的不均衡性,高知识人才匮缺,对专业知识的更新比较缓慢,对工作创新意识不强,造成农业气象服务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加之地方政府领导对农业气象工作的认识不足,农业气象工作者对事业发展的信心受到影响。

  各部门应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配套建设发挥基础设施效益;适当增加农业气象基本业务经费投入;以需求为牵引,技术为推动,积极开展定量评估、农用天气预报等技术研究[4-5]。

  加强县级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稳步培养新的具有农业气象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建立和完善县级农业气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6]。

  根据各地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需求,及时调整农业气象监测内容,在原有作物观测基础之上,开展设施农业观测,不断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以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加快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体系,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科技保障。同时,可利用加密、区域、自动站信息及农田小气候检测等,在专业气象数据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服务型”监测网络,甚至可以以政府补贴等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能监测网络的布设。开展乡村农业气象服务,扩大农业气象服务面。

  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县站专业型人才甚少,尤其缺少精通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的全能复合型人才,应加强与涉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7-10]。确保发挥合作实效,全面提升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技术力量,以便更好地为农服务。

  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科研应用与服务能力,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径,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分区、分类和评估。

  [1]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 曹光乔,易中懿.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措施与对策建议[J].当代农机,2007(7):32-35.

  [3] 马树庆,王春乙.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气象科技,2009(1):29-34.

  [4] 王春乙,张雪芬,孙忠富,等.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5):815-824.

  [5] 吴瑾,颜秉芝.县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对策:以山东省临沂地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280-281.

  [6] 胡少芬.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9):150-151.

  [7] 李龙生,徐永为,王占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5(12):196.

  [8] 陈小雷,邢文发,张娜,等.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334-336.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为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渡地带,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13%。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大风、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霜冻、雷暴、暴雪、大雾等。全市农村人口259.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9.6%。朝阳市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玉米、杂粮杂豆、油料、蔬菜、干鲜果品、食用菌、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作物播种面积724.79万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100万亩,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增产增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朝阳市气象部门从2011年开始大力加强 “两个体系”专项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截至2016年,全市六个县(市、区)均成为“两个体系”专建设实施县(1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施县,1个农业气象服务实施县)。近年来,中央财政共投资778万元支持朝阳市开展“三农”专项建设,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两个体系”项目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面给予支持,合计匹配建设资金843.5万元。通过市、县两级的共同努力,较好开展了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机构、体制机制、业务平台和服务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2.2.1组织机构有利保障 2012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朝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朝政办发〔2012〕3号),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任成员的朝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均设立了专门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修订完善了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2.2.2体制建设日趋完善 市政府于2012年印发《朝阳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朝政办发〔2012〕4号),市财政投资409.2万元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通过实施该项目,朝阳地区已建设完成24套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和147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配套设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经费也被列入其中。该方案规定: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运行维持经费、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维持经费、气象信息综合平台业务维持费等年度项目运行业务维持经费要列入各县(市、区)财政预算。该方案的印发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长效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2.2.3业务平台发挥作用 各县局均完善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立了无缝拼接显示屏,同时对业务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建设进行了完善,实现拼接屏与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的对接。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平台,更新了设施农户、畜牧养殖户信息库,与涉农部门合作为农户《专题气象服务信息》、《春耕春播期气象服务专刊》、《农业天气预报》及《特色农业气象信息》等重要气象服务信息,发送到市政府决策部门、各相关部门、乡镇以及服务对象手中。平均每年制作决策气象信息近三百期。

  2.2.4服务模块形式多样 各县局均与当地农业局、民政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森防站等部门及涉农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将各县相关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库,每年完成一次数据库更新工作,同时针对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培训。100%大户和气象局建立了直通式联系,并通过电子显示屏、网站、微博、一键式预警信息系统向种养殖大户发送各类气象信息,指导农户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一是要进一步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加大对重点工作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气象为农服务的专门政策,继续将气象工作纳入对各县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范畴,保证当地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

  二是要加强与外部门合作共赢,促进多部门联动。与民政、水利、国土、林业、交通、农技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印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合作,实现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网络及技术资源、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三是要全面推动“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工作,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

