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大摩注册-指定注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27 21:43    文字:【】【】【
摘要:大摩注册-指定注册 食用菌是人类食用的大型线余种,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它们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食

  大摩注册-指定注册食用菌是人类食用的大型线余种,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它们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人们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既要达到绿色自然、无公害的目标,又要做到保质保量的要求。

  (1)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食用菌数量较多,各种各样,分布的地区及生长的生态环境各异。例如,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因此,要做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必须调查清楚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搞清楚其适应的生长环境,为培育出高产、无公害的食用菌打造良好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2)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现状: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倡导健康、绿色无公害的基础上,达到高产量、高质量。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菌丝,有些国家或地区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菇厂。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

  (1)采用适应的栽培用料:要做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工作,必须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应的培养料。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食用菌的培养料应以桦木料的木屑为最好,配以玉米芯、棉子壳、黄豆杆等,再加米糠、麦麸皮为辅料,并要添加有效地微量元素。选择确定好培养料之后,要明确食用菌培养料的比例调配以及消毒工作。要根据食用菌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培养料的配制方式及调配比例,根据培养料的含水量、空气干湿度、粗细软硬状态做相对应的调整。并在这些工作完成后及时做好栽培用料的消毒工作,配制好的培养料最好在6到8小时之内完成装袋,装好的菌袋还要及时进行灭菌,切忌过夜。

  (2)选择优质的菌种及接种:要挑选优质的菌种来培养,根据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以及适宜的生长环境来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在挑选菌种时一定要严格查看菌种,确保其没有杂质污染和虫害,适用于栽培养育。必须按照科学、严谨的接种程序来为所要栽培的食用菌接种,并在接种后及时将装菌种的袋子放入无污染、空气适宜的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

  (3)选取良好适宜的栽培环境:早选择适宜食用菌栽培生长的环境来加以栽培,对于地势、水源水质、交通、空气以及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一定的选择和处理,这些都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例如高温蘑菇栽培生产时一般要选择地势高爽、近水源、排灌通畅、交通便利、水质清澈、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源的地方。所栽培的食用菌适宜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就需要为其需求选取、营造适宜的栽培环境,在栽培环境上打造好的栽培技术。

  (4)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栽培养育的食用菌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通过以往的栽培经验,并结合实际的培育现状,研究出最适合、最科学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方式。以无公害、绿色健康为前提,运用无农药危害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栽培工具和培育工作人员进出时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根据食用菌的实际生长状况及时对周围环境做出处理,调节培育室内的通风、通气、采光条件,掌控好温度和湿度情况,在培育长成后采取时,也需要做好消毒工作,要以正确的方式、适时地采收。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要求,人们对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的研究将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格,无公害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已经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经验得到不断地改进。面对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市场前景广阔,人们生活对于食用菌的需求,政府部门也大力支持无公害、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大研究力度。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无公害、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将会不断地创新、进步,得到大量的应用。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富含氧气,正符合食用菌生长,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促进果树的生长,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果菌结合,做到了树上长果,树下结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1.00∶(1.10~1.25),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1.9~2.0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接种完毕,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菌包接种后45~60 d,菌包菌丝吃透料,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行距一般为20~24 cm,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1.0~1.5 cm的竖裂口,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不伤小耳,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将耳床清理干净,杀虫杀螨1次,停水2~3 d,以利于菌丝的恢复,4~5 d第2潮木耳现蕾,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金福菇菇体硕大,菌肉肥厚嫩白,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耐贮性好,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7月上旬覆土,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它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颗粒,调成含水量为 20%~30%,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建堆,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把畦面弄平,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12~14 d后菌丝扭结,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一般不喷水,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品质最好;采收过迟,成熟过度,品质下降;过小采收,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把菇体分开,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停水2~3 d养菌,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侧生,嫩滑可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耐储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 ℃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低于4 ℃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1.0∶(1.2~1.4),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2.0~2.2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套上套环,用胶圈把报纸(已灭菌的)扎紧在套环外封口,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菌丝吃透料,少数菌包现蕾,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每天喷水2次,3~4 d现蕾,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宜喷雾状水,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及时采收,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拔下整丛菇体,小心放入框内,避免损伤,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去掉小菇,分级线 kg。采完一潮后,清理菇脚,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5~7 d即可转潮,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现在,太阳能的利用还不是很普及,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m2,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可能不利于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生长环境的处理。

  塑料大棚要面南背北,保证良好的采光性能,要有北高南低的坡度。可以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诸如青菜、蕃茄等作物,种植绿色蔬菜不仅实现间作套种增加土地效益,而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调节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培养室的顶部和四周都要设置安装相应的保温隔热设备,又要保证遮光和空气的流通,内部装设全封闭式的培养架,地基要高出塑料大棚地基1m左右。

  培养室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而大棚的面积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来确定。大棚通常长20-23m左右,宽6m左右,前面高0.9m,后面高3m,后面要紧贴培养室南墙做好密封,而东西两端则是斜坡隔热墙,隔热墙为约0.8m的厚土墙。大棚的支撑结构多采用竹木结构,覆盖无滴膜。培养室的规格与大棚长度相同,宽2m、高3m左右,墙壁为厚约0.5m的双层砖墙,并采用麦糠、麦草等隔热,并建造五层培养架。

