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超凡娱乐-手机网址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2-10-10 12:52    文字:【】【】【
摘要:超凡娱乐-手机网址!11月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测产结果公布,其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这意味

  超凡娱乐-手机网址!11月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测产结果公布,其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这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

  毫无悬念的是,这个记录仍然是由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所带团队创造出来的。

  从古代的50公斤到现代的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再到如今的1500公斤,不断刷新的水稻亩产记录,不再只是无以凭藉的空想,它实实在在挂于每一支笑弯了腰的稻穗上。

  根据最新考古成果,亩产50公斤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水准。201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华市浦江县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遗址”进行了探测,根据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稻田遗迹来估算稻谷产量,结论是每亩稻田一年可以收获50公斤左右稻谷。

  当然,仅凭考古发现来推测原始社会的稻谷产量,其推测结果并不一定准确。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亩产数据。

  《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收成不超过20锺。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这个产量很可能代表了春秋时期的最高水平。

  《汉书·食货志》引用战国李悝的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五六个劳动力耕种100亩地,平均亩产1.5石。“石”也是容量单位,春秋战国一石约容20升,装稻12公斤,1.5石即18公斤。前面说过,战国亩小,三亩半才等于一市亩,一亩能产18公斤,三亩半能产多少?63公斤。所以把李悝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即是五六个劳动力耕种30亩地,平均亩产可以达到63公斤。

  嵇康《养生论》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当时15斛是多少呢?折合现在150升,能装稻90公斤。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前几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唐朝亩产138公斤;宋朝亩产225公斤;明朝亩产333公斤;清朝亩产278公斤。

  清朝的亩产怎么会比明朝还要低呢?主要是引用的文献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清朝出现过稻谷产量的飞跃,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家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双季稻,前后种了六年,平均亩产810斤(405公斤),其中最丰收的年份竟然达到了915斤的亩产。清朝的亩已经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斤略大于现在的市斤,如果折合成公斤,亩产915斤相当于亩产470公斤,这个产量应该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纪录。

  从春秋战国的亩产几十公斤,到唐朝的亩产上百公斤,再到明清两朝的亩产几百公斤,直到今天的超级杂交稻亩产上千公斤,说明稻子的产量越来越高,也说明中国人民对稻子的驯化工作越做越好。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中国有一项技术备受关注,即超级杂交稻技术。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宝”,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重器”。正因如此,超级杂交稻技术一直“尽显风流”,广受赞誉。不过,正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谢长江所说,我们要看到的不只是“风光”,还有背后的“苦头”。

  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时任湖南怀化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开始了科研生涯。无奈科研“水深”,刚“下水”的他,被当时苏联生物学家“无性杂交”学说误导,走了几年弯路。直到1960年,才转而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并选定杂交水稻为研究方向。仅1964年、1965年,袁隆平带着夫人、学生就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反复试验和积累,最终写出了世界杂交水稻历史上,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7年,我国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材料。“到1969年,我们用3种栽培稻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千个品种和材料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选育雄性不育材料,但仍没育出理想的不育系。”袁隆平说。此后的1970年,湖南省组织“水稻不育研究协作组”继续攻关,并扩大形成全国范围的大协作攻关。最终,杂交水稻三系法获得成功。1997年,袁隆平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2004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创世界纪录;2020年,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0.76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当然,除了科技的发展,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亩产的增加还跟其他因素有关,比如我们熟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更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开始承包到户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的亩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生产队时的粮食亩产200公斤左右一下提升到了300公斤以上,除去国家定粮外,家里还有一部分土地可以用来种植一些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用,以此提高家庭收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一季耕作效益可以抵过一年的种粮效益。”1968年出生的浙江绍兴市上虞区陈宝和回忆起刚刚开始承包到户时的情景还恍若昨日。2009年,陈宝和创办合作社,引进中型拖拉机、烘干机、插秧机等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土地承包数量达到300余亩,种植粮食亩产达到450公斤左右。

  2018年,随着轻简栽培技术、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单季晚稻“五改”技术等水稻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使上虞试验田的水稻亩产达到了700公斤以上。

  1979年,袁隆平应邀到菲律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这也是我国首次将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公开报道。

  “在缅甸中央农业研究院的水稻实验室,我和学生在田里工作。因为缅甸人信佛不杀生,水田里到处都是眼镜蛇。有次,从抽屉里冷不丁窜出8条小眼镜蛇,至今我都心有余悸。在热带雨林里,我们还要与吸血的旱地蚂蝗作斗争……”袁隆平说。

  多数人不知道,中国杂交水稻走向国际的“幕后花絮”是如此惊心动魄。但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未曾停息。

  杨耀松,是“中国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实践者和见证者之一。2007年3月,作为专家组成员赶往马达加斯加的他,登机前突发剧烈腹痛。登机还是改签?他很快做出了选择:登机。最终,痛得只能平躺在座位边地板上的他,“躺”到了马达加斯加。

  今天,从美国大农场,到缅甸、菲律宾热带雨林;从印度高原,到非洲大草原……都有杂交水稻的稻香。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反饥饿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科技日报》俞慧友/文、《羊城晚报》李开周/文、浙江新闻 朱克斐/文)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