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花都娱乐-招商主管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15 20:42    文字:【】【】【
摘要:花都娱乐-招商主管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地处中原腹地、黄淮流域的永城广袤土地上,就已有先民活动的足迹。和其他境内人类一样,永城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

  花都娱乐-招商主管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地处中原腹地、黄淮流域的永城广袤土地上,就已有先民活动的足迹。和其他境内人类一样,永城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与其他生物种群不断地进行互动和调适,从而产生出一系列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永城属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类型,具有这一文化类型的特点,但也有其自身的地方性。一地文化的形成,是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今的生物群落,是环境变迁和世世代代永城人改造大自然的结果,其自然生态民俗打上的是永城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永城的工业生产有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副业。现代工业主要有煤炭生产与深加工、电力电器制造、机械加工、建材、冶炼、化工、印刷、造纸、酿造等。有些是新兴企业,如煤炭、电力电器、化工、机械加工和建材等;有些则是旧工业的现代化批量生产,如造纸、酿造、印刷、冶炼等。传统手工副业行业主要有打铁、制铜、制银、扎编、酿酒、印染、木工、泥水工、磨豆腐、酿醋、酿酱油、榨油、炕坊、纺织、裁缝、弹花轧花、石匠、箩匠、去势等等。这些手工副业有些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如炕坊、染坊、扎编、箩匠、榨油、石匠、修表、裁缝、纺织、烧窑等;有些还在延续,如打铁、弹花轧花、磨豆腐、酿造、泥水工、去势等;有些成为工业化生产,如造酒、酿酱油、酿醋、木工、印刷、造纸、榨油、纺织、制铜、制银、制金、制玉等;还有一些新兴的手工业,如房屋装饰、油漆、粉墙、汽车修理、机械修理、水暖修理、房屋防漏、电脑修理、手机修理、电器修理、广告标牌制作等等。这些加盟的手工业以及延续下来的手工业,在很大成分上加入了现代化、电气化、机械化的内容,科技含量是越来越高,加工速度越来越快,制作成本越来越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永城商贸在清代及以前,除盐商带有官商性质外,其余多为私人经营。除了较为兴盛的县城商贸以外,已渗透到稍具规模的集镇,全县有较大商户100余家,主要经营粮行、当铺、杂货行、京货行(包括针纺、小五金、布匹等)、皮麻行、油行、竹货行、酒醋酱菜行、药材行、染行、柴煤行、棉花行、饭店等。金融方面主要有钱庄和典当行。永城旧时的钱庄,既搞存款、放债,也搞买卖银圆,并发钱票(私商纸币)在市面流通(可以代替现款)。另外一种,即代替当时统治者兑交银粮(赋税),从中收取手续费若干。

  永城属于黄海冲积平原,土壤为沙淤地两合土,土层深厚而肥沃;气候属海洋半湿润气候,因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改良土壤,进行三田(台田、沟田、洫田)建设,深翻土地,土压碱,水冲碱,使大量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

  永城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类型,为黄淮海栽培作物植被区。由于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土地都已开垦,除少数沙丘、河滩、山丘、洼地、盐碱荒地有自然植物外,所有耕地早已被人工植物所代替,是河南省典型的农业区域。自然植被以盐生和沙生植物为主,草匍植被次之。

  永城境内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约占总植被的65%以上,约有种子植物96科467种。各科种子植物中,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等所占种类最多。木本植物小于总植物的35%,共61科127属256种。种植特点以小麦、杂粮二年三熟为主,一年两熟小麦、杂粮次之。综合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豆类、棉花、高粱、谷子、芝麻和烟草等次之。市境内分布有大面积木本与草本间作的植被,如桐粮间作、粮棉间作、粮条间作、粮枣间作等。各种树种,多数为落叶阔叶林树种,表现为夏绿特征。

  永城地区的植物分种植植物和野生植物,大致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和食用菌、条类和绿肥作物、林木(用材林和经济林)、观赏植物、野生草类、中草药材、水生植物等。这些植物大多数是人们种植的,少数是野生的。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很有用的,有时是不可缺少的。

  1950〜2010年,永城境内农作物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燕麦、高粱、谷子、大豆、绿豆、豌豆、扁豆、黍子、稷子、红薯,时而种植荞麦,其中以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红薯、大豆为主;50〜70年代,一度种植稻子,每个生产队都买几头水牛和稻田;六七十年代,开始种植玉米、矮秆高粱,淘汰了黍子、稷子、燕麦;80年代又逐渐淘汰了谷子、高粱;2010年以来,永城已经很少见到高粱、谷子、大麦、荞麦、豌豆、扁豆了。

  1950〜2010年,境内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油菜、花生、向日葵、蓖麻、青麻、红麻、甘蔗、甜菜(像蔓菁,能熬糖)、甜叶菊、故芷、烟叶、茴草、瓜果、大蒜、蔬菜、田青等。80年代种植薄荷、留兰香。2010年以后,主要有芝麻、瓜果、蔬菜、甘蔗、花生等少量经济作物。

  永城境内的蔬菜瓜果类作物种类较多,有大白菜、黑白菜、海白菜、菠菜、苋菜、雪菜、包心菜、花菜、芹菜、小青菜、莜麦菜、萝卜、胡萝卜、茄子、山药、莴苣(苔子)、茼蒿、大蒜、葱、姜、洋姜、韭菜、芫荽、荆芥、芥菜、土豆、苤蓝、蔓菁(辣疙瘩、大头菜)、黄花菜、韭黄、蒜黄、蒜苗、番茄、辣椒、豆角、眉豆、芸豆(四季豆)、刀豆、洋葱、西兰花、瓠子、葫芦、西葫芦、黄瓜、南瓜、冬瓜、笋瓜、丝瓜、西瓜、北瓜、搅瓜、甜瓜、线瓜、地瓜、菜瓜、苦瓜、木瓜等。食用菌有金针菇、伞蘑菇、鸡腿菇、平菇、香菇、凤尾菇、杏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可食用的野生菜和作物有地衣(地脚皮)、香地菜、米米蒿、马蜂菜、葛花、洋葛花、榆钱子、榆叶、柳叶、香椿芽、南瓜花、南瓜嫩叶、红薯叶、芝麻叶、萝卜苗、豌豆苗、苦菊、田七苗等。

  条类及绿肥作物主要有白蜡条、紫荆、簸箕柳、柽柳、草木樨、苕子、紫穗槐、田菁、沙打旺、串叶松、柽麻、苜蓿、香草、聚言草、食用美人蕉等。

  用材林主要有:泡桐、梧桐、槐、家槐、椿、楝、榆、桑、楸、柘、毛白杨、小叶杨、北京青杨、大官杨、加拿大杨、意大利杨、沙兰杨、柳、松、柏、水杉等。经济林主要有:桃、梅、李、花红、梨、棠梨、苹果、石榴、葡萄、樱桃、君迁子(软枣)、枣、柿、核桃、杏、银杏、木瓜、文冠果、花椒、香椿、葛藤、油桃等树和竹子。