  随着食品生产中规范化、绿色化的要求,现代社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各院校一般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相关的专业选修,以满足学生需要并对地方经济做出贡献。食用菌学是农林园艺、生物技术专业中常见开设的课程[1,2],但一般是作为非主干课程加以开设的,学时数量有所增加,一般只在一学期内开设,理论课的比例比较高,理论与实验学时与比例大致是2~3:1左右的情况,如理论为51学时,则实验为18学时。但从食用菌这门课程来讲,其特点是理论讨论比较易懂,重复性高,实践与动手的要求,要求细致,对于栽培过程中的表征、菇相的掌握,需要因菇种的差异和季节的不同而反复观察,方能够掌握。这与教学中课程的基本课时数少,而理论课为主,但实验课太少形成很大的矛盾。另外,食用菌的栽培是在周年内进行的,不同的季节,生产上有不同的栽培品种。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做到与生产紧密结合,就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要求脱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选课也不积极[2]。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生源)。参考各方面的资料,设置了食用菌学(6时,含实验课18学时)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围绕学校提出的夯实非师范专业,切实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学生的总要求,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模块化的专业选修教学模式,即将本院前期开设的一些社会需求高相关特色的课程分别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加以强化。食用菌学是微生物应用技术板块中的课程之一,并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课程的发展实际是与本内江本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联的。内江是四川东南位于川渝中间地带的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本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食用菌产业,被内江市列为重点,传统生产上的食用菌大宗菇类(六菇二耳)均有栽培,近期,又开始进行大球盖菇、榆黄蘑等新品种的开发与引种。教学及实践中我们逐渐明确,食用菌相关的技术,学生兴趣大,尤其来自山区的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自觉地从家里带来一些珍稀品种,在学校实验室中试种。学生及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办学的选择与方向。食用菌学的相关学习,可以为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一些食用菌生产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以及在将来立足家乡本地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创业打下基础。2009年,我们生命科学学院成功申报建设“四川省高校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后,我们对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了解生产上的基本需要、技术难点,从而考察相关产业中最大的技术关键问题。以内江食用菌栽培的发展情况为参考,明确了在食用菌生产上以菌种驯化、绿色栽培以及菌种制作为重点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方向。首先,申请了川东南野生菌类驯化研究及食用菌周年化绿色栽培技术的相关课题研究。随之,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及实验室能够提供的优良条件,院上决定将微生物学板块中的食用菌学列为教改项目,进行了压缩理论课时,周年化自主性实验教学(学时,含实验课18学时)为思路的教学改革。结合高校所拥有的教育教学优势,以及科研理论和方法优势,认真设计构建起一套食用菌周年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食用菌的教学目标与定位。培养学生优良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能力及菌种制作与管理技术,能够熟练完成野生食用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驯化工作,从而在食用菌生产企业胜任技术指导、食用真菌菌种管理及野生食用线.课程计划及安排:按照涵盖周年栽培,掌握典型品种制种工艺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基本要求。对实验教学的安排如下:

  4.成果与思考。随着实验课程的开设,许多学生开始关注与迅速投入到食用菌的学习与研讨上来,成立了食用菌兴趣小组。目前,以内江师范学院学生科研资助并取得成绩的计有黑皮鸡枞(内江)的驯化与栽培、灵芝盆景、银针菇栽培、蛹虫草栽培等科研成果。目前,更有学生利用社会关系在宜宾、威远等地开展食用菌的栽培生产工作,并在学校内预感珍稀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如羊肚菌、松茸),积极性很高。相关的成果也受到院上领导的注意,将食用菌的科研列为实验室重点支持的项目。提出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以基地促教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制种工艺,利用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支撑,以营养加工及活性物质的提取为今后重点的方向。现在,学校里面有了较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每门课程均在网上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这十分方便学生用手机随时随地在自己方便的地方进行查阅与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准确性[6]。今后,生命科学将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工作的基础上,申报菌种营销资质,为内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产业升级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横向比处于全国省域第一梯队,是生产大省,但还不是强省。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科技创新、专业化生产、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很大。

  1.1.1 食用菌主产品种过少,工厂化生产品种单一,多元化结构尚未形成 据统计,2015年山东省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和木耳五类主栽品种产量已占到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80%,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品种仅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等少数几种,大宗菇类部分品种发展过盛,珍稀菇类规模生产的品种较少,尤其是适于工厂化栽培的珍优菇种及专用品种不足。品种结构和规模比例仍需进一步优化,珍优菇类如银耳、茶树菇、大球盖菇、猴头菇、白灵菇、长根菇、姬松茸、灰树花、绣球菌、羊肚菌、蛹虫草等价值高、市场畅销的品种需要大力引种栽培和扩大生产规模。

  1.1.2 种质资源和新型基质开发不足,育种及制种水平较低,专业化生产缺乏,菌包菌料生产方式落后 山东省专用品种选育发展缓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食用菌名特优品种及野生珍贵食(药)用菌新品种研发、引进和储备工作滞后,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新品种不足。制种水平和能力较低,工艺落后,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良种繁育生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优良品种和优质菌种的需求。菌包菌料生产缺乏专业化分工,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新型栽培基质以及畜禽粪便、食用菌菌渣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1.1.3 传统栽培设施利用率不高,产业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山东省新型高效栽培设施更新缓慢,周年化生产覆盖率较低。目前食用菌生产以分散式季节性传统大棚栽培模式为主,一般为春秋生产、夏季闲置或夏季生产、冬季闲置[1]。通过品种优化选配和菇棚性能改进,可以实现周年生产,大大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种菇效益。优势产区的园区化和精准化技术发展进程较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率不高、人才不足、科技平台和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工人队伍缺乏以及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凸显。

  1.1.4 保鲜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等产后处理工艺层次较低,产业链延伸深度和产业融合程度不足 目前,山东省食用菌大多以鲜品销售为主,而鲜品保质期短,要延长其销售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进行精深加工,而现有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加工品种及产品单一,大多为初加工品,加工增值率较低,工艺技术研发薄弱,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大大影响产业整体效益。同时,食用菌菌渣数量大,而综合利用率较低,菇农处理菌渣一般是直接还田、弃置或燃烧,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并危及食用菌自身栽培环境,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研发不足[2],产业发展急需解决其共性关键技术。

