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欧陆娱乐-指定注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26 20:26    文字:【】【】【
摘要:欧陆娱乐-指定注册 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是全省、全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欧陆娱乐-指定注册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是全省、全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现代农业是实现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系统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农业生产的精神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落实政策惠农、科教兴农、项目强农政策,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一)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坚持“稳面积、攻单产、增总产”的思路,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政策,推广综合增产配套技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建设国家级万亩示范方76个,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8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6.9万亩,比2010年增加6.14万亩;总产503.8万吨。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1.4万亩,比2010年增加10.64万亩,预计总产520.3万吨,比2010年增加10.3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92公斤,占全省总量的15%,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自2007年开始,全市粮食总产连续九年跨上100亿斤台阶,2012-2014年三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二)蔬菜生产“质量双提”。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提质增效。全市已建成环京津的涿州、定兴和涞水3个省级蔬菜示范县,累计建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基地18个,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201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2万亩,总产908.2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长12.86%和17.2%,面积和总产位居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在产量稳步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设施西瓜、草莓、麻山药、食用菌等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品种,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迅速提升。

  (三)畜牧生产“稳中向好”。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努力转变养殖方式,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全市畜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14年,全市实现肉类总产66.01万吨、蛋类总产35.32万吨、奶类总产61.34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7.2%、12.6%、22.9%。人均占有肉、蛋、奶分别为64公斤、34公斤、60公斤,分别比2010年提高14%、9.7%、20%。生猪、奶牛、蛋鸡稳定发展,增长率低于10%,肉羊、肉鸡快速发展,增长率分别达到95.6%、35.94%。畜禽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奶牛单产由5吨左右提高到6吨以上,蛋鸡产蛋率提高4个百分点,能繁母猪年出栏商品猪平均增加1.34头。

  (四)渔业生产“稳健发展”。突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养护水源,在调减特定水域养殖面积、吃食性鱼类养殖数量的同时,着力发展生态渔业、特色渔业、品牌渔业,渔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2014年全市水产品总量5.7万吨,养殖水面6498公顷,分别比2010年增长10.7%和2.8%。连续5年组织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白洋淀、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等湿地、水源地渔业资源生态得到修复。中华鳖、冷水鱼等特色水产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分别增加5%和28%。

  “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坚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相结合,协调处理好稳定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联度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种植业。全市初步建成沿107国道优质专用粮食产区、西部山区和黑龙港地区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全市优质小麦发展到480万亩,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94%;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发展到520万亩,占全市夏玉米播种面积的97%;发展饲用玉米6.2万亩、甜糯玉米16.4万亩。

  (二)畜牧业。畜禽养殖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定兴荣达畜禽养殖公司和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鸡产业链条,全市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达4592个,其中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场104个。阜平县被评为全国标准化养殖示范县,易县、定兴、徐水是农业部认定的生猪养殖(调出)大县。

  (三)渔业。淡水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四库一淀两带”的区域布局,其水产品产量已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90%以上。阜平中华鳖、涞源冷水鱼等设施渔业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1、蔬菜。基本形成涿州、定兴、涞水环北京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满城、顺平设施为主的草莓生产基地;清苑、容城设施西瓜和甜瓜生产基地;徐水、望都无公害西红柿基地;清苑拱棚蔬菜、西瓜基地。

  2、食用菌。以阜平、唐县、顺平县、涞水县、易县等山区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迅速。全市种植食用菌的农户14243余户,从业人员2.6万多人,百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合作社)14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8个,栽培面积2.2万余亩,总产17万多吨,产值8.6亿元。

  3、中药材: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安国为中心辐射清苑、博野、望都,以西部阜平、涞源、涞水为主的西部山区两大片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4.9万亩,其中GAP认证达7万余亩,中药材种植品种约50个,年产药材1.3万吨,总产值10.8亿元。

  全市种植面积15.75万亩,主要集中在唐河、潴龙河流域的蠡县、高阳、清苑、安国等地,形成了麻山药集中优势产区,蠡县、高阳、安国麻山药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5、特种养殖。以蠡县、顺平、唐县为主的獭兔、狐狸、貂毛皮动物养殖,以易县、涞源、涞水、满城等山区为主的柴鸡、柴鸡蛋产业,以阜平、涞水、易县为主的蜜蜂产业均得到较快发展。立足市场、资源开发的投资小、利润高、见效快的名、特、优、新养殖品种较为齐全。全市特色养殖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形成小而精、少而高的特色产业。