  观赏及绿化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法桐、垂柳、千头柏、棕树、雪松、罗汉松、龙柏、乌桕、五角枫、黄杨、木芙蓉、广玉兰、文宾柳、木槿、看樱挑、无花果、榆叶梅、扶桑、马蹄莲、睡莲、百合、荷花、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棒、水仙、万年青、夹竹桃、牡丹、月季、芍药、绣球花、夜来香、玫瑰、芭蕉、美人蕉、大丽花、扁竹、百日菊、天门冬、金边吊兰、一叶兰、文竹、仙客来、君子兰、对子兰、茉莉、虎耳兰、金丝荷叶、铁树、山茶花、珊瑚樱、银星、海棠、蜈蚣草、橘子、蜘蛛抱蛋、昙花、满天星、黄金条、蝴蝶花、朝天椒、蒲竹、蜀葵、含羞草、腊梅、珍珠梅、红梅、铁脚海棠、桂花、百日红、盆草、龙爪槐、凌霄、迎春、杜鹊花、丁香、蔷薇、石楠、白兰、凤尾兰、东洋菊、罂粟花、鸡冠花、芦荟、樱花等。

  野生草类植物主要有旱莲草、小蓟、竹节草、龙葵、叶下珠、刘寄奴(奇蒿)、黄蒿、米米蒿、香地菜、金牛草、寻骨风、地锦草、败酱草、杜衡、渠苜菜、灰灰菜、涩拉秧、面条菜、羊蹄根、瓦松、六月雪、凤尾草、地丁、泽兰、大蓟、马齿苋、夏枯草、节节草、膀草、万根草、红腚猴草、茅草、芦苇草、七七芽、爬根草、扁扁草、毛抓秧、腥腥草、苜蓿草、车前草、益母草、柴胡、猫眼草、瞿麦、狗尾草、鸭跖草、铁苋菜、牛筋草、马兰草、红蓼草、蒲公英、鬼针草、菟丝子、蒺藜、野薄荷、绞股蓝、癞蛤蟆草等。

  水生植物主要有莲藕、菱角、荸荠、茭白、水葫芦、水浮莲、浮萍、芦苇、芦荻、蒲草、苲草、水星草、水葱、鱼草、水花生等。

  1986年1月,永城中草药资源普查时,共采集中草药材标本94个品种,查清分布在辖区范围内的中草药材587种,分属11个门219科。其中植物药材7门121科418种,动物药材4门98科138种,矿物药材9种,其他类药材22种。按商品属性分类,商品药材196种,非商品药材391种。全国重点普查的473个品种永城有181种,占38.2%。永城地道大宗药材补骨脂、半夏、瓜萎、自巧、白梅豆等32个品种,品质优良,在全国药材市场享有盛誉。其中芒山山区的白头翁接骨木属首次发现。

  2007年,永城市境内的中草药材分人工栽培与天然野生两种。人工栽培的中草药材主要有46种:红花、半夏、金银花、麦门冬、白扁豆、牡丹皮、赤小豆、荆芥、紫苏、菊花、薄荷、牵牛子、薏苡仁、木瓜、杜仲、紫苑、白芥子、全瓜蒌、花粉、白芷、白芍、南星、党参、沙参、玄参、生地、栀子、连翘、香元、黄芩、黄芪、贝母、山药、延胡索、泽泻、云木香、射干、大青叶、板蓝根、土枸杞、莲子、补骨脂、芦巴子、芦荟、鹿茸。

  182种天然与野生的中草药材是:青木香、马兜苓、香附、葶苈子、茺蔚子、益母草、远志、何首乌、白茅根、水菖蒲、薤白、芦苇根、茄根、土枸杞果、地骨皮、车前草、车前子、菟丝子、芫荽、蓖麻、木瓜、生姜、王不留行、苍耳子、青箱子、楮实子、急性子、蛇床子、地肤子、荷叶、莲须、莲房、莲籽、藕节、大蓟、小蓟、浮小麦、伏龙肝、马勃、蟾酥、赤小豆、小茴、黑豆、血见愁、血余炭、香元、败酱草、槐米、槐花、槐角、白蒺藜、艾叶、瞿麦、皂角、皂剌、郁李仁、柿蒂、茵陈、白扁豆、核桃仁、杏仁、乌蔹莓、蒲公英、紫花地丁、老鹳草、旋复花、藊草、浮萍草、青蒿、侧柏叶、柏子仁、刘寄奴、狼毒、花椒、芡实、红蓼草、星星草、鸡冠花、玉米须、玉米、桑枝、桑叶、桑白皮、桑椹果、泽兰、公丁香、罗布麻、合欢皮、合欢花、苦楝子、苦楝皮、瓜蒂、蒲黄、马蔺、大葱须、大葱、大蒜、大梨、大枣、酸枣仁、丝瓜络、茨菇、椿根皮、丹凤眼、冬葵子、五加皮、望月沙、夜明沙、寒水石、石榴皮、瓜蒌皮、瓜蒌子、花粉、龙葵、女贞子、瓦松、土大黄、筋骨草、狗狗秧、野地黄、猪毛菜、毛茛、鬼针草、紫茉莉、芦草、狗牙根、莱菔母、南瓜子、茜草、荸荠、乌梅、竹叶、三春柳、荠菜、桐花、壁钱、洋金花、木槿、冬瓜皮、冬瓜子、韭子、桃仁、桃叶、白果叶、白果、莱菔子、葛根、凤凰衣、凤仙花、马齿苋、地锦草、葎草、旱莲草、牛筋草、鸡眼草、地稍瓜、半夏、红花、萱草根、蔓佗萝、桑螵蛸、蜂蜜、蜂乳、蜂蜡、龙骨、蚕沙、鸡内金、蝉蜕、小龙衣、露蜂房、蝼蛄、蟋蟀、蜗牛、水蛭、虻虫、鳖上甲、鳖下甲、全蝎、地龙、壁虎、土元、蜣螂。

  永城民间很早即注意到了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的运用。例如,在田间用猎犬捕获野兔;保护蛙类、刺猬、蝙蝠、蜻蜓等不受损害,以捕食害虫;以啄木鸟、猫头鹰护林;家庭养猫治鼠。永城一带,进入酷暑炎夏,粮谷作物抽穗的关键时节,最大的农作物灾害即是虫灾,因而,利用动物食物链中的天敌关系,保护利用蛙、蟾、瓢虫以治虫灾,尽可能减少损失,尤显重要。民谚有“花大姐(七星瓢虫),本领大,一天捕食百多蚜(虫)”。20世纪70年代初,用人工繁殖赤眼蜂,并利用螳螂、马蜂、草蛉防治棉铃虫等。

  永城尚有利用动植物的活动习惯观察物候、预测农时的传统。家燕(燕子、俗称小燕),是春天最先来到的候鸟,民间有:“杏花开,燕子来”的谚语。布谷鸟(杜鹊)鸣叫“光棍背锄,麦子快熟”,提醒人们要准备紧张的麦收了。“立了冬,芽不生”,告诉人们,立冬以后,地温太低,农作物便不能再长出地面。“枣芽发,种棉花”也是察观物象、安排农时的农谚。

  永城动物资源丰富,中国中原常见动物永城皆有,这为利用动物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境内的野生动物随着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一些动物逐渐减少并绝迹。永城境内的动物区系为干旱平原类型。在动物地理区分上,属古北界华北区和东洋界华中区的过渡地带,南、北方动物种类均有分布。动物有脊椎、节肢、软体、环节、线形、扁形、腔肠、原生等种类。脊椎动物又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节肢动物分昆虫类、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等。历史上,境内以耕作动物为主,分为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两大类。境内历史上曾经繁衍生息的动物主要分属兽、羽、虫、鱼鳖等四大类。