  1.2.1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选育补充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大宗菇类新品种,引进驯化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珍稀菇类新品种,丰富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 应加强山东省食用菌核心种质库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技术工艺和设施装备水平的升级,逐渐实现菌种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改变部分主栽菌种高价进口的局面。针对现有主栽品种,突出适宜新型栽培基质的品种创新,实现上档升级。大力开展平菇、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毛木耳、鸡腿菇、草菇、滑菇等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示范,着重在品种改良创新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针对珍稀菇类,突出适宜较大规模推广的品种创新,壮大生产规模。积极引进和培育猴头菇、白灵菇、秀珍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灰树花、长根菇、羊肚菌等珍稀优质菇类新品种,形成成熟配套技术,不断扩大山东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菇类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形成一批新的珍稀菇类优势发展区域。

  1.2.2 突破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栽培、周年化生产、新型高效设施栽培以及食用菌保鲜与精深加工等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精准精致生产和合理优质优价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在传统栽培方面,急需研发推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生产适用的新型菇棚(房),示范推广夏季和新型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形成珍稀菇类高产稳产关键技术。在工厂化生产方面,急需集成工厂化生产调控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精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在质量控制方面,急需建立食用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及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在保鲜加工方面,加快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贮运保鲜重大关键应用技术研发攻关,建立生鲜食用菌冷链物流技术体系,突破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的产业发展瓶颈,尤其是食用菌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等加工技术急需研制熟化,食用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化妆品、药品开发工艺亟待深入研发,形成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3],加快深加工产业化步伐。

  1.2.3 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低值转化型向高效循环型转变,促进种、养、菌业的有机结合 产后资源再利用是食用菌产业链条延伸和整体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食用菌菌渣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集成推广。积极探索适合山东省主栽品种菌渣的基质化、肥料化等先进技术,构建和示范推广“食用菌—有机肥(基质)—农作物—食用菌”、“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菌渣)—二次种菇—还田”、“食用菌—菌渣饲料/垫料—养殖—沼气—农作物—食用菌”等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4-7],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通过农、林、牧废弃物的多元增值,实现种养废弃物菌业与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

  1.2.4 加大食用菌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建设,培养培育产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菇农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集成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培育建设业务精、素质高的产业技术转化型人才队伍,提升科技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重点指导应用周年化高效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专业技术。在主产区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菇农,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面对当前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精准化生产园区,实施食用菌提质增效和专业化生产示范推广工程,展示优势、优质、特色食用菌新品种和符合各生态区域特点的栽培新模式,重点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及新型栽培基质利用,增强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效果。

  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以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全力推进食用菌原料专业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工精深化,全面提升基地建设、加工增值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效益,加快迈向食用菌强省的进程。

  坚持质量安全第一,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坚持循环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为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实现食用菌产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坚持问题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技术水平,实现食用菌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着力调整生产结构,在稳定大宗菇类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市场潜力大、产品效益好的珍稀菇类,不断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深入推进原料和菌包的专业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菇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三五”期间,要以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重点,实现“六大转变”:以推进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加快产业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推进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粗放生产型向集约化发展型转变;以推进菌包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分散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简单利用型向循环生产型转变;以推进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产品优势型向品牌优势型转变;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在大宗菇类生产上,突出提档升级。平菇优势产区拟以聊城、青岛、枣庄、临沂、济宁、滨州、潍坊、菏泽、德州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产区拟以济宁、临沂、德州、聊城、淄博、莱芜、潍坊、枣庄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蘑菇优势产区拟以德州、济宁、聊城、菏泽、滨州、泰安、潍坊等为核心地区;香菇优势产区拟以滨州、青岛、淄博、烟台、日照、威海等为核心地区;木耳优势产区拟以日照、临沂、济宁、泰安、枣庄、潍坊、青岛、莱芜等为核心地区。不断扩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菌类生产规模,珍稀菌类优势发展区域拟以泰安、济宁、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潍坊、淄博等为核心地区。

  一是优良专用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优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通过食用菌野生种质驯化、珍优专用品种选育和菌种优质快繁技术的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食用菌育种技术体系,全面提升食用菌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水平。围绕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品种、菌种的关键问题,驯化选育长根菇、花脸香蘑等野生及优异品种;创建工厂化主栽品种孢子资源库和优异基因转化体系;育成长根菇、绣球菌等工厂化珍优专用新品种;改良复壮双孢蘑菇、真姬菇等工厂化主栽品种,并建立工厂化菌种繁育、保藏、检测技术体系。

  二是食用菌新型高效栽培模式和精准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开展优势、优质、特色菇类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以“精准节简,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周年、轮作、立体等高效栽培模式,专用设施利用、轻简化栽培及工厂化精准调控,新型基质专业化制备与优化配方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生产技术,集成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积极培育一批大型经营主体,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巩固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8],形成“农、工、贸”有机结合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建设集菌包培育、出菇管理、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及菌渣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食用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引导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栽培原料更替、品种更新、栽培模式升级、设施设备改造、营销方式转变、菌渣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进度。

  立足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技术模式领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特色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建设集新品种新模式科研、示范、推广或培训、生态观光、采摘、餐饮为一体,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的高标准现代化示范园区,充分挖掘食用菌产业的非传统功能,打造一、二、三产及多产融合的亮点和样板。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竞争力为核心,引导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菌食文化挖掘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引导食用菌优势产区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统筹制定本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品牌,加快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建设良好局面。通过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鼓励食用菌生产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供需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份额[9, 10]。