  喀左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县域总面积2 238平方公里,县辖22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190个行政村,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总人口43万,农村人口34.1万。喀左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设施农业重点县。全县保护地面积32万亩,112.6万栋,9.7万户,户均一个棚;2011年粮食总产量超6.5亿斤,设施蔬菜年产106万吨。长期以来,喀左县气象局坚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思路,促进喀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

  喀左气象局根据服务“三农”的需要,紧紧围绕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和大田作物种植的需要,切实做好日光温室大棚和病虫害防治的气象服务,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农业气象服务的新内容。

  紧跟设施农业需要,结合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喀左气象局提出“以光补温”气象服务思路,减少能耗,开展日光温室大棚气象服务。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第一个成立温室大生态气象站和第一家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农用天气预报的县级气象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出辽宁设施农业蔬菜优势产区,为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建立日光温室试验棚13个,其中,暖棚11个,冷棚2个;棚内占地面积7 673平方米。根据不同气候区在全县建设8个12要素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太阳光谱分析站,棚内小气候观测密度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棚内小气候预报、蔬菜作物发育期预报、主要病虫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掀盖帘预报,找出了棚内黄瓜、西瓜、青椒、香瓜、辣椒、番茄等生育期气象指标和观测场外界大气候与棚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总结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防寒裙苯板提高气温地温、科学放风调控湿度、反光幕提高光照强度、垄鑫土壤消毒及高温闷棚、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地温等气象调控技术,改善棚内微气候条件,促进蔬菜生长及免疫力增强,减少棚内防治用药,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取得经济效益6.3亿元。并设立大型户外单色电子显示屏和示范区标识牌,为棚户提供准确、实用的气象信息,指导棚户科学种田,让农户从“靠天吃饭”进步到“看天管理”。在喀左气象局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辽宁省气象局与辽宁省农委联合在喀左建立设施农业气象试验基地。

  围绕大田作物生产安全,采用交叉学科的诊断方法,对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与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粘虫、棉铃虫、高粱蚜虫、亚洲小车蝗、笨蝗、玉米螟、白菜霜霉病、温室大棚青椒主要病虫等发生气象规律,采用天气学、统计学、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上述病虫发生中长期预报模型。首次将仿真技术的蒙特卡罗方法定量评价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程度的气候保证率、方差值和峰度值,为研究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气象、植保联合主要农业病虫发生气象预报及防治与天气预报,并对农药喷洒与天气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生产实践。建立县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录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等大田作物及设施蔬菜主要生育期气象指标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气象指标,特别是提前3―5天做出锋面天气移到本地的预报,用来预测一二代粘虫成虫、一二代棉铃虫成虫、草地螟等迁飞害虫蛾峰降落,结合田间调查做出卵始盛期预报,提前采取插谷草把、杨树枝把等措施,均能收到较好灭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2012年8月1日,喀左气象合植保站联合三代粘虫大发生预报,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气象预警接收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播出。农户根据的信息及时调整了田间生产,合理安排了打药时间,节省了劳动成本,减少了用药次数,节约了用药剂量,减轻了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2013年三代粘虫爆发期,喀左没有造成1亩损失,是辽宁省44个县中粘虫防治最好的县。

  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气象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第一的县级局,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2项,其中,有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8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有15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主持完成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研究推广》获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优秀参展项目奖;编著的《北方日光温室栽培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推广》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资助,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教材;主持的《棉铃虫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省内外推广;编著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于2015年3月出版发行,这是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开展以来第一部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同时,编著的《温室气象与作物保护研究》一书正在申报2012年辽宁省科协资助出版优秀自然科学专著。此外,喀左气象局还承担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和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课题。在成果介绍和方面,应西安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局与大连市气象局邀请,作了《设施农业气象及农业病虫气象服务》专题报告。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9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36篇论文在国家一、二级核心刊物发表,86篇论文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5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8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喀左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干旱、冰雹、雷电、大风、暴雨、暴雪、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喀左气象局坚持政府主导,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2011年3月,喀左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气象、财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28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批准编制5人。同时,喀左县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和《关于印发喀左县气象助理员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匹配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经费,设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由农业站长或蔬菜站长兼任)。同时,将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每个乡镇6 000元,共计14.4万元,现已拨款到位,以后还要逐年增加。目前,已建设23个乡镇场、1个街道及8个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设立气象信息员235名,实现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负责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服务,以及承担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县政府已发文正式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各乡镇均设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副乡镇长或副书记担任,负责本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县政府制定了2011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纳入各乡镇场街道考核指标。并在各村设有气象信息员,由村书记或村主任担任,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受传递,本区域气象灾害隐患、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本地区气象信息大喇叭的维护保养,参与本社区或本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此外,每年由气象局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