  兽之属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狗、猫、兔、貂、黄鼠狼、鼠、狐狸、刺猬、灌狗、蝙蝠、鹿等。

  羽之属类动物主要有鸡、鸭、鹅、鸳鸯、鸽、鹰、燕子、鸿雁、啄木鸟、猫头鹰、布谷鸟、黄鹂、杜鹃、鹌鹑、地牛、画眉、百灵、白燕、山雀、麻雀、斑鸠、喜鹊、乌鸦、黑雀、鹞鹰、老母杠(灰雀)、野鸭、野鸡等。

  虫之属类动物主要有蛇、蜘蛛、蜈蚣、蝎子、蟾蜍(上为五毒)、蜥蜴、壁虎、蚯蚓、蚰蜒、蝼蛄、蝗虫、豆虫、蟋蟀、蝈蝈、蜗牛、虻、蚱蜢、蚕、马蜂、蜜蜂、土元、蜻蜓、蜣螂(屎壳郎)、虱子、螳螂、蟑螂、蝉、蝴蝶、苍蝇、蚊子、臭虫、萤火虫、蚂蟥、蛾、青蛙、蚂蚁、水龟子、蚜虫、苍虫、椿象、放屁虫、螟蛉(稻青虫)、瓢虫等。

  鱼鳖之属类动物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鲶鱼、鲇鱼、青鱼、鲩鱼、鳊鱼、金鱼、黄花鱼、黑鱼、大头鱼、鮥鱼、鲈鱼、黄鳝、白鳝、泥鳅、刀鳅、龟、鳖、蟹、蚌、螺、蛤蜊、虾等。

  永城居民对动物的利用主要以饲养动物为主,家养动物主要是马、牛、驴、骡、猪、羊、狗、猫、兔、鸡、鸭、鹅、鸽、鹌鹑、鸳鸯、蜜蜂等;水养多以鲤鱼、草鱼、鲶鱼、鲫鱼、泥鳅、鳝鱼、鳖、蟹、虾等,其他动物则多为野生物利用。

  农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尺。千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永城农村生产工具几乎未发生很大变革。这些旧式农具多为手工操作使用,个别较大的农具由畜力牵引。

  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户多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生产,部分农户家养一两头牲畜,多至三头。三头牲畜称一犋儿(为牵引犁、耙等农具的畜力单位,能拉动一种农具的畜力称一犋),不够一犋儿多与亲邻合犋使用。无牲畜人家则央求亲邻有牲畜户帮忙。中耕时节和收割几乎全靠人力。旧时,因水浇地较少,除少数富户用畜力拉水车浇地外,一般人家用辘轳系一倒罐浇地(人称自来倒),效率较低。

  新中国成立后,加快农具改良,逐渐出现能调节深浅的新式步犁、胶轮平板车和棉花、小麦播种耧等。而在一些大块地段,则可以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具。

  传统的常见耕种方面的农具有:犁子、耙、耩耧、铁锨(有掘锨、铲锨或除锨)、铁叉、抓钩、头、锄、耘锄、铁钯、棉花钳、打地石磙、拖车、榔头、铲子、大䦆头、水车、导杆等;收打农具有:镰刀、钐镰、戗铲、铡刀、石磙、耢石、木杈、扬场锨、扫帚、捰筢、竹耙、簸箕、箩筐、筛子等;用于粮食加工的工具有:石磨、石碾、碓窑、碓头、打面机等;木铁工用具有锛、斧子、刨子、凿子、锯子、锤子、锉、墨斗、铳子、拐尺、钳子、砧子、剪刀、铁炉;运输方面有拖车、四轮马车、太平车(铁边车、牛车、大车)、土车子(小推车)、红车子、架子车(木板车)、拖拉机、四轮车、三轮车、脚踏三轮、油壶等;泥瓦工用具有瓦刀、抹子、木铲、坯斗、砖坯斗等;渔猎用具有弹弓、鸟网、撒网、扳网、推网、兔网、兔叉、鱼叉、夹子、笊、长叉、鱼篓、鸟笼等;耕套用具有牛套、驴套、牛梭子、驴夹板、牛盘、牛笼嘴、牛鼻角、驴爵子、锁链子、鞭杆等;纺织用具有织布机、纺车、轧花机、弹花机、弹花弓、织布梭、纺纱锭等;生产粉条用粉瓢;饲养用具有石槽、木槽、淘草缸、淘草蓝、淘草笊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境内居民的耕作仍然是传统的耕作农具。耕地用由铁制犁辕、犁铧头、犁铧面和木制犁架、犁托组成的土犁犁地。这种土犁子用两头牲口拉也显得费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土犁子进行改造,将弯曲的犁辕改成直的,将圆形犁铧头改成斜方形的。改造后的犁子不但离土、省力,而且不留暗埂。人们称这种双铧犁为“洋犁子”。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这时的拖拉机一般为75马力或45马力的链轨式大型拖拉机,后面带4张双铧犁,耕翻的土地既深又宽。犁子后面带一盘铁制圆形耙,起到碎土和平整土地的效果。80年代开始使用28马力的小型胶轮拖拉机,带两张双铧犁,不带耙。后来又用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

  耙一般是用硬木制作的像木梯子形的耙盘,在两边的耙帮上楔有铁耙齿,在耙帮一侧楔有两个铁环,用来系耕套。这种耙目前还在使用。

  20世纪70年代,境内居民仍使用传统的木制耩子(耩子脚是铁制的)播种。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铁制耩子播种,称为播种机。这种耩子前面有两条腿,腿下是一个铁制小轮子,播种时不但使耩子平衡,而且省力。耩耧底部装一个小轮,随播种机的走动而转动,可以将种子均匀地播出。目前,新式、旧式耩子都在使用。

  锄是用来锄草、中耕土地用的一种农具。形状是一个长约5尺的木把,前头装一个铁制弯曲锄裤,锄裤上装着一个长形鏊子面锄头。目前仍在使用。

  抓钩的用处很广,可以翻地、搂粪、扒泥等。抓钩把是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楔进一个圆型铁裤中;铁裤的另一端连着三根铁齿,铁齿与铁裤成90度形状。

  镰和铲都是收割庄稼的工具。镰头是一个弯曲铁片,一面有刃,像弯刀;镰头的一端钉在弯曲的镰把上。收割时,一手揽抓住麦子等,一手持镰收割。铲是一种往前戗的收割工具。铲头类似锅铲子,铲头的一端有个铁裤,铲把是一根长约三米的木棍,木棍的一端楔进铲裤里,另一端安一根30厘米的横木。收割时,两手握住铲把一端的横木往前戗,将麦等戗倒,然后再用筢子搂成堆。还有一种短把铲,铲把有25厘米长,用来割草的。

  头是用来扒地、砍高粱和玉米秆、拾粪的。它是用一根约3尺长的木棍,木棍一端装一个铁裤子;铁裤的一端装一个厚铲头,铲头与把成90度形状。

  拖车是用来运输犁子和耙的一种农具,有时也用作长途运输工具,如淮海战役时,因大雪封路,车辆不能运输,民工即用拖车运输粮面,支援解放军作战。它是木制框架式,像一张无面的木方桌子,底部是15厘米宽厚的硬木底托,四周没有遮挡。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使用。