  依托食用菌优势发展区域,科学规划和布局,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或改造集交易、信息平台、仓储物流、产品展示、市场网络、菌业文化宣传和生产加工等为一体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构建以交易规模化、空间信息化、冷链一体化、配套多样化为标志的四大服务体系,实现线下实体店与线上交易相结合的现代电商经营模式。积极开发二、三线城市食用菌销售交易平台,扩大销售范围,避免因产品局部集中过剩而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加快完善多渠道流通、多方式经营、多元化竞争的市场体系,搭建市场信息平台。

  在食用菌优势产区,以区域性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覆盖周边区域的“互联网+”食用菌流通销售服务体系,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食用菌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应用[11],逐步推进对产品交易、受理、运输、仓储、配送全过程的监控与追踪,实现追溯体系对食用菌产业链的全覆盖,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风险因素分析[13],发挥电子商务拓市场、促消费、带就业、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激发菌业产品流通活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山东省食用菌生产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工厂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已逐步成为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但其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平台建设薄弱,专业人才及技术储备不足,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员缺乏,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亟需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栽培料和菌包专业化生产,采用“原料专业化供应+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专业化出菇”的细化分工协作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食用菌生产[12]。同时,引导发展原料处理、出菇管理、储运销售以及精深加工等环节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加速产业从小规模粗放生产向机械化、专业化生产转变。强化加工企业与食用菌创新团队的合作,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共同开展食用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开发精品型、保健型、即食型、套餐型等产品,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整体精深加工水平,围绕调结构、降成本和补短板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食用菌优势区域,重点选定食用菌产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莘县、邹城市、惠民县、东港区、齐河县等县(市、区),作为食用菌综合技术指导服务核心县,优先建设新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具体由食用菌创新团队整体对接服务,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协调,各岗、站技术骨干参与和联动,以食用菌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灵活高效的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提高一线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现代农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并积极探索食用菌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及多产融合的新模式,为新型职业菇农培育提供智力支撑。

  制作菌棒需要购买粉碎机、制袋机、灭菌锅等设备,农民各自制作菌棒势必是资源的浪费。大兴区现有的几个能够制作菌棒大户,主要为了满足自己栽培需要,没有向外界出售菌棒的想法和能力。农民想栽培食用菌,但是自己不会制作菌棒,想买又不易买到。即使买到菌棒,又不知道配方是什么,品种怎么样。适不适合,好不好。如果本区建设一个高标准菌棒厂,集中制作、统一供应,技术、质量、数量就有了保障,同时又节约了人力物力,达到了资源共享,加速发展的目的。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着力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食用菌产业是一个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新兴产业;食用菌产业是把工农业产生的副产品转化为鲜美食用菌产品的产业:食用菌产业还是绿色环保型产业,出菇后的菌棒可以作为沼气原料,还可以作为清洁能源燃料或者经过发酵后作为优质有机肥,以培肥地力等。可见食用菌产业在整个社会及大农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可显现出巨大的作用。只有政府以及职能部门予以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才有可能呈现出跨越式的大发展。

  在镇级也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本镇的食用菌相关工作。镇级可以在有积极性、有影响力的村队,种植大户,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联系点,先把准备要推广的品种、技术等安排在这些点上做试点,成功后逐步扩大推广规模,以点带面、以村带镇、以镇带区,形成上下一条线的推广网络。每个镇安排的种植品种、栽培模式、上市时间等可以不同,可各具特色形成多向性。例如,有的镇重点突出设施栽培,林地栽培,可选择普通品种栽培、珍稀品种、药用菌栽培,也可选择反季节栽培、工厂化栽培等。

  紧密围绕发展高效农业、环保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服务为先导、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规划、设计、建设食用菌基地布局,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流通组织,努力抓好社会化服务,把菌种菌棒供应、实际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等诸多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

  还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民的带动作用。政府可以对菌棒厂每生产1个菌棒补贴0.2元~0.5元,可以对农民购买的菌棒每个补贴0.2元~0.5元,对年产500万棒以上的生产大户另外补贴。如,对新建菌棒厂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采用清洁能源的厂家给予政策支持。真正通过资金扶持,让企业和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栽培食用菌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品档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政府可以拿出一定数量资金作为大兴区食用菌发展基金,用于风险救济等。

  食用菌的菌种、菌棒制作是食用菌栽培的前提,直接影响栽培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将会直接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兴区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建设,把优质的菌种、菌棒推荐给农民,以促进大兴区食用菌产品向优质化、产业化发展,同时降低生产者因劣质菌种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形成对外展示精品农业的窗口,推动全区食用菌发展,并最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强菌种供种渠道管理,是推进菌种产业化,从根本上改善食用菌产品品质,提高产量,实现食用菌产业新突破的最佳选择。对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9年。拟建大兴区菌种繁育基地,现已完成规划设计,地址在大兴区良种场园区内,占地20亩(约1.3公顷),建筑面积9500m2,年生产能力2000万栽培菌棒,2009年底前完成主体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后,可扩大种植面积1000亩(约66.7公顷)以上,可增加收入2000万元以上,1000个~2000个就业岗位。

  在高标准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各种栽培模式试验示范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向全区推广: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有兴趣的农民常年进行免费的实地培训,作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培训内容上选择农民关注的、市场畅销的、消费者认可的食用菌种类及种植管理技术。也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时俱进,既遵循客观规律又有创新力。

  食用菌不仅物美味鲜,而且低能量、低脂肪,并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营养素[1],正在发展成为继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之外的第三类食品,即菌物性食品。此外,食用菌还是功能性多糖、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天然产物的来源之一,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防治多种慢性病和抗衰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2]。因此食用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3],若这些废弃物不能循环利用,则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如露天焚烧作物秸秆会严重降低地力、污染大气、浪费资源[4]。若利用这些废弃物通过合理组合和营养强化,用作食用菌的固体培养基原料,既可为食用菌栽培提供充足的栽培基质、满足不断发展的食用菌生产需要,又能变废为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可谓一举多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而收之。