  喀左县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491.6mm,最少年份仅294.8mm。春夏秋连旱时有发生,有时造成农田大面积绝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冰雹每年都有发生,年均发生4.9次,受灾面积8.9万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生7.9次,最多年份发生15次,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冰雹、干旱成为束缚喀左经济发展的两只“拦路虎”。为此,喀左气象局按照县政府“全覆盖、大密度、高强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地面增雨防雹装备的配备,形成了火箭、高炮、焰弹立体交叉作业系统。全县设有增雨防雹炮点22个,“三七”高炮38门,固定火箭发射装置16套。研制出了增雨雪专用的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其效果通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检测鉴定,在稳定云层可达到增加降水量13.6%,冰核生成率平均为6.3×1013/g。且焰弹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机动性强,不受空域限制。整体作业密度和能力达到了国内县级领先水平,并将人工增雨和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生态效益,更好服务于“三农”。2010年经国内外文献检索,其中3项技术在国内外文献检索中未见报道。采用前苏联卡尔别耶夫两分类方法定量评价人工增雨效果显示,1999―2011年13年间,增加经济效益4.3亿元;每年平均增加降雨52.3毫米,增加降水1.1亿立方米。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此,喀左气象局加强同当地农户沟通,结合当地的地理信息,做好气候特点分析,对县域内的农业种植布局进行指导,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逐步加深,满足农户的需求。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例,从温室大棚的取址、朝向、建棚、测报、选膜、通风提供服务,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研究,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喀左气象局是全国第一家乡镇天气预报的县级局,早在2000年就为全县22个乡镇开展天气预报警报服务。多年来,在各乡镇较大降水过程预报、暴雨预报、最低气温预报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基层调整产业结构、播种收获、防雹减灾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推广。综合应用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和资源,在为老百姓提供气象服务产品的同时,利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播出惠农政策、征兵宣传提纲、森林防火、小城镇建设、温室大棚保险、狂犬病防疫、寻人寻物启事等内容,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喀左县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为此,县政府加强组织体系与长效机制建设。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了《喀左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考核办法及奖励措施》,并将其纳入对各乡镇目标考核。此外,对极端天气事件和重要农事、重要社会活动的及时、准确决策服务,加强研发气象服务产品。每天都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手机短信5条气象信息,包括各种气象情报、气象新闻、72小时天气预报、精细化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病虫气象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蔬菜批发价格、农药喷洒预报、每月长期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等,全年共各种气象信息2 890多条,深受农民欢迎,得到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经专家综合评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全年可取得经济效益1.6亿元。

  基层气象部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前题下,下大力量搞好科学试验,对争取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和列项目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喀左县气象局已开展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研究 12年,开展农业病虫气象试验研究34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国地县级气象部门是唯一获奖单位。同时,建立起激励措施,对达到省级优秀预报员和部级优秀测报员,奖励2 000元。其次,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奖励1 500元,在国家二级核心刊物奖励1 000元,在部级一般刊物奖励700元,在省级刊物奖励500元。第三,在县处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2倍奖励;在市厅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3倍奖励;在省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4倍奖励;在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5倍奖励。还有,获省气象局创新项目奖励2 000元。此外,对全局所有人员在增雨防雹期间手机费实报实销。通过长期的科研与业务结合,提高基层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单位的信任。

  在为农服务方面,喀左县气象局多年来与农业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农药喷洒与天气、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等研究。2011年,先后与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植保站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共同探讨为农服务工作重点和相应措施,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和农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2011年,喀左县组建了由县农业局、气象局、林业局、水利局、果树总站、畜牧局等部门高级专家组成的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目前拥有成员16名,共同商讨研究为农服务方法、措施。建立专家团队数据库,专家之间互通联系方式,通过各自最方便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安装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和5个单雨量自动站,并正常投入使用;共享水利部门3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与县国土资源局共同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警示牌15个。在预警信息传播方面,县气象局与县广播电视局合作,开通了2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1套天气预报广播节目。与广播电视台签订预警信息增播插播协议,实现预警信息快速播出。

  [1] 马成芝,孙立德,穆春华.喀左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5):49-52.