  20世纪80年代前期,境内居输工具有太平车(大车、牛车、铁边车)、拖车、马车、小推车(又称小土车、土牛子)、红车子、架子车(木板车)。其中架子车用处最为广泛。进入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大汽车、小货卡、农用三轮车、四轮车、脚踏三轮车。耕地、送粪、拉庄稼、打场、赶集贸易、走亲戚、运输等,用处很广,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永城农业生产活动领域十分广泛,各种农作物栽培和粮食作物生产,都有相应的习俗相伴。农事活动,基本上遵循着按时令节气变化应时而作的进程安排的,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好棉,谷雨后种好豆”等。农活讲究“五土八张”(五土,即“犁地犁出生土、耙地耙出油土、耩地耩在湿土、锄地锄在浮土、庄稼老汉收拾粪土”;八张,即犁、耧、锄、镰、锨、耙、箩、机等八项。)、“倒茬种地”、农业生产八字歌(“农业增产并不难,八字宪法要记全。土肥水种是关键,密保工管环扣环”)等。一年四季中,农民对耕、种、管、收、藏等,各有讲究和说法,其内容十分丰富。

  永城农民素重精耕细作,春耕讲究深翻土,有“深翻改土结构暄,作物根系四处延”、“深耕加一寸,顶上一茬粪”的说法。冬天预留白地的称“春白地”“晒垡地”。待土地耕过之后,还要碎土、整平和保墒,为播种做准备。碎土用耙,用牛力拉牵,人力掌控。操作时,“掌鞭的”立在耙上,一手执鞭驱使牛,一手拉套绳左右方向,其口令与犁地时相同。随着耙向前运动,“掌鞭”要有节奏地抬动左右脚,高处用力,低处放松,使耙均匀地左右晃动,呈波浪状前进,以求碎土精细,地面平整。所耙质量如何,以“耙出油土(外观松软油亮)”为准。

  播种前的选种很重要,民谚有:“饿死爹娘,不吃种粮”、“龙生龙凤生凤,好种方有好收成”、“若要种子选得好,杆粗、穗大、籽粒饱”等,都说明了选种的极其重要性。旧时,春天多种菜、高粱、谷子、棉花、玉米、豆类、红芋(春红芋)等,夏天多种豆类、红芋、白菜、萝卜等,秋天多种小麦、大麦、种蒜、菠菜等。一般是随着有关的时令节气,应时而作,有时也因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小麦播种,新中国成立前后就有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土壤肥力较差,多采用一年一熟制,品种为冬性、半冬性的“和尚头”、“稍谷旦”、“小白麦”等,适于早种,所以,有“秋分见麦苗”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及春性、半春性品种的引进,土壤肥力提高,小麦播期推后,播期有了新的说法,即“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小麦品种历经多次改良,逐渐向优质高产,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迈进。播种耩地时还特别讲究技巧,有“进地紧三摇,出地慢三摇”、“一寸浅,三寸深,过了四寸就要闷”的谚语,另有“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的说法。春玉米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8月底收获;夏玉米6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棉花种植时间一般在4月20日左右,有“清明前后,种花点豆”的农谚。种植密度,要求能“放下筐,搁下孩儿”。种植深度,有“一寸花,二寸瞎,播种三寸净白搭”的说法。棉花品种由大花、紫花、斯字棉、鄂光棉到豫棉一号、中棉十号等不断改进。玉米品种先后有:本地黄、山西白、初新双、新单一号、郑单二号等。红薯品种有:红皮、小叶洋、日本蛋等,70年代后有:胜利百号、丰收黄、宁薯一号、徐薯18等。夏季,多种玉米、谷子等。谷子品种以前有:60天糙、70天糙、十里香、大黄、小黄、柳条青,70年代后有刀把齐、山西大白、铁头碰、乌鸡嘴、华农4号、灯笼杆,后推广新农系列、安革系列等。高粱品种先后有:黄落伞、黑壳、七叶糙、九头鸟、歪脖、八叶糙等。旧时蔬菜,春天多种苋菜、芒瓜、南瓜、茄子、冬瓜等。夏天多种红白萝卜、茄子、小葱。秋天多种大白菜等,秋种有“种秋不过暑(处暑),过暑不出土”的说法。蔬菜栽种有“头伏萝卜二伏芥,白露前种大白菜”等农谚。

  管理活动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关键一环。小麦综合管理的措施是“三肥五水一中耕”,即上足底肥,施好越冬和返青追肥;浇底墒水、冬灌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在返青后中耕一次。初春,地表土刚刚解冻,此时要进行划麦。所谓划麦,就是用三齿或多齿铁钯,沿着麦垄拉一遍。划麦的目的在于松土、增加地温和保墒。随着气温升高,不仅田间土层彻底解冻,而且杂草也开始萌生,此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锄麦。锄麦的工具,多用板锄,也有使用三齿锄和小挠子的。小麦追肥,主要施在年前,有“年外不如年里”、“三追不如一底”的说法,年前以粗杂肥盖麦,既增加土壤养分,又能起到护根防冻作用。小麦拔节后,再追肥一次。由春到夏,小麦生长的重要环节,如泛青、起身、拔节、挑旗、扬花、灌浆等,若遇天旱,就要抗旱浇麦。浇麦的工具,在抽水机普及之前,先后流行用辘轳等。

  棉花管理比较麻烦,先要“偷锄”(嫩芽不露头即锄)上一遍,然后,定苗、深锄修花脚、整枝打叉、打花顶,另须打药治虫、浇水施肥等。锄春作物,讲究“春三(遍)晚(晚茬)四”,“谷锄三遍很少糠,麦锄三遍两头光(谓籽粒饱满)。”此外,锄谷子,讲究“一步三额”。锄棉花,“花锄七遍蔟成团”,讲的是棉花管理要多锄上几遍,既能及时清除杂草,又能起到保墒抗旱作用,另有“深锄棉花浅锄豆,不深不浅锄红芋”的说法。棉花管理,需要特别注意防虫害,有“治虫如除草,一定得趁早”、“棉花不治虫,别想结大铃”、“治蚜晚,棉叶卷,即使治下也减产”等民谚。

  玉米管理,当玉米苗刚露尖角时,便需锄地,锄地用板锄,其主要目的是清除割麦时留下的麦茬,为玉米扎根创造条件,因此,锄的时候下锄要深。锄过头遍后,以后再锄,其主要目的是清除杂草,故要浅锄,以保护玉米的根须不受伤害。对此,民间有谚语曰:“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它很形象地总结了锄秋作物的要领。旱天锄地,可松土保墒,俗谚有“锄底下有水”、“豆子锄三遍,秋后吃饱饭”的说法;涝时锄地,利于水分蒸发。锄过三遍后,开始定苗,每穴留下一株健壮的,余则剔除。定苗完毕,追施一次肥,旧时多追农家肥,现在多追化肥。此外,还有“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的农谚,讲的是要合理密植。至此,田间管理告一段落,立秋以后不再锄地,俗称“立了秋,挂锄钩”。民间素有“春雨贵似油”的谚语,意指春雨的可贵。