  围绕推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防控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一)农业标准化水平稳步提高。积极推广无公害种养技术,努力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认真制定、执行各类生产标准,形成了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累计达到36个,面积达到20.45万亩,认证产品59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0家,绿色产品83个;畜禽水产品无公害产地266家,无公害产品达到95个。标准化牧场生产经营方式达到80%以上;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达到95%以上,生猪、肉牛、肉羊规模化比例分别达到75%、49%、46%。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监测范围基本上覆盖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对重点品种、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实行重点监控。持续开展了农业投入品、“瘦肉精”等违禁物质、农兽药残留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实现了全市农产品质量持续向好的局面。奶站视频监控基本实现全覆盖。市级动物产品检验监测中心通过计量认证,认证检测参数由16个增加到48个。新建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22个,较2010年增加21个。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强化,淘汰饲料落后产能,鼓励大型饲料企业发展,蠡县河北方田饲料有限公司率先通过农业部验收,被列为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建设示范企业,并成为全省首家饲料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标杆企业;兽药GMP认证管理全面开展;高毒、高残农药全部禁用;休药期、禁药期制度普遍实行。农产品检测向基层延伸,132个乡镇防检疫分站配备了产品质量监管员。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抽检密度和频率进一步加大,全市蔬菜质量合格率达到99.7%,畜禽水产品总体合格率99.9%。

  (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稳步提高。突出抓好作物病虫害防治,防治面积已达4248万亩(次),病虫草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和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未发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及时扑灭南市区(莲池区)H5N2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人畜共患病及常见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奶牛场布病、结核病明显下降,羊、肉牛布病得到有效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等常见多发病得到及时控制;狂犬病、炭疽等发病率明显减少,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防控目标基本实现。规划建设徐水、唐县、涞水3个区域性无害化处理中心和89个集中收集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日趋完善。

  (四)农业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以农机、渔业、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领域安全生产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全面排查隐患和问题,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生产关系调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土地流转规模进一步加速,全市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27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的23.8%,较2010年提高17.1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266家,较2010年增加853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6家,省级示范社68家,市级示范社153家。培育家庭农场520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8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全市共落实补助经费5202.72万元,其中县(市、区)落实经费4298.72万元,20个县(市、区)完成了确权登记调查测绘的招标工作,全市167个乡镇开展工作,占涉农乡镇总数的52.85%,完成外业调查面积99.95万亩,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面积52.19万亩,分别占全市“二调”耕地总面积的9.17%、4.79%。

  2013年起,我市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引爆点来抓,每个县(市)至少要建设一个5000或1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此,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发改、财政、农业等11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实行定期报表、定期通报制度。 研究出台了《保定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和《保定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督导考核行政问责办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初步形成了了以阜平、曲阳、易县等为主的山区果品综合开发,以涿州、涞水、高碑店等为主的环首都现代都市农业,以定兴、满城等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以安国、高阳、清苑等为主的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以雄县、徐水等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五种发展模式。

  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园区建设数量、面积明显增加。目前全市已建正建的园区数量达81个,增加了37个;建成面积达到65.04万亩,比原来35.3万亩,增加了29.74万亩。二是土地向园区流转速度加快。目前已流转31.91万亩,增加了19.21万亩,基本满足了园区建设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三是园区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完成投资233.23亿元,较去年增加103.557亿元,其中企业投资达165.87亿元,占总投资的71.1%。四是园区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园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22个,注册商标56个,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五是园区档次有了显著提高。涞水绿舵、高阳硕丰、雄县化强、曲阳绿阳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唐县丹凤山等20个园区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园区。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机械化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小麦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76.72%。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19万台,配套机具5.3万部;小型拖拉机10.12万台,配套机具10.22万部;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2.01万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2.92万千瓦,占全省总动力的9.1%。全市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资金共7.1761亿元,省财政补贴资金505万元,市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全市农机向大型化、复式化、精准化发展明显。全市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1.6%,大中型拖拉机年均增长9.5%,配套农机具年均增长6.5%,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占农机总动力的12.7%。全市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发展到1568个,从业人员6763人;农机户46万户,从业人员45.6万人。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94个,从业人员1790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的有力支撑,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生产良种化。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2015年遴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7个,播种面积达1104.6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较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坚持“引育繁”相结合,充分利用良种繁育、良种补贴等国家项目支持,完善配种改良网络,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改良效果。奶牛人工授精良种实现全覆盖,生猪良种人工授精率达到60%以上。徐水大午集团成功培育出生产性能、商品性能优良的 “大午金凤”和“大午粉1号”两个蛋鸡配套系通过农业部新品种审定。