  [2] 孙立德,刘雅君,高成山,于志新.喀左县笨蝗生长与温湿度关系及长期预测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0,9(2):56-58.

  [3] 孙立德,张殿香.喀左县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42-44.

  [4] 孙立德,张献清.用逐步回归方法预测喀左县三代粘虫发生程度的初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23):20-2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人类劳动干预,控制生物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密切,因此了解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及时准确获取天气、气候预报信息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要[1]。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承载着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研究部署,在国家、省、市、县4级气象机构内,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形成并得到发展,气象为农服务已成为气象事业的基本业务[2]。为农业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除日常气象预报外,还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温、干旱、洪涝、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便于人们提前做好各项防灾准备。二是提供春播、秋收气象服务专报,月、季、年气候预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价分析,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预警等决策气象信息服务产品。三是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网数据,提供降水、气温、风力、地温、土壤墒情、干旱程度、作物长势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准确分析天气条件,及时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防御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五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及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3]。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需要及时了解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因此,农事活动季节以及作物生长期的各种气象预报信息成为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土壤墒情监测,干旱程度分析,春播、秋收气象服务等农业气象预报;寒潮、大风、冰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及相应防御措施;一年之初,当地当年的气候年景预报等。

  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受温室小气候影响显著。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诸多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部门要依托先进技术及观测设备,及时提供各项气象要素的监测信息,加强倒春寒、连续阴雨、局地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对于农业发展项目开发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同样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的信息,分析并诊断当地气候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把产业结构改变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因此,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是气象服务工作立身之本,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科技进步,全力以赴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加强气象服务能力的必要措施。农业生产依据及时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有效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研发和完善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对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4]。进一步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其中包括大田作物服务产品(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干旱监测与预报、气象条件与作物长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初霜冻预报)、设施农业服务产品(实况监测信息、设施内气象条件预报,冰雹、大风、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特色农业服务产品(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预报、果实膨大期天气预报、林果采收期天气预报)。

  组织完善和推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组织建立包括乡镇政府、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服务用户库,建立涉农专家联盟队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其他涉农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传播出去,为春播、秋收和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动,努力推进气象与涉农各部门、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需求的融入式发展。加强全面、深入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人才资源共用、信息产品共发。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工作。

  [1] 郑大玮,张波.农业灾害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江宁区地处南京市城区南部,东距长江入海口约300km,低山丘陵和黄土岗地占总面积的2/3,沿江沿河平原占1/3。秦淮河是区境内最大的河流,纵贯南北,支流密布,全区水面约占总面积的1/10。江宁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万物生长。由于兼受大气环流的西风带、副热带和低纬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干旱、雨涝、热带风暴(台风)、暴雨、强对流(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飑线)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新农村需要现代高效农业为其夯实产业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挥现代高效农业联接工农、沟通城乡、衔接产销的天然纽带和利益传导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始终坚持将农业气象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08年以来,江宁区气象局深入推进多轨道业务建设,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拓展服务领域,突出服务特色,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2009年以来,江宁区设施农业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区设施农业推进现场会促进下又有大发展,1~6月全区新增设施面积达1 006.7hm2,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 346.7 hm2,设施栽培面积居南京第一。2009年至目前为止,江宁区蔬菜、园艺类共争取省市项目6个:横溪市农林局招标项目、湖熟省高效农业项目及蔬菜园区项目、谷里省财政资金项目、汤山上峰草莓园艺项目、区农业局蔬菜站的省三新项目,此外申报的市设施农业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以奖代补项目正在落实之中,基本确定江宁区将有4个重点项目。