  麦收 麦收季节俗称“三夏”大忙,为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麦收前,需先“捞场”,先用耙翻土,再以陈年麦糠等搅和铺碾,平整出一块土地(一般为早熟的大麦地)作打麦场。割麦的季节农民多用镰刀收麦,故民间称麦收开始为“开镰”。旧时“开镰”前,先上麦供,烧香上供,放鞭炮,祈求老天保佑,顺利收割,能有好收成。割时,讲究头镰、二镰、三镰,头镰须是好手,然后,撇二镰,顺三镰。割翻麦子,堆放田间,待第二天一早趁其软润时打捆(生产队大地块一般不打捆,直接装车)。前面打捆,后面拉运入场后先予以堆垛待打。麦收时十分紧张,有谚语曰,“麦熟一晌”,言指麦熟极快。麦季正值是雨季,此时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为了使麦收不落在雨中,麦收工作十分紧张,男女老少都加入火热的麦季抢收工作中,有道是,“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楼”。抢收期间,人们往往凌晨4点左右便下地,一直干到小半夜。“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时,早饭与午饭一般都由儿童或老人送往田间,此俗称“送饭”。历经几天的收割、拉麦进场后,待腾出场地,则要抓紧打场。晨摊,午翻,太阳越毒越好,翻上几遍后,一般于下午上磙,石磙碾上一遍后再翻一遍,翻两遍后掠场,直至将麦秸大致掠光,然后,收“稳子”(麦粒、麦糠的混杂物),堆成丘岭状,待有风时扬场。扬过几遍后,再“戗”扬一遍,即成净粮,可装袋入囤。旧时麦收,工具简陋且多不够用,须互相借用,再加上条件局限,故效率低、费时较长,一般需月余才能结束。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兴起了机械化,传统的人工收打,被机械化的联合收割所取代,时间大大缩短,差不多几天时间,地里便收拾一空。经过打场、扬场,麦子归仓后,农民吊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最后,将打场剩下的麦秸再捞一遍,然后将麦秸垛成一个活像大馒头的麦秸垛。麦秸可作牛、驴、马等牲畜一冬一春的饲料。垛成后,用麦秸在顶上扎一个脊,像苫房子一样苫上麦草,并用麦秸泥泥顶,使它遇风不散,下雨不漏。至此,夏收结束。

  秋收 俗谚说“立秋砍秋”,“砍倒秫秫撂倒谷,摸摸红芋有多粗”,就是秋天到了,农民开始秋收。先砍秫秫,用头把秫秫砍倒,再用镰头割掉秫穗,捆成秫秫头扛到场地晒打;将秫秫秆捆成捆,或扛或车拉回场地或家中,荃成秫秸荃。收谷子也是先将谷子割倒、平放,用镰头剪掉谷穗,运到场地晒打,将谷秸捆成捆运到场地垛成垛。玉米收获很简单,一般用镰或镢头,把玉米秆砍下、放平,然后掰玉米棒(也有先掰玉米棒后砍玉米秆的),运回场里晒打,旧时打玉米靠人力用棒子锤打,生产队晚上加班锤玉米是常事(有的直接将玉米棒分给社员,社员们将玉米棒编成辫挂起来,晒干后再脱粒)。现在打玉米有了机器,人们省力多了。收红芋是用去掉犁面子的犁,将红芋埂直接冲翻,人们随后将红芋块拾成堆,再拉回家,藏到地窖里。瓜果蔬菜的收获也各有讲究,如“小雪刨萝卜,大雪搬白菜”,“十月不刨葱,刨葱一场空”

  人们将粮食收到家以后,便要用容器收藏。民间有粮缸、米缸、大缸、小缸、陶罐、粮囤等。把这些粮食放到缸中(因为民间住房简陋有老鼠,所以要保证这些粮食的整洁与安全),缸四面光滑,容量大,而且比较深,盛的粮食较多,密封后粮食不容易腐烂变质,所以成为民间的一种主要贮藏粮食的工具。也有用折子(一种用苇秆或高粱秸秆编制的长条粗席子)把粮食圈到里面,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存放。后来有人用水泥打造成的柜子(或者水泥缸)来盛放粮食,也比较经济适用。过去,为了保证冬天有蔬菜吃,就要把秋天收获的蔬菜挖窖收藏。白菜、胡(红)萝卜、白萝卜、蔓菁等蔬菜可以放到一个窖中存放。农民一般是根据自家所种的菜多少,在自家的土地上或院子里挖窖,坑顶用木棍棚起来,在木棍上放些玉米秆或杂草,上面再撒上些土,便于蔬菜的保暖。在窖的一边留一个小口便于出入,窖口一般用一个简易的门把窖口盖上,这样窖就制作成了。把蔬菜放到里面,一般情况下可以存放一个冬天。种红薯的地方,还要挖红薯窖来贮藏。这些窖与蔬菜窖不同,俗称为红薯窖,就是至上而下一个圆孔直通窖底,比蔬菜窖要深得多,像井一样,在底部向一侧开一个半圆形的空洞来存放红薯,然后把窖口盖上。这样的地窖,因为太深而且经常不通空气,有时会严重缺氧,因而时常会发生人们下窖取红薯时昏迷或者死亡的现象。永城北部的红芋窖一般是长方形的,一端底部藏红芋,一端顶部留窖门,也有中间留门的。现在由于科学的发展,蔬菜大棚在农村已经普及,在冬天依旧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所以挖窖贮藏蔬菜的地方已不多有,但是红薯窖还有存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家家户户都有一块甚至多块自耕田,这些自耕田所处的方位、面积,都在由乡村组织核定的田亩契书(或土地册)上绘明。而在实际的田间地头,自家拥有的田地与邻家之间的界线,多是靠在宜耕土层下深埋界石或撒石灰(俗称灰橛、灰眼)来区分标记的,这样才不至于因地边、地界与邻里发生纠纷。

  永城工业历史上不发达,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清末时始在手工业方面有所发展,直至民国初年,在县城、集镇出现酿酒、纺织、棉花加工、糕点制作、磨面、榨油、铁业、木工业、裁缝、修理等多种门类,以手工行业居多,生产落后,规模较小,产品向周边辐射不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永城工业有所发展,出现印刷、造纸、织染等,但机械化程度低,生产环境及作业条件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有了较大发展,门类渐多,机械修造方面出现棉花打包机厂、农机修造厂、铸锅、木器厂等。化工方面,有化工、化肥、磷肥等厂。另有印刷、造纸、冶铁、铜加工、建材和粮、棉、油、食品加工等。1990年后,随着神火、永煤两大集团的先后成立并快速发展,带动了二三线工业的崛起。

  永城煤炭业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查,1975年5月9日永城煤矿简易投产。80年代成立永夏矿区指挥部后,正式拉开了永城煤矿建设投产的序幕。到2013年,永城煤炭年产量已达2000万吨,已成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创出了永煤、神火两个全国500强企业。

  1954年1月,永城中山街珍记楼第一套小发电机设备建成发电,发电量可供县委机关和商店照明用。1958年9月,兴建地方国营永城县发电厂。1973年,永城县发电厂开始安装1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结束了该县过去单纯依靠华东电网供电的历史,后于1975年、1977年又扩建6000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总容量达1.5万千瓦。此后,发电设备不断更新,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本地发电量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要,永城先后由华北电网和淮北电网供电。此后,永城电力生产发展势头强劲,20世纪末实现规模供电。到2013年,永城辖区内较大规模的发电厂有神火自备电厂、裕东电厂、永煤热电厂等,发电量已达80亿千瓦时。同时,永城用电已完全并入国家电网。