  常见的食用菌固体培养基一般是在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的固形物(木屑、棉子壳、作物秸秆)中加入适量的辅助营养料(麸皮或米糠)再与水配制而成,如木屑培养基、棉子壳培养基等。棉子壳含粗蛋白4.0%、粗纤维44.9%、粗脂肪1.4%,是最重要的传统碳源物质,除了营养物含量丰富外,其结构外松内实,通气性好,蓄水性也较强,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麸皮含蛋白质14.1%、粗纤维10.5%、脂肪3.9%,是主要的传统氮源物质,多用于调整食用菌栽培料的碳氮比,还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如VB1、VB2等。

  传统的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原料尤其是氮源物质往往可作为饲料原料使用,因此价格还是不低的;而生产食用菌消耗的培养基原料数量很大,这导致食用菌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粮食和饲料价格都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利用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经合理组合和营养强化而制备出优质、安全、价廉的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在已经报道的农产品副产物营养物质成分含量研究结果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如玉米皮含纤维素17.2%、半纤维素51.7%、木质素0.9%,还有淀粉17.2%[6];花生壳中粗纤维含量为59.9%、粗蛋白7.7%、无氮浸出物10.4%[7];葡萄枝的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含有粗蛋白5.57%、纤维素64.38%、粗灰分3.81%[8];还有谷秆两用稻草粉也是一种含有丰富氮素的原料,其粗蛋白含量达8.0%~10.0%[9];花椒子是花椒果皮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其蛋白质含量为14.00%~15.89%、粗纤维37.00%~39.23%[10]。这些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都具备作为食用菌固体培养基原料配料选择的潜质,因此,以食用菌传统栽培料的营养要求为标准,通过将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进行合理组合与营养强化,就有可能制备出适合食用菌栽培的固体培养基。

  每年农业生产都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农民通常采用焚烧而处理掉,这种处理方式极易污染环境并造成资源浪费。烟秆作为烤烟生产的副产品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物质,石健林等[11]利用烟秆代替部分棉子壳栽培真姬菇,结果菌丝生长快,单产和原料生物转化率都高。刘连强等[12]利用大豆秸秆栽培白灵菇,发现豆秸添加量为75.0%时,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彭学文等[13]以小麦秸秆为主料栽培双孢蘑菇,当麦秸添加量达47.6%时,菌丝生长速度快、满袋时间短,鲜菇产量也高。陈君琛等[9]利用谷秆两用稻草粉代替栽培料中50%的麦麸栽培珍稀食用菌秀珍菇、金福菇、茶树菇,其生物转化率分别提高了5.84%、7.98%、25.26%,同时降低了栽培袋的污染率,节省了大量麦麸。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作物秸杆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农作物的皮、壳富含各类营养物质,是食用菌固体培养基较为理想的基质材料。玉米皮属于一种谷类外皮膳食纤维资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周帅等[6]以玉米皮蒸煮后的滤渣接种灵芝进行固体发酵,获得了可观的灵芝菌丝体产量,用其制成的含多糖和膳食纤维的产品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经济价值较高。菠萝皮含有的营养成分与果肉的基本成分相接近,尤其是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潘漫等[14]用菠萝皮替代部分棉子壳栽培猴头菇,结果当菠萝皮所占比例为40%时,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也较纯白浓密,生物转化率最高。柑橘皮渣是鲜食和生产果汁、水果罐头后产生的废弃物,含糖类物质55.0%~65.0%、粗蛋白6.4%~8.1%、粗脂肪2.3%~2.6%、粗纤维9.5%~10.6%;张云茹等[15]以柑橘皮渣为主要原料,以稻壳、豆粕等为辅料进行了平菇袋栽试验,配方中柑橘皮渣与辅料质量比为12∶1时,所得平菇的鲜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均较高。花生壳中含粗纤维59.9%,粗蛋白7.7%,无氮浸出物10.4%[7];祁迹[16]利用花生壳替代棉子壳栽培平菇,在替代量为30%时,产生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核桃壳中含木质素38.05%、纤维素30.88%、半纤维素27.26%,且含有Ca、Mg、Fe等无机营养元素;于海龙等[17]以核桃加工下脚料核桃壳部分代替常用培养料中的木屑、玉米芯进行刺芹侧耳(杏鲍菇)栽培试验,结果杏鲍菇发菌快,子实体蛋白质含量高,单瓶产量与使用常规培养料栽培的相近,效果理想。花椒子是花椒加工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营养非常丰富,脱脂后的花椒子饼粕蛋白质含量高达48.0%以上;胡燕等[10]以棉子壳为主料,以花椒子残渣代替麦麸为辅料进行姬菇的栽培试验,结果当花椒子残渣含量达到50%时,姬菇子实体菌盖直径最大、菌柄最粗,姬菇子实体总湿重最大可达471.63 g,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97%,多糖含量最高达2.59%,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53.34%,是普通姬菇的数倍,因此花椒子饼粕可作为氮源替代物或营养强化剂用于姬菇栽培生产。