  (二)适用技术集成化。大规模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市县乡领导干部示范田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了要素整合、技术集成,辐射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高产创建区小麦亩产均达到500公斤以上。主推测土配方施肥、“两晚”技术、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玉米“一增四改”等;全株青贮玉米、TMR全日粮混合技术、湿帘温控、喂料清粪自动化等技术基本普及。

  (三)生产过程机械化。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2.92万千瓦,农机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小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均达到了99%。土地深松面积达400万亩,累计投资近亿元;2015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面积达462.18万亩,机收率达到76.72%,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28%。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深松施肥播种、小麦精播半精播、小麦播后、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覆膜、化肥深施、机械化植保等多项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广泛应用。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关键环节70%实现机械化生产。养殖业机械化迈出坚实步伐,青贮、取料、搅拌、清粪、挤奶、增氧等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四)科技服务多元化。积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全市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132个,落实编制1625人,购买仪器设备4643台(套),购买交通工具112辆,基层农技推广新机制初步建成。实施阳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建设培训基地4个,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600余次,直接、间接培训农民10万多人。培育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分别达到25695户和4758人。开通农业网站栏目400个,信息量达16万条,访问量达到1100多万次。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开展科技服务,加快了适用技术推广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关键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也将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一、保持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的要求与农业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耕地资源、水资源的竞争将长期存在并日趋激烈,农业在投入产出、财政贡献、比较效益上的弱势地位使其面临的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制约愈发凸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种养结构全而不优,效益不高、体制不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农民收入增加的要求与农业产业高投入、见效慢的矛盾。近年来,农民收入走出低谷,增速有所提高,基本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短缺的现象尤为突出。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进口增多,国内市场风险增大。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降低、直接投入农业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现代农业对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经营体系的矛盾。随着农业基本经营制度逐步稳定完善,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率偏低,流转不规范、扶持政策落地难、流转管理和服务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突出,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薄弱,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快,家庭农场刚刚起步,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农户带动能力不足;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弱散问题突出,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较少,农机合作社、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总体上作业规模小、覆盖面窄。农业产业链条偏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结构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产业集中度低。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偏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依然较低,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仓储物流发展不足,质量品牌建设滞后,国内驰名商标少,影响力不足,尤其缺少具有显著区域集中度的著名品牌。

  “十三五”是我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挑战不容回避,机遇不可错失。应对得当就能转化为新的发展契机,抓住用好就能实现跨越赶超。

  中央连续出台1号文件,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四化同步”战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之一,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要求树立新理念、构建新布局、打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力争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意见》,要求高起点谋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都市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技术服务业,形成一产为基、接二连三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建设明确了载体和抓手,创造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政策条件。

  保定所处的京津冀都市群是我国三大都市群之一,保定及保定周边核心区人口聚集。全面两孩政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居民人口、收入将得到较快增长,农产品消费较快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必将有力促进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优质、安全、多样化农产品的发展。据测算,全国每年新增1000万城镇化人口,仅肉类一项,即可年新增消费需求超过80万吨。加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优质农产品特别是菜篮子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短期内,需求增长的格局不会变,这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同时,休闲观光成为京津冀市民新的消费热点,也为保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保定地处京津冀都市群的核心,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环绕京津,地理、流通和消费市场环境优越,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先天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及相关行业。一些京津等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把保定作为延伸产业链条,非首都功能疏解外迁的首选地,有力增强了农业产业发展后劲。全市农业执法体系逐步规范,技术支撑体系日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带动下,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兴建了一批起点高,设计规范、标准化程度高,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从而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总基调,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瞄准市场定位、瞄准转型升级、瞄准科技创新、瞄准质量安全和效益,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农业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围绕京津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立足承接服务功能,统筹谋划布局,落实重点任务,在主动服务京津、接轨京津中实现保定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节本增效、绿色生态,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协调和处理好三个关系(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与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与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作物品种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加强良繁供种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统一供种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集成高产配套种植技术,探索推广绿色增产模式,突出节水栽培,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合理配方施肥,强化病虫草综防,努力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保持总产48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1、落实产业政策。坚持将国家鼓励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严格耕地保护国策,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土地确权,稳定承包关系,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