  永城冶炼历史悠久,芒山镇汉代曾经有大型冶炼铸造作坊。到新中国成立前,永城知名的铸铁作坊有两家,仅能生产基本生产、生活用品。1958年,永城全民大炼钢铁,因技术落后钢铁产品全是废品。1970年后,永城开始筹建生产电解铝及其产品,到2013年仅神火电解铝每年产量就达41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国外,在全国电解铝企业中位居前十位。另外,钢材产量114万吨。

  永城机械制造工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铁木业社开始的,主要生产小件农具、马车下盘等。后铁木业社划出转为国营机械厂,主要生产播种机、鼓风机、破碎机、耘锄等。1962年,永城国营机械厂技术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先后大量生产出的主要产品有:悬挂钉齿耙、手摇水车、链条泵、榨油机、脱粒机、高压锅等多种常用生产生活设备。

  1958年,永城开始创建化肥厂。70年代,又先后创建了化肥厂、磷肥厂、氨水厂。此后,永城农业生产资料企业不断得到发展,永城国营化工企业主要生产过磷酸钙、钙镁磷、碳酸氢氨、氨水、农药、柠檬酸等。2007年,建造了大型煤炭化工厂。到2013年,以永城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企业多家,品种多样,发展势头良好。

  新中国成立初,永城建材工业始兴。至1990年,先后在芒山建永城水泥厂、芒山镇水泥厂、夏邑水泥厂、苗桥水泥厂、神火水泥厂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永城土砖窑发展到近百家,大小石料建材生产企业近千家,油毡纸、石棉瓦等建材生产企业多家。到2013年,永城已发展水泥预制板厂200余家、粉煤灰砖厂多家。

  新中国成立前,永城手工造纸仅能生产草纸,产量极低。1958年后,随着社办、乡办、县办造纸厂先后上马,到2000年,主要产品有:土纸、瓦楞纸、仿纸袋纸、本色有光纸和白有光纸、散装卫生纸、包装纸等。现在,永城辖区内造纸厂因环境污染问题几乎全部关停。

  新中国成立前后,县城内仅有的几家印刷作坊一般仅能印刷简单包装用品。1956年后,永城国营印刷厂由县社搬迁至文萃街天主教堂,可印刷各种宣传材料、美术品、课本、普通书刊等。1978年后,新增彩色印刷。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国营印刷厂破产,个体私营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较快。到2013年,永城各类印刷企业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可高质量的承印报纸和药品、工业品、食品、糖果等的套色包装和书籍、画册等等。

  永城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商贾来往,交通便利,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铸造、建筑、竹木、皮革、棉织等行业出现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但是,总体来说,生产方式落后,规模较小,多为十指操作,少精巧技术,且多集中于县城和较大集镇。由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和大批洋货在国内市场的倾销,导致手工业发展缓慢,甚至个别手工业作坊倒闭。1952年后,全县着手成立手工业合作社并一度得到发展。1958年,手工业因盲目集中,脱离实际而遭挫折。“文革”期间,大工业被迫停顿,手工业发展也一度受到压制,技术、质量、总量等都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

  历史上永城有家庭纺织的传统。汉代以前,永城丝织品十分盛名,“浍水之滨产文章(文章,指丝织品花色)”,直到宋代,后逐渐衰微。但永城一带,由于较适宜种植棉花,因此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的植棉历史,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棉纺织遍及全县各个乡村。冬春两季,农家纺花织布随处可见。农家自纺、自染,名为大布(土布),大量进入市场。清末以后,“洋纱”开始进入永城。1955年后,由手工织布生产合作社逐渐转为国营棉织厂,主要生产各色花布、白布、毛巾、毛衣、袜子等。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1990年后,永城棉织厂关停,到2013年,永城较大纺织企业主要是神火牛仔布厂,其他纺织企业基本退出市场。

  永城民间在过去多流行黑蓝色衣被,因此土法染黑蓝色的染坊就特别多,几乎每一个集市上都有数家染坊。旧时染坊的许多习俗亦十分有趣。染布是辛苦活,能在染房中做伙计的,多是不识字的贫苦农民。如何记录客户需要染何种颜色,如何区分客户的布匹,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染匠们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区别方法,就是用竹子做成竹牌,一分为二,习惯称为“印子”。旧时,因农村百姓大多是自产自用,逢换季或办喜事,都要把自己家织的布送到染坊染印。年景好时,大小染坊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清末,县城内开始有成衣铺,多为官家富户做一些丝绸、毛皮等高级衣料服装,工具为极为简单的尺、剪,以手工缝制为主。民国时期,开始用手摇式缝纫机搞服装加工。至50年代初,城内缝纫机已达20多台,既搞加工,也出售成衣。20世纪中后期,裁缝铺业务扩大,服务项目增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的繁荣,工厂化成衣占据主导地位,普通裁缝铺因客源枯竭而纷纷停业改行。现在,仅有几家裁缝技术精湛者仍在与市场博弈,而大多数裁缝铺只为客户修补衣服和缝制裤脚。

  永城地处中原腹地,酒文化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刘邦醉酒斩白蛇的故事就发生在2200年前。此地气候温和,地质条件优越,水质甘洌清醇,盛产优质谷子、红薯、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豌豆等农作物,农产品丰富,为酿酒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县城的一些知名酒坊,多位于城内繁华地段,路过的行人老远即可闻到浓郁的酒香。所产销的酒除了在县城销售外,还供应县内各集镇,生意较大的酒坊甚至远销外地。旧时酒店供应的酒多为自家酿制。品种一般以小米为原料的白酒和以红薯为原料的小月子酒。酒用大小瓮坛陈放在门店前,门面一般贴有启发人沽酒的标志图案或悬挑酒旗儿、酒幌子。70年代后,永城酿酒工业发展迅速,主要酿酒产品有陆楼系列酒、嘉贡系列酒、古寺酒。20世纪80年代,永城曾生产“永青”牌瓶装和鲜啤酒两年,后因质量问题停产。20世纪90年代组建河南皇沟酒业集团,主要品牌产品是“河南省名牌”皇沟高、中、低档系列酒。到2013年,境内有大小酿酒作坊几十家,主要生产粮食原浆酒。永城酿酒工业出现品牌酒与小作坊酒同台竞争局面。

  磨豆腐是永城民间由来已久的手工活动。旧时,当秋天霜起,场光地净之后,会此手艺的人便磨起豆腐来,他们或肩挑或推独轮车走村串巷,用磨好的豆腐换取大豆、玉米、小麦等。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年四季,皆有制作,成为经常性的营生。而随着机制豆腐产量的提高,手工豆腐的市场占有量逐年减少。

  旧时,永城民众多有喜开油坊者,一般是秋后开工,春耕大忙前收摊。以黄豆、花生、棉籽榨成菜油,香油由芝麻榨成。榨油所余之渣称为饼,是上好的肥料和饲料。油坊的生产工序一般是先用大锅干炒原料,然后再用石磨把棉籽等油料碾碎,尔后进行人工轧榨。轧榨期间,油坊的工人因室内温度太高,大多穿裤衩和坎肩,可谓挥汗如雨,且劳动效率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机械榨油取代了原始人工,传统油坊逐渐消失。可是,由于乡间土法制香油香味纯正,人们仍喜欢买土法鲜榨的香油。因此,现今石磨香油生意依然红火。