  树枝、木屑作为经济林修剪废弃物常常被当作柴禾烧掉或不可利用的废弃物丢掉;而事实上树枝、木屑在营养成分上和棉子壳等相近,也可作为食用菌固体培养基的培养基质使用。卢玉文等[18]在培养基中加入35.0%的桑枝培育猴头菇,结果菌丝生长速度快、污染率低、生物转化率高,并且菌包后期失水少、出菇后劲足。张敏等[19]利用桑枝屑替代棉子壳作为原料生产杏鲍菇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王德源等[20]以果树木屑为主,辅以其他原料,采用熟料栽培方式栽培鲍鱼菇,结果其生物转化率可达110%以上。肖胜刚等[21]则以松木屑、杉木屑栽培鲍鱼菇,同样得到了菇体质量高、口感好的产品。陈丽新等[8]以葡萄枝为主要原料栽培秀珍菇,结果菌丝长势好,且生物转化率高,最高可达82.2%。邱发奋等[22]、刘传森等[23]分别以10%~30%、30%~45%的烟秆屑部分代替木屑和棉子壳栽培金针菇、茶树菇,结果金针菇和茶树菇的菌丝生长快,产量和生物转化率高。以上研究表明,以树枝、木屑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基质可以取得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双重效果。

  葛藤茎叶是加工葛粉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和果胶质等营养物质,且葛藤茎叶中丰富的果胶质经高温处理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单糖及其衍生物能刺激食用菌菌丝的生长。王世强等[24]利用葛藤茎叶栽培平菇,生物转化率约为180%,比稻草对照组的生物转化率提高了44%~56%。相似的还有香蕉茎叶含有蛋白质13.8%、粗纤维21.3%以及Cu、Zn、Mn等多种无机营养元素,用于栽培平菇和秀珍菇也获得了良好效果[25]。

  食用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培养基碳氮比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碳源的吸收利用率为25%,碳源不足,则菌丝容易早衰;氮源不足则菌丝生长弱、缓慢,氮源过量则菌丝过旺,不利于积累代谢产物。为了使食用菌能正常生长发育,培养基除具备足够的营养物质外,还应注意碳、氮两种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使之既能保证菌丝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又能保证子实体发育的顺利完成。卢伟等[30]采用棉子壳、棉花秸秆和麸皮为主要原料,探索不同碳氮比的培养基对金针菇培育的影响,结果当培养料的碳氮比为30∶1~40∶1时较为适宜,此时金针菇的栽培周期较短,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雷锦桂等[31]以羽叶决明为主料、麸皮为辅料栽培鸡腿菇,发现碳氮比在28∶1、32∶1的条件下鸡腿菇产量较高,分别为285.5 g和258.8 g。

  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的生长适宜温度不一致,一般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三类。于海龙等[32]研究了温度对猴头菇生长的影响,发现出菇适宜温度为14~19 ℃,高于或低于该范围则子实体将出现发红现象,其中出菇最适温度为16 ℃,此时出菇周期最短,并且产量最高;由此可知猴头菇属于低温型食用菌类型。蔡爱群等[33]采用斜面培养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发现杏鲍菇不同品种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0~30 ℃,最适温度为25 ℃,说明杏鲍菇属于中温型食用菌类型。韩丽荣等[34]采用木屑、麸皮栽培鲍鱼菇后发现,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环境温度在10 ℃以下时,鲍鱼菇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伍国明等[35]研究发现,在低于5℃和高于40℃的培养条件下,草菇菌丝均不能生长;在30 ℃和35 ℃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说明鲍鱼菇、草菇属于高温型食用菌类型。

  培养料pH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之一,其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及酶促反应的速度;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所需要的基质酸碱度是不同的,大多数食用菌喜偏酸性环境,适宜菌丝生长的pH在5~8,大部分食用菌在pH大于9.0时生长受阻,甚至生长停止。孙廷林等[36]研究发现,白灵侧耳的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为5.02~7.24,此pH范围内,菌丝生长快,菌落浓密,气生菌丝直立旺盛;但当pH大于9以后,菌丝生长极缓慢。覃晓娟等[37]发现初始pH在6.0~8.0时,草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13.5 mm/d,且菌丝长势强;当pH在9.0~11.0时,菌丝日生长速度逐渐降低,菌丝长势依次减弱。张敏等[38]研究发现,宾王菇菌丝生长最适宜pH为6~9,其中pH为8时最好,此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旺盛,菌丝浓密;而pH低于6或高于9时,菌丝生长缓慢,pH达到11时菌丝易老化。

  水分是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与食用菌对养料的吸收及运输、代谢废料排泄等紧密相关。在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一般为60%~65%;子实体形成阶段需水量更大。陈秀炳等[39]研究发现,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5%~75%,最适含水量为75%。涂永勤等[40]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子实体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基质含水量为60%~80%、空气相对湿度为95%~100%为宜,当含水量达70%时,子实体形成率高达84.4%。

  光照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不同食用菌对不同可见光的光反应不一;光照具有两重性,既可刺激食用菌发育,也可抑制食用菌生长。王立华等[41]采用新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光源设置不同光质来栽培灵芝,发现蓝光处理及黑暗对照条件下灵芝菌丝体生长较快,黑暗对照条件下菌丝体形态纤细、菌落淡薄,蓝光、白光处理菌丝体粗壮、菌落浓密,白光处理菌丝体生物量积累最高,蓝光次之。罗茂春等[42]研究发现,黑暗条件有利于红平菇菌丝体的生长,白光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红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最好、数目多、成菇率高,生长发育最优的光照条件是40 W散射白光、每天光照8 h左右、光照度控制在1 020 lx。

  利用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替代培养料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使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能满足食用菌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农业废弃物或农产品副产物制备食用菌固体培养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中还证明,通过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培养基的碳氮比、pH、温度、水分和光照等因素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食用菌的质量与产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主要糖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大,除大部分蔗糖被提取出来制备成品糖外,有机非糖分物质大都被转移到了糖厂的副产物中,主要有蔗渣、浮渣、滤泥[43]等。其中干蔗渣含全纤维59.01%、灰分1.20%[44],纤维含量比麸皮含量还高;滤泥含蛋白质9.50%、粗纤维12.33%、脂肪6.85%、灰分27.29%,蛋白质含量与麸皮相当;浮渣含蛋白质16.30%、粗纤维16.89%、脂肪8.97%、灰分14.90%[45],蛋白质含量远高于麸皮。因此把干蔗渣作为碳源营养强化物、把滤泥与浮渣作为氮源营养强化物将是大有可为的;并且利用糖厂的蔗渣、浮渣、滤泥等副产物制备食用菌固体培养基是糖厂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既可以实现甘蔗中有机非糖分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减轻糖厂副产物或废弃物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又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糖产区生态农业的良性建设,建议有关单位在发展食用菌生产及综合利用糖厂副产物或废弃物时予以充分考虑。