  2、加强项目谋划。增加资金投入,集中精力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扩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规模,“藏粮于地”。大力开展农作物绿色增产模式技术示范,通过技术集成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3、强化农情监测。完善和延伸服务网络,提高信息质量和时效性;借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县、乡农业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装备水平,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使各级农业服务组织真正发挥作用。

  (二)建设蔬菜供应基地。立足于服务京津冀都市群消费大市场,构建生产标准化、栽培设施化、品种特色化、质量可追溯、产销一体化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20万亩,总产900万吨,产值10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5万亩;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普及率85%,集约化育苗提高到80%。

  1、优化区域布局。打造环京津蔬菜产业带,发展建设重点区域特色蔬菜基地,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强。重点建设以涿州、定兴、涞水、徐水、容城设施蔬菜生产为重点,发展面向京津的设施优质精特蔬菜的环京津优质精特菜基地,到“十三五”末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涞源、阜平、易县为主,重点发展露地、地膜生态蔬菜生产的西部山区生态蔬菜基地,到“十三五”末,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以满城、顺平为主,以推广设施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为重点的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到“十三五”末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清苑、容城为主,重点推广配方施肥、优质品种、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的优质西(甜)瓜生产基地,到“十三五”末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以蠡县、高阳、清苑、安国和定兴为主的麻山药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十三五”末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以望都为主的浅水藕基地,扩大有机认证面积,“十三五”期间争取发展到5万亩;以清苑、徐水、满城为主,建设保定城区蔬菜供应基地,“十三五”期间建立20万亩蔬菜基地。

  2、提高设施水平。到“十三五”末,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115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55%。按照设施高端的要求,适度扩大设施蔬菜生产比重,尤其增加投资少、生产风险低、技术易掌握的塑料拱棚设施比例,优化设施结构,推动设施蔬菜生产园区化、规模化。推广建造坚固耐用、土地利用率高、深冬生产性能好、抗灾能力较高且成本适中的日光温室,加快老旧设施改造升级,提高抗灾防洪排涝标准。塑料拱棚向大体量连栋式方向转变,推广大棚应用卷帘机保温被,改善设施空间环境。对小拱棚进行防虫网、遮阳网“双覆盖”升级改造,增强夏季生产能力。示范推广网棚蔬菜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韭菜、大蒜、大葱、春播大白菜等大宗蔬菜网棚栽培,提高生态绿色防控水平。大力推广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技术,提高设施菜田温湿度自动监测调控能力,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蔬菜现代化水平。

  3、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棚室结构优化、集约化育苗、设施土壤活化、节水降温灌溉、保花保果、沼肥综合利用、病虫害生态防控、轻简栽培、灾害天气应对和高档蔬菜栽培等十大技术,加快秸秆反应堆、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等无公害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生态栽培和绿色防控水平。到“十三五”末,生态栽培技术集成普及率80%以上,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集约化育苗采用比例达到80%以上。推行档案管理和质量追溯,指导生产者建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详细记载农药、化肥使用及其他农事活动,切实提高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和控制能力。加强政策引导,强化项目支撑,搞好信息技术服务,引导蔬菜生产主体完善农事活动电子档案管理,法人组织蔬菜产品的实现质量可追溯。