  除酿酒糟坊外,永城民间多有开酿造酱油和食醋糟坊的。酱油是人们膳食生活中主要调味品之一。在酱油的酿造过程中,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通过一系列生化变化,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提供鲜味),将淀粉分解为糖分。成品呈红褐色,并有独特的香味。制作酱油主要原料是黄豆,另加食盐、食糖。制作方法是:将大豆浸泡,蒸煮,发酵,酿制,密封,出油,加糖,曝晒。一般每100千克大豆可酿制酱油300千克。民间酱油作坊还兼酿造食醋。食醋的制作:原料有高粱、谷糠、甘薯干、麦麸、酵母液、鲜酒糟、大曲、食盐等。将原料粉碎,蒸熟,拌曲,制醋,入坛发酵,成品调味,一般每100千克杂粮可酿制白醋400千克,在白醋中加入五香和糖色、芝麻等调味品,经沉淀过滤后即为香醋。酱油和醋酿成后,有些是就地开店铺出售,大多数是批发给零售商,由零售商挑着沿街穿村叫卖。目前,小规模酿造的少了,多是大规模机械化酿造,然后批发到各大商店出售。这种沿街遛村的方法已经不多见了。

  旧时,永城人吃面都是自己用石磨磨面。石磨有上下两箕,下箕中间有一5厘米铁柱,称“磨脐”,上箕中间有一不透圆洞。磨面时,将两箕石磨一合,上圆洞合在下铁柱上。石磨上箕还有一个透空,称“磨眼”,粮食即从此下落。下箕边沿处有石齿。下磨固定不动,上磨转动,粮食从磨齿处流出时,被磨齿嚼碎。磨上箕上沿两边等距离各有一个小斜孔,孔内穿绳,绳环内穿木棍,人抱住木棍将磨推动。有条件的用马驴拉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购买了打面机。打面机打面速度快,效率比石磨磨面高几百倍。打面机打面有一次性不留麸子的,俗称“一风吹”,也有留麸子的。打面机的应用,减少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进入80年代,永城出现大型现代化面粉加工厂,至2013年已有日加工小麦100吨至600吨的厂家100多家,年产小麦粉406万吨。2005年,永城被中国面粉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永城)面粉城称号。永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的面粉加工基地。

  旧时,因民间建房所需砖、瓦的用量十分巨大,砖瓦窑场随处可见。所用燃料多用秫秸、木柴、麦穰,后改为烧煤。在点火开烧前,要焚香、放鞭炮、跪拜,祈求太上老君保佑烧出好的砖瓦。旧时多为青砖,为烧后加水洇所致。水洇一般是人工担水上窑,如洇不好,则显半红半紫,此窑砖瓦算烧制失败。不洇的窑则为红砖。一般雨季、冬季歇工。除烧砖瓦窑外,还有烧制缸、盆、碗、碟、罐等生活用具的盆窑。永城窑业工人以城关周围从业人员最多。改革开放以来,房屋建材多用钢筋水泥,国家对水土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更多的土窑场关闭。进入21世纪,以炉渣、粉煤灰为原料的机制砖代替窑砖,黏土窑场逐渐消失。

  编织材料有荆条、茅草及各种农作物秸秆,成品多为生活工具或家庭用品。手艺精的人,所编出的草帽、箩筐等,条子之间的缝隙密到盛水不漏。有较为“专职”的,囤积较多,便走街串巷去叫卖;而“业余”的,成品不多,只待附近人家去买。旧时多种高粱,民间喜以高粱穗去掉果实后扎笤帚、炊帚。永城传统编织品种主要有柳条编的箩筐、篮子、粪箕、笆斗等生活用具及打麻绳、苇席、折子、篓子、草席、笆簿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永城扎编由于材料粗糙,工艺落后,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除个别地方农民自编自用外,已基本退出市场。但个别地方的工艺编织品登上了历史舞台,市场前景看好。

  铁制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自古以来,铁匠不可或缺。旧时惯称的铁匠铺、铁匠炉,大多为一炉台、一砧子、大小铁钳和大小锤若干。铁匠做活,关键在火候。匠人特别珍视自己的手艺,所制产品有的打上自家印记。锻打时,一般为两人同时工作,轮番作业,铿锵作声,错落有致,煞有韵味。其生产方式,根据其地理位置分布可分为:一是集镇铁匠铺,门前设摊出售产品,一两间简易门面,人员二三人。新中国成立前,县内较大集镇均有这样的铁匠铺;二是农村铁匠炉,兼顾农活,在自己家设炉子,主要为周边农民服务,逢会赶集去卖;三是游走铁匠,旧时多为上等人家生炉打造大农具;四是小炉匠,肩挑风箱、炉子,遛街串巷,专门打造锅铲、钉子之类的小物件。进入21世纪后,多加工以铝材制品为主的生活小用具。

  银匠多为妇儿制作戒指、手镯、长命锁等首饰,工艺性较强,要求细微精巧。新中国成立前,专门为业的不多,县城内有零星制作。他们以现货卖钱,或兑换旧首饰。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按价收购金银,加之金银首饰因是奢侈品,不被推崇,此行一度被社会淘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掀起首饰热,一些金银玉匠执业者不断增加。

  永城民间称制造铜器的手工艺人为铜匠。旧时由于民众生活中用铜器的范围较广,诸如铜脸盆、铜锁具、铜水烟袋、铜铲锅刀、铜装饰、铜响器等,因而铜匠比较多。随着铜器被钢铁、铝等现代化合金工艺制品代替,此行渐渐淡出社会行当。

  永城木匠的劳动工具一般有:锛、斧、锯、曲尺、墨斗(缀于墨斗线绳顶端的小挂什称“班母”,因其代替了鲁班做活时,帮他拉线定位的鲁班母亲所做的工作)、刨、凿、锤、锉等,这些用具装于木工专用木篮子中,平时最忌讳别人随便翻动。还有一条刨木用的大板凳。永城木匠多以制作织布机、纺花车、风箱、犁、耧、车盘、车框、门、窗、箱、柜、桌、椅、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品为主,兼为人们盖屋上梁,旧时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进入21世纪,木匠大多改行做房屋装修,家具产品多被机械制家具所取代。

  罗匠就是制造网罗的工匠。网罗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罗的构造简单,就是将木板制成薄片状,再将薄木板圈成一个圆圈,用钉铆紧,成一个罗框;罗框下面张一张铜质或丝质罗网。罗主要用来筛面或者过滤稀少的东西。过去,民间多是自己磨面,磨一遍用罗过滤一遍,直到只剩下麸皮。

  石匠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石匠在山里比较集中,打石磨、石磙、捞石、碓窑子、碓头、雕刻石狮子、碑碣、石案等石器。但是,在乡村仍然缺少不了石匠。石磨齿磨平了,要找石匠给锻锻;捞石磨平了,找石匠锻锻;盖屋的石践脚用石匠,房屋门前门楣上的石刻用石匠;坟茔林地里的石俑、石兽等都要石匠雕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打面机、收割机的应用,农村石匠也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只有山里还有石匠。

  炕房是孵化小鸡、小鸭、小鹅的地方,因为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像烧炕一样,故而叫“炕房”。千百年来,农民饲养鸡、鸭、鹅是重要的养殖品种。每家每户每年都要养几只鸡、鸭,目的是用来下蛋,其次是来了贵客宰杀一只。炕房在每年农历二月开始孵化雏鸡,直到收麦之后,将近5个月时间。孵化出雏鸡后,就用大箩筐挑着走村沿街叫卖。说是卖小鸡,但给现钱的很少,实际上是赊销小鸡。秋后再逐村逐户去要账。俗语说“像要小鸡子账一样”。烧炕时,因为是人工掌握温度,时高时低,因而孵化率较低。现在,孵化雏鸡都是自动化、电气化,电子控制,自动调节温度。因此,孵化率较高。还有就是卖雏鸡也概不赊账,一律现金结算。