  传统的固体菌种二级、三级地代代转接,一转就是半年。生产中前怕污染,后怕老化,烟薰火烧,繁琐复杂。由于固体菌种萌发迟缓,污染居高不下,大面积污染的地区数不胜数。到了出菇时袋与袋之间菌丝生长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袋内,菌丝的菌龄也相差悬殊,上面的菌丝已经老化,而下面的还没长满,出菇难以集中,产品质量差,管理费用高。

  液体菌种具有固体菌种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标准化、工厂化、周年化生产食用菌的必要条件。在总结以往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多学科技术组合,研制成功了CQY液体菌种培养器及配套生产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搅拌、过滤、控制等相关技术难题,采用模块组合和电加热,缩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从而确立了我国在世界同类技术开发上的领先地位。采用液体菌种,从制种至出菇只需20d左右,大部分品种整个生产周期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到40d,而且出菇集中、质量好。通过液体菌种生产新技术的改造,过去那种作坊式、高污染、周期长、高风险的食用菌生产,开始向高质量、标准化、工业化的全年候生产方向迈进。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术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羊肚菌过去只能依靠野生,产量很少,采集十分困难。直到2012年我国才首次实现大田商业化栽培。随后在我国河南、云南、陕西、湖南及四川各地等,出现了人工栽培羊肚菌成功的报道。灵石琳琅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对羊肚菌室内栽培进行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于2015年对羊肚菌从菌种制作到大田栽培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人工栽培技术。

  制种注意事项:羊肚菌的菌种性能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退化、变异、生霉,这给羊肚菌的菌种制作和生产栽培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其菌种分离方法和育种手段及栽培管理技术与其他食用菌也有大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控制菌种传代,因为无论是母种还是原种栽培种,若违反技术要求,多传一代就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或不长子实体,因此,母种只能经过原种再到栽培种,经过一次流程、三次破菌愈合才能保证质量,若超过三次以上的菌丝断裂而重新萌发的新菌丝,就会失去或降低酶的分解作用,就会出现抵抗力差、易生杂菌,不出菇。

  菌种分离:首先准备好母种培养基、无菌接种箱、恒温培养箱、冰箱、高倍显微镜等必要设施。因各地羊肚菌生长季节、时间、品种不同,应根据当地羊肚菌生长季节,趁羊肚菌生长旺盛时开始做菌种分离工作。采用菌脚土壤直接分离方法,难度在于羊肚菌菌丝要靠一种与其共生的助生菌才能出菇,这种助生菌长期活动在土壤中,没有制种经验的人很难分辨出来。将羊肚菌生长的地方先去掉羊肚菌再取周围5公分以内的土,去掉土层表面,把土壤带到无菌接种箱内,进行接种操作前,应先将接种箱内的空间消毒,然后接入备好的试管或培养皿中。具体方法是将基脚土用接种针挑取黄豆大小一块,迅速放到试管内的空白培养基上,每管放一块,塞上棉塞,接完后取出。还有一种是浸提分离方法:将基脚土用无菌水稀释,等澄清后用接种针沾取溶液,接到试管内的空白培养基上,塞上棉塞,按完后取出培养。

  2.2 栽培种制作。培养基配方如①农作物秸秆粉74.5%、麸皮20%、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②木屑75%、麸皮20%、过磷酸钙1%、石膏1%、腐殖土3%; ③玉米芯80%、米糠15%,石膏2%、过磷酸钙1%、土2%,PH自然。以上3种配方,任选1种即可。料水比为1:1.3,拌好料后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调至60%。采用17cm~33cm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料500~600g,然后在100℃条件下灭菌8小时,灭菌后即可接入菌种。采用两头接种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下培养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菌丝满袋后5~6天,即可进行栽培。

  2.3.1 室内脱袋栽培。菇房消毒后即可进行栽培。先在每层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膜,然后再铺3cm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将脱去塑料袋的菌棒逐个排列在床上,一般每平方米床面可排放塑料菌袋40个。排完菌棒后轻喷水1次,然后覆土3~5cm,覆土后表面再盖2cm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1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一般灵石县4月20日至5月10日之间出菇最佳。羊肚菌出土后7~10天就能成熟,一般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时就可采收。

  3.1 发菌管理。羊肚菌袋播种后置暗室发菌,温度控制在18-22℃.一般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当菌丝满袋后再继续培养5-6天,使基内菌丝量增多,然后脱袋覆土出菇。野外床式栽培主要是抓住季节,利用自然温度,再通过人为加以调控在3-18℃之间,以8-12℃最佳。畦床栽培后每隔10天揭膜通风1小时,以后管理是保持覆土潮湿不干裂即可,还要防止牲畜践踏,在畦周围设围栏,同时喷洒石灰水和敌敌畏杀虫剂进行驱虫。但千万不可使药液流入料内。