  2009年设施农业建设典型代表是淳化青龙、汤山龙尚和湖熟的河北,这3块地投入上百万元,分别发展钢架设施大棚超过20、23、10hm2;汤山的草莓和湖熟的小黄瓜成为江宁区设施农业高产高效的典型,草莓和小黄瓜效益达22.5万元/hm2以上。设施栽培面积的增加,对于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关键作用。据了解,2009年下半年江宁街道还将连片发展逾33hm2的钢架设施大棚,此外秣陵、横溪、东山也将连片发展13hm2以上的钢架设施大棚基地,这些设施基地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江宁区蔬菜产业和园艺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江宁街道和秣陵街道设施农业已经动工。

  江苏省气象局为了集中区域优势,联合区域内气象部门内外力量进行研究和服务,根据江苏省气候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将全省划分为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里下河(扬州、泰州、淮安、盐城)、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淮北(宿迁、徐州)4个区域,每个区域为一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区[1]。

  从2008年开始,江宁区气象局深入推进多轨道业务建设,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拓展服务领域,突出服务特色,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2008年5月12日,在省台农气遥感中心和南京市气象局业务法规处的带领下,江宁区气象局组织业务人员到南京铜山千亩果树良种示范园——金陵绿谷考察学习,探讨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法,并为后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横溪西瓜是江宁区的特色农业产品,横溪西瓜节是江宁区一项有影响力的特色活动,为了更好地进行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江宁区气象局连续2年成立了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制定气象保障方案。2009年,江宁区气象局还以西瓜的主要生长期为线索,制定《江宁区气象局西瓜气象服务年度计划》。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及时的预报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横溪街道及西瓜节组委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与其他部门联动不够,实地调研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造成目前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意义不大。二是在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中,公众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对气象信息品质的要求上,更集中在传输服务环节中[2]。目前,江宁区气象局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传输还不够及时。三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常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要。

  (1)建立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主动与相关部门、镇街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大户沟通,将实地调研作为日常性的工作来抓,并努力构建三级服务网络。由气象与农业技术专家、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员,形成三级服务网络节点,由气象部门综合各方意见后,形成综合性的指导意见[4]。同时,针对选取的特色农业产品,结合气象条件,通过1~2年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经验积累,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农业产品服务周年计划,以便于把握服务时间节点。

  (2)由于特色农业服务对象的主体在农村,信息传输本身比较困难。为了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效率,及时将服务产品送达到农户手中,必须依靠先进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向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信息。第一,要扩大目前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建立一支人数更多、范围更广的预报服务产品接收队伍。第二,要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电话传真的形式,到特色作物所在街道的农林服务中心,依靠他们向下传递。第三,加大对江宁区气象局气象兴农网的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一方面要丰富网站服务产品,及时更新气象预报信息;另一方面,针对街道、社区一级组织,大力推广宣传气象兴农网,使他们能通过网站及时了解最新的气象信息。第四,要充分利用与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密切合作的优势,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广大农户传播。

  (3)努力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学技术含量。第一,通过自身努力,拓展新的气象服务手段。关注目前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联系当地实际,实现科技成果的当地化应用。第二,要注意向上级业务部门、当地农业专家及种植大户请教。遇到难题,要及时借助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及当地农业专家和种植大户的配合协助,把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4]。第三,在预报水平短时间内难以提高的现实情况下,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制作尤为重要。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监控预报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实时资料,掌握最新天气实况,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及时制作预警信息,提升气象服务质量。

  [1] 张旭晖.商兆堂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案[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8.