  永城旧时的泥瓦匠与现代的不同,需要较高的技术。过去的好房屋是中国式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龙脊,重檐画楣,重梁起架,等等,都需要技术精湛的泥瓦匠来完成。泥瓦匠不仅会木工,还要会瓦工、泥工。即使上房瓦瓦,技术差了也不行。瓦垄要直,瓦块要匀,手抠不掉,脚踏不烂,下大雨不漏,下小雨不渗,更不能被大风揭起。如官衙、寺庙及大家户的正房等都是此类建筑。至于农家小户盖房,一般的泥瓦匠、有点技术就可以了。现在的建筑,都是西式平直建筑,泥瓦匠的技术也不需要那么全面,按照建筑图纸建就可以了。一般的泥瓦匠的劳动强度也没有过去大了。

  过去,永城农民种棉花,多为自种自用,少量卖钱换粮或作其他用。种棉花,就要有轧花机,将棉籽挤出来,成为皮棉;再将皮棉弹成棉绒,将棉绒卷成直径两厘米粗、20厘米长的棉筒,用纺车纺成线。更远的不得而知,就近而言,20世纪60年代的轧花机是脚踏式的,上面一个长形漏斗,漏斗里横穿一个胶线米长的木板。木板一端着地,一端连着曲轴,曲轴上挂着两把与胶轴等长的铲刀。脚踏木板,两把铲刀贴着胶轴一上一下,将棉籽挤掉,胶轴将皮棉送走。弹花机比较复杂,它主要是将皮棉打成棉绒,打得越细越好,就像现代纺纱一样,好棉花出好绒,好绒纺好线,好线织好布,好布做好衣。一般十里八里才有一台弹花机。80年代以后,人们已不再纺棉织布,弹花轧花已不用,只有打被套的还有用。

  理发,俗称剃头。旧时,永城剃头业分为三种:一种是有固定铺面,设备齐全,不仅剃头,还兼做按摩、挖耳、修脸等;另一种是肩挑担子,一头挑火炉,一头挑着工具箱、擦刀布(俗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遛庄剃头;三是流动到集会上搭成简易的布棚或席棚,坐以待客。过去,理发人员地位较低,且不许女性从事该行。1956年,永城县城开始吸收女理发员。1962年,开始有了烫发,“文革”期间曾一度取消烫发、吹风,到1979年才予以恢复。现今各种发廊、发屋、美容美发厅、理发店充斥大小街道,随处可见,并且女性居多。

  20世纪20年代永城县城开始出现钟表修理业。50年代到1998年前,修表业逐渐增多。现今,随着手机的普及,此行渐淡。

  20世纪20年代初,永城开始出现私营刻字店铺,因与百姓生活联系不大,从业人员很少,且只在县城内经营,乡镇大都无此行业。

  民国以后自行车增多,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各集镇皆有一两家个体修车铺,县城内有多家。门面多悬挂废钢圈、破内胎、外带作为行业标志。随着自行车日益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进入千家万户,该行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路边、街口、荫凉处,随处可见。

  永城民间尚有一种特殊的“匠人”,即专门为人“看风水”的“风匠”。民间修房盖屋和选择坟茔有找人看宅的习俗。修房盖屋时请风水先生来看,称“看阳宅”,风水先生要为之定方位、点穴位,指定建房的位置、房屋的高低、开门的方向、出水的方向等。人死后,挑选墓地,称“选阴宅”,找阴宅墓穴要择风水宝地,墓穴方位一般为东南西北向。

  永城民间有一种专为牲畜去势的人,他们走村串乡,为养殖户劁猪、骟羊、骟马、骟猪、骟狗、骟牛捶牛,切驴蹄子,打马掌等。现在,这个行业的人仍然活跃在乡村,并成立了去势协会。

  永城商贸在清代及以前,除盐商带有官商性质外,余多为私人经营。光绪时,除了较为兴盛的县城商贸以外,已渗透到稍具规模的集镇,全县有较大商户100余家,主要经营粮行、当铺、杂货行、京货行(包括针纺、小五金、布匹等)、皮麻行、油行、竹货行、酒醋酱菜行、药材行、染行、柴煤行、棉花行、饭店等。民国初期,经商人员达770余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乱频繁,行业发展受到影响,从业人员仅300多人。经营方式有:门店、流动摊点、货郎挑、针线篮等,商品品种匮乏。除县城外,全县较大商贸集镇有:东部的茴村、大呼庄,南部的柏山、李口、新桥、马桥、裴桥,西部的酂城、酂阳、龙岗,北部的太丘、顺和、陈集、丁集、薛湖、山城。至20世纪50年代初,县城内有了供销社,当时,仅可供煤油、食盐、线麻等,后来商品扩大到小百货。城内旅社、饮食业有10多家,多为老店铺。新中国成立后,永城商贸服务业几经潮起潮落,到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此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宽松,永城商贸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13年,永城东、西城区大街小巷的门店已达数千家,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服务业发展也极为超前。而永城各乡镇所在地,也逐渐形成集贸中心。无论城市、集镇的商店,大多是开放型的超市,买方可以进店随便挑选货物。

  旧时商业大体有四类:一类是可称为坐商的当店与粮行。二类是古庙会和骡马大会,这是农民互通有无、物质交流的重要方式。光绪时,全县约有庙会80余场。较大庙会多根据农时季节转换,多因服务农业生产而成会。影响周边数地区的庙会主要有县城、芒山、酂城,另有季节性庙会多个。三夏之际,各种农具会场内应有尽有。三秋之际,有农民为秋收种麦调换耕畜的骡马大会。冬春之际有为修房盖屋作准备的“木石”大会。城镇坐商和大行商也参加庙会,主要是推销贩运外地商品。这些庙会演变至今天,即物资交流会。三类是服务业。四类是流动买卖、交易的行商。可分为大小两种商贩。大商贩长途贩运;小商贩走街串巷,靠叫卖吆喝招揽顾客。小商贩的叫卖声最有特色,抑扬顿挫,有腔有调,或悠长或短促。有的持有响器、货郎鼓、小锣、小摇铃、小竹梆等不同音响,各有所代,坐在家里的主妇听到不同的声音,不用出家门便知在街上叫卖的是何商贩。进入21世纪,电喇叭代替了吆喝声。

  永城旧时的钱庄,既搞存款、放债,也搞买卖银圆,并发钱票(私商纸币)在市面流通(可以代替现款),这样就给私商们增加了投机倒把、放高利贷的雄厚资金。另外一种,即代替当时统治者兑缴银粮(赋税),群众每缴一两银子的税钱,钱庄从中收取手续费若干,而把零钱集成整钱,碎银熔成整银上缴,从中渔利。旧时的信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民间信用互助形式,主要包括以民间自发入股的兑出白面解决婚丧大事的“面会”、殡丧棺木会、建房会、嫁妆会、借贷互助会等;二是高利贷,主要借贷付息形式有驴打滾、利息钱、放青麦、印子钱、合(鸽)子地、抵押借贷等。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开设银行,下设支行,城关及各乡镇等处设信用社,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