  3.2 出菇管理.羊肚菌袋式栽培脱袋覆土后在正常气温下约一个月即可出菇。野外畦床栽培到第二年3月中旬气温上升到12-18℃时羊肚菌子实体才开始发生。从栽培到出菇这一阶段主要是保持床面覆土潮湿。具体管理是经常用喷雾器向表面覆盖树叶上喷水,一般应保持栽培料50%--60%为宜,只宜少而勤,切不可使多余水分流到料内。在菌丝布满料面后需大量喷水刺激发茹,一般保持高湿24-36个小时的刺激,每天喷水3-5次。当有部分子实体出土时,应去掉部分树叶,喷洒少量水,如盖膜应将两头掀起,保持空气新鲜,菌料湿度保持到50%-60%,空气湿度保持到85%--95%。几天后羊肚菌可大量长出。灵石县羊肚菌盛产期在4月至5月底之间,温度在12-18℃是其生长高峰期。

  一是对年加工食用菌鲜品3000吨以上、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个企业补助20万元;二是对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年栽培食用菌200万袋以上、人工气候菇房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每个企业补助10万元;三是对当年度新建钢架大棚栽培食用菌、且占地面积达10亩以上的企业,每亩补助0.3万元;四是对实行水帘式养菌出菇房栽培食用菌的,每100平方米补助0.7万元;五是对新上年生产菌包1000万袋以上的企业,每个企业补助10万元;六是对运用液体接种生产的规模企业,新技术应用单项补助10万元;七是对工厂化栽培珍稀品种的企业,对栽培面积20亩以上、实现菇房环境智能化控制的,每个企业补助10万元;八是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企业,当年上缴税收300万元以上的奖励100万元,当年上缴税收不足300万元的,奖励30万元;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奖励30万元;对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的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的商标权主体,各奖励8万元;对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的企业奖励5万元;九是对当年晋级为市、省、部级龙头企业的,分别奖励1―5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龙头企业奖励20万元;十是对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性合作社的,奖励0.5―2万元。

  近年来,尤溪县紧紧抓住创建省级农民创业园有利时机,以建设农民创业园食用菌产业核心区为载体,引进多家食用菌生产大企业,有效地促进了我县食用菌产业提升。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的500亩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聚集区、400亩食用菌家庭菇场生产区、100亩食用菌产品加工区、150亩食用菌科研试验示范孵化区和物联网应用平台、食用菌园管理服务平台等“四区二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食用菌产业引擎和驱动着我县农民创业园发展,将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尤溪县新开发或新引进的食用菌品种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实现了“五突破二转变”,即突破银耳、锈球菌、灰树花、长袋菌包工厂化生产和低海拨地区香菇周年化栽培,食用菌产业由低技术、低效益向高技术、高效益转变,由分散型、作坊型向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转变。食用菌种类不断丰富,以发展香菇、黑木耳为主,多菌种开发的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尤溪县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2家,积极推广设施化栽培、工厂化运作、智能化管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致力探索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提高了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食用菌生产不仅从一家一户粗放型栽培转型升级为工厂化集约型栽培,而且实现了由季节性栽培向周年设施栽培转型。

  目前,食用菌已注册商标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产品认证2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个。同时,从农村到农民对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达成共识。在原有的产业结构中补充食用菌产业,形成了“作物生产+ 动物生产+ 食用菌生产”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循环经济体系,不仅有利于动植物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而且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平衡生态环境的目标。

  尤溪县食用菌种植户多面广,小户分散生产比较普遍,生产分散且无序。生产单位多以家庭为主,生产技术科学含量低,整个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还不够普及,标准化生产程度还比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规模化经营企业或基地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据工商部门统计,全县66户食用菌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 万元以下为20户,仅占28.9%。

  尤溪县食用菌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目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仅7人,难以适应设施化栽培、工厂化运作、智能化管理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废弃物处置随意和浪费,造成对森林木材资源的损耗,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科学化技术手段需要尽早研发并利用到生产食用菌过程中,降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我县的食用菌通常采取盐渍、烘干、罐头等粗放的加工方式,深加工程度不足,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业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也日渐明显。但目前各地农村生产规模小,难以承担较为复杂的深加工业务,辐射范围窄,生产加工标准化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严格控制,满足不了更为高端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业、财政部门有必要投入更好、更多地科研推广,改善食用菌加工企业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创造名优品牌。

  其一,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要立足尤溪县实际,制定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认真做好食用菌生产布局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要重视食用菌栽培品种结构调整,引导食用菌产业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方向发展,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不能以发展食用菌而破坏生态平衡,有效缓解“菌林矛盾”。要综合运用政策、资金、技术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司十农户”、“公司十协会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力打造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的产业群。

  其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要活用好中央和省市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我县加快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扶持措施,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确保扶持政策惠及广大菇农。要积极协调银企关系,不断丰富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龙头企业融资担保、菇农小额贷款联保机制,有效解决食用菌产业抵押担保难问题,扶强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县领导挂包食用菌重点企业帮扶责任机制,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其三,进一步发挥人才作用。相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为菇农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及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要发挥好掌握实用技术的食用菌“土专家”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投身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要把食用菌人才引进列入紧缺需求人才行列,专业技术人员列入紧缺人才予以录用,不断充实我县食用菌专业技术力量。

  其四,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要建立健全食用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攻关,提高食用菌生产水平;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网络、宣传资料、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提高菇农科技致富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加速食用菌新资源和新种类开发,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积极开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增强食用菌产业发展后劲。

  其五,进一步推进品牌创建。要制定食用菌产业注册商标培育规划及驰著知商标培育计划,引导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增强品牌创建意识,鼓励其开展横向联合、纵向发展,大力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打造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以产品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靠品牌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同时,要引导和鼓励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市场开拓,提高食用菌产业生产效益,不断推动我县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今天,政府应更加关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鼓励农民增收的同时,降低农民对环境的破坏和过度依赖,确保食用菌产业发展在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民创办企业和创新产品生产销售方式,加快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科学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搭建科学研发的创新平台,加强种植户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企业间相互培育和激励,更好、更快、更和谐地带动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