  4、做大食用菌产业。以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推广阜平成功经验,采取统一菇棚模式、统一原辅材料、统一引进扩繁菌种、统一制作菌袋或基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分户栽培管理的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园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比重。建设涵盖品种引进、原材料制备、菌种菌棒(包)制作、标准化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冷链配送、菌渣综合利用、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的全国优质食用菌产品供应基地。适度增加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生产规模;稳定平菇、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等秸秆利用型种类,扩大珍稀种类生产,促进产品结构合理化、多样化,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到2020年,全市年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3.5万亩、产量23万吨左右,年产值12亿元。

  1、做强奶业:力争到2020年,奶业实现从数量扩张到产业实力整体增强的转变,奶牛存栏达到18万头,牛奶产量达到60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水平8吨,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奶源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联结紧密,实现奶业大市向奶业强市的转变。推动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乳企参与管理的高产奶牛养殖基地,坚持以稳量提质为主,选择部分奶牛场建设奶牛牧场,乳粉用奶牛养殖场。鼓励乳企采取自建、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加快建设自有奶源基地。鼓励组建奶牛养殖运营团队,采用“托管+改造”的方式整合现有中小奶牛场资源,实现存量奶源的团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整合。引导奶牛养殖小区通过托管、寄养、奶牛作价入股等方式向 “股份制有限公司”或“养殖场”转变。到2020年,存栏2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进一步强化生鲜乳收购站管理,推进生鲜乳收购站硬件建设达标,落实生鲜乳收购、销售、检测和运输等管理制度,力争实现生鲜乳收购站视频监管和生鲜乳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全覆盖。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指导奶农科学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奶业健康平稳发展。协调乳企与奶农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稳定生鲜乳收购量。推进第三方乳品质量检测制度,实现生鲜乳以质论价。探索建立奶业保险等风险救助机制,增强奶农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

  2、加快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础母畜存栏逐步恢复和发展,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牛出栏达到23.5万头,肉羊出栏440万只。结合农区、半牧区和山区特点,建立“山繁农育、户繁企育”的养殖模式。坚持草原保护与建设并重,推行适度规模半舍饲养殖,建设肉牛、肉羊繁育基地。充分利用盐碱地、中低产田、草山草坡等资源,扶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种植,打造优质、高产饲草饲料种植基地,强化牧草加工技术开发,建立育肥和自繁自育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现增草增畜。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推进基础母畜扩繁,逐步提高基础母畜存栏量,打造坝上及燕山、太行山区草食畜扩繁基地,着力保障肉牛肉羊基础生产能力。加快肉牛肉羊品种改良步伐,建立肉牛、肉羊测定中心,持续提高生产良种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类型牛羊养殖模式。在燕山、太行山区,积极推进肉牛、肉羊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在平原农业区,发展家庭牧场,推广种养结合。在黑龙港流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短期快速育肥,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稳定猪禽等食粮畜禽。到2020年,生猪、家禽养殖总量得以合理控制,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同步发展。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40万头,蛋鸡存栏2630万只,肉鸡出栏3240万只;良种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部屠宰量的90%以上,基本实现冷链化流通和一体化管理。以企业为主体,提升联合育种、种畜禽生产、新品种培育、性能测定等能力,打造环京津畜禽种业高地。支持徐水大午集团种禽研发与推广,建立国家级育种基地。完善种公猪站等改良推广体系,提升能繁母猪生产效率。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种养结合示范园区等;加快对现有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标准化养殖要求。

  4、提高屠宰加工发展水平。完成定点屠宰管理职能划转移交工作,推进定点屠宰标准化。到2020年全市100%生猪屠宰厂和60%以上屠宰点实现标准化生产,全面实现牛、羊、鸡定点屠宰管理;建成3个以上实行冷链屠宰,加工,销售的生猪定点厂。建成2个年屠宰设计能力5万头以上的牛定点屠宰厂,5个年设计屠宰能力50万头以上的羊定点屠宰厂,5个年设计屠宰能力100万只以上的鸡定点屠宰厂。引导屠宰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产品销售形式,大力建设城乡肉品流通平台。