  [2] 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

  章丘市是山东省农业生产大县(市),粮食播种面积11.84万hm2,粮食总产量67.89万t。章丘市连续多年组织实施了品牌农业建设年、品牌农业推进年、品牌农业效益年活动,集中打造了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鲍家芹菜和胡家韭菜等50多个特色生产基地。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9种名优农产品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万新牌”章丘大葱被命名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章丘市荣获“中国果菜十强县市”和“中国绿色果菜之乡”荣誉称号,辛寨镇被评为“山东省芹菜生产第一镇”。新形势下,章丘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冷少雪。境内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大风、冰雹、暴雨、干旱、雷电、寒潮和大雾等。据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市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为使调研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调研组确定了“针对新需求、创新服务路径”的基本思路。“针对新需求”,指现阶段章丘市农业生产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由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转变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创办特色品牌基地等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上述“新主体”是今后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导力量,它们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创新服务路径”,就是建立气象服务部门与基地园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良性互动,变气象应急、减灾为主动应对,着重发挥好农业设施在防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中的积极作用,,是气象部门抓好农业服务的切入点和着重点。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章丘明水香米特色品牌基地、章丘辛寨设施蔬菜区、章丘大葱特色品牌基地、章丘白云湖大樱桃都市农业园和章丘平陵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活动的样点代表着章丘市现代农业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方向。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基本上摸清了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灾害和带来影响的主要方面,有效开展气象服务、攻坚克难的切入点和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发展现代农业,每一个环节同气象因素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在调研中,调查对象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加大中长期预报力度,让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主体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非常强烈,但与城市相比,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相当匮乏,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十分薄弱,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效的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成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

  当前,相关农业生产主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每天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但对于短临预报和局地性天气预报无法及时传达到农业生产一线。气象部门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在涉农部门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何同农业生产尤其是调研活动的新主体紧密结合搞好服务,亟待打通农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有效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完善乡村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建立为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长效机制。

  通过调研,针对鲍芹、设施大樱桃和大棚韭菜等设施高效农业对温、光、湿和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的现实和迫切要求,针对设施农业专项服务,可增加小气候站密度,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充分发挥各级农气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基地园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及镇街道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产品示范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快捷专项服务和技术支持。在示范点带动下,在关键农事季节,突发性灾害天气发生前,及时预警信息,针对灾害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御措施,指导上述主体和农民群众有效防灾减灾。

  各级农气专家经常深入农田调查,了解粮棉等大宗作物、果蔬大棚、大葱和香稻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的生育状况,针对主要障碍性气象因子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流程、指标,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根据需要,对农户特别是基地园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面对面气象指导。

  积极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气象条件等进行会商,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合调查活动,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导农业生产相关主体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各地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出发,把“两个体系”作为现代农业体系的基层体系,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服务,打牢为农服务基础,强化为农服务能力,先后建成了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站、农业气象试验站,积极开展农气观测,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情报、气象预报预测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形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急预案、应急准备认证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预警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手机气象短信等预警信息传播网络,成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建成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农村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得到提升。通过开展“两个体系”建设,推动了科学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

  “两个体系”建设资金主要是来自政府投资,重点依靠项目支撑。“两个体系”建设要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的目标,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山区、贫困县,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农民增收缓慢,财政收入有限,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撑力不强。

  根据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问卷有关调查结果,西部地区还有15%左右的农村人口得不到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部分县区、乡镇、村还未达到“两个体系”规划目标的基本标准,没有享受到气象预警、气象服务、防雷安全等公共服务。“两个体系”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各级政府领导是否认识到位,在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否到位。“两个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是主导,要承担主体角色,创造性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分清轻重缓急,共同出点子、想办法、攻难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两个体系”建设。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气象观测技术与试验手段滞后,一些地方停留在“一把尺子、一个取土钻、一个烘箱”的观测方式,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布局不够合理,农业气象监测预报评估水平不高,雨情墒情灾情等信息收集,分析手段还比较落后,涉农部门信息共享不畅,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与当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开发结合不够。“两个体系”各项建设任务对人员素质与其他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气象又懂农业、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

  建立“两个体系”工作长效机制,对于巩固建设成果非常重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应急队伍“台子好搭戏难唱”,气象信息员日常管理和培训力度不够,监测预警设施多部门建设,维持经费缺乏,气象设施使用频率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缺乏制约力,应急准备认证、应急联动制度缺乏有效考核。一些地方出现“重硬件、轻服务”的倾向,短期行为的趋势不容忽视。

  3.1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争取各级政府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将“两个体系”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考评体系。

  3.2按照“部门合作、整合资源”的原则,充分考虑目前现有的气象台站设备、人才、技术等工作基础,整合水利、林业、工业和信息化、农业、教育等各涉农部门资源,坚持“多站合一”、“多员合一”的原则,共同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气象信息员队伍,开展气象知识培训,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教育。

  根据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清远市委、市政府对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清远市“十一五”期间的十大目标,结合清远市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气象在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明确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工作思路。

  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清远市委、市政府结合清远市实际,提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目标是:1年起好步、3年打基础、5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十大目标:一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达到8%,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330元,地区部分农民收入要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建旧房的“五通五改”;三是有较强的科技教育支撑;四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是有整洁的村容村貌;六是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七是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八是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九是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75%以上;十是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在巩固以往为“三农”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寻找新的切入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力争在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上取得重大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取得新进步,在构建和谐农村上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明确了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努力在全市建立3.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3.33万hm2优质水果基地、3.33万hm2速生丰产林基地、5 000万只清远鸡生产基地、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33万hm2水产养殖基地、50个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转移50万个富余劳动力,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加速山区农民增收步伐的新路子,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目前清远市已形成了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格局[1]。

  早在1999年,清远市气象局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分析总结了反季节蔬菜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在清远市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生产的特征,找出了清远市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2]一书。2002年,清远市气象局请广东省气象局气候研究所专家运用gis 技术,对清远市农业气候资源、反季节蔬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气候条件进行了气候论证和区划,对清远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气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气象、气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3]。二是利用“3s”技术为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尤其要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性质、坡度、植被、土壤稀土含量等因素,利用3s技术对清远农业产业的开局区划到村组[4]。三是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过去,农村建房大多是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地理,切坡建房相当普遍。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考虑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以致出现因暴雨型地质灾害倒塌、冲毁房屋,或是因房屋建在雷暴多发区,常遭遇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作为气象部门应该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村镇规划工作当中,为其提供规划区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雷电灾害等)风险评估,使村镇建设避开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雷暴灾害多发区。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网上课堂。二是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当地实施乡村干部知识技能过关、大力培训乡村干部等方面,派出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帮助广大农民增强科学生产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清远市气象局派出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方式应继续,并进一步加强。四是为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方面开展小气候评价和分析,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在中心村建一些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画廊等。清远市政府决定把生态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等。推广农户用沼气和“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1]。在这方面,气象部门大有可为。

  2006 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大范围、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洪涝、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这些无疑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好的切入点。

  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站网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在广东省气象局与清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远市气象部门准备从2006—2008年再建设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加上原有的42个,气象站总数达到124个。目前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并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清远市全省雷电多发区,全年雷暴日数达93 d。雷电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可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森林火灾、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电气电子设备损坏等。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区域内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十分必要。要在雷电灾害多发区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站。另外,清远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分明显,导致干旱频繁。要在干旱区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布局合理的清远市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

  要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加强以下几项科研开发。一是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着重开展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逐步实现气象预报在时空上的无缝隙、精细化要求。二是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短时强降水等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三是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乡镇预报业务系统。四是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五是建立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是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二是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三是丰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评估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四是提供产业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五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产品。

  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才能发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甚至闭塞,已经成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在清远市气象部门已建成的包括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电话、决策气象信息平台、互联网等气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系统、北斗卫星dab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清远落地,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1代农村气象警报系统。二是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声讯电线)、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配合清远市政府新农村总体工作目标和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特别是重点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四是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的村级气象信息协管员队伍,负责转发农经信息和气象服务信息,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负责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等,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聘任的防洪防治员相结合。

  人工增雨是防旱抗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广大农村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气象部门必须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这项工作。一是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 km2面积配备1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是按照“五个一”(1辆运载车、1台火箭发射架、1部gps、1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三是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投入机制。五是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火灾扑救、城市降温等人工增雨作业。

  2006年1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进一步明确了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5]。这是指导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尚方宝剑”。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06]3号文件来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

  “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和“拓展领域”是气象部门正在推进实施的三大战略[6]。三大战略中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拓展领域是根本任务。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本身就是拓展领域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气象人才管理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培养气象业务服务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同时,要突出培养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8]。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是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尤其是与“三农”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气象部门应该加强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结合”的文章。如:加强与国地部门的协作做好农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与防御工作;与农业部门联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等单位的协作,共同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问题[9]。

  [4] 李凤霞.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5(5):81-82.

  [6]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