  (四)发展生态渔业。坚持“生态优先、以养为主,养殖、增殖、捕捞、加工、休闲协调发展”的方针,到2020年,水产品供给能力稳定在6.3万吨左右,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捕捞机动渔船总数和功率数基本控制在“十二五”期末水平。加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建设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中华鳖、冷水鱼类等特色、优势主导种类为主,加强亲本保存及选种育种,提高水产良种保育种供种能力。充分挖掘50万亩白洋淀和山区大中型水库水面生产潜力,发展大水域生态渔业。在加大白洋淀增殖放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淀区渔民利用淀边荒地进行养殖,同时建议在推动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中要考虑科学发展白洋淀的净水型渔业养殖生产,即发展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养殖。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的规范管理工作和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渔业无公害生产。全面推进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养殖示范场。

  1、稳定油料产业。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油料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推广,努力提高油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油料产业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75万亩。依托油料生产大县,搞好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优种覆盖率提高到90%。探索推广花生综合高产配套技术,推广春花生地膜覆盖,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力争将单产再提高5%以上。

  2、发展水果产业。扩大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到2020年,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0万吨,优果率达到80%以上。优化区域布局,引导西部山区扩大优质水果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苹果、梨、桃、葡萄等优势果品,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推进标准果园创建。支持创建成方连片水果现代化园区,建设现代化精品果园,加快老果园更新改造,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升果园地力,推进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矮砧密植模式,提升果园标准生产水平。

  3、推进中药材产业。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建立涞源、涞水、阜平等西部山区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发挥安国中草药集散地的优势,努力推进产销衔接。全市“十三五”中药材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平原种植区在稳定面积的同时,做大做强优势品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安国中药都的示范带动和市场引领作用,建设中药加工、物流、销售、配送全产业链。推进一批中药材通过GAP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和商标注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骨干品牌,增强在全国市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六)推进饲料兽药产业上档升级。推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引导生产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到2020年,全市饲料生产企业数稳定在100家左右,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探索建立饲料生产企业与规模养猪场“厂场对接”的模式,推行散装饲料和机械化作业,降低人工费用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大饲料原料开发力度,支持谷物、饼粕、糟渣、玉米酒精糟等粮油加工副产品优质化处理和规范化利用,丰富能量、蛋白饲料原料来源。推进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推广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优质饲用玉米青贮品种,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拓宽农作物秸秆饲料利用渠道,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创新秸秆养畜示范模式,推进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到2020年,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33%,比2015年提高3%。

  认真落实兽药产业政策,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兽药产业结构,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扩建等方式组建大型兽药集团,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实现优胜劣汰。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家队伍,强化宠物专用药、水产养殖用药和中兽药等新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市兽药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双提档升级。严格实施兽药GMP制度,建立兽药生产动态监管制度。全面推进兽药GSP实施,积极推进二维码采集和标准化、信息化管理,规范兽药经营活动。

  按照“稳定粮食、提升蔬菜、调减棉油、增加果药、扩大饲草料”的思路,推动粮经饲果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游一体发展。建立粮食生产功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主攻粮食单产,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稳定粮食总体生产能力。提升蔬菜均衡供应和安全供应水平,优化蔬菜设施和品种结构,促进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转变。适度调减棉花和油料面积,引导向优势区集中,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水果和中药材生产规模,显著增强市场占有率。扩大饲草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加大饲草料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到2018年,全市粮经饲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70:25:5,到2020年,这个比重调整到60:30:10。

  (一)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资源禀赋,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推进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适当调减西部山区(镰刀湾)和京南保北地区玉米面积,压缩西部丘陵山区和东部黑龙港地区高耗水小麦等作物,加快甘薯、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油葵等特色作物发展。棉花种植向高阳、蠡县、安新等黑龙港优势区集中;花生种植向沙河、潴龙河、唐河、大清河、拒马河流域沙壤土类型区集中,形成保南的安国、博野、清苑、蠡县、高阳和保北的定兴、高碑店、易县、涞水、涿州、雄县两大优势集中产区;马铃薯重点在涞源、涞水和阜平、唐县等山区县加快发展;定兴、易县和曲阳、唐县、雄县等地要扩大甘薯种植面积。

  畜牧业要结合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和资源区域特点,按照“稳定猪鸡、提升奶业、加快发展牛羊、做强特色养殖”基本思路,科学划定畜牧业发展区、禁养区、限养区: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保护草原生态为主,大力实施退耕还草,加大已垦撂荒草原治理,建立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实现以草定牧,推行科学休牧和禁牧,严禁超载过牧。大力发展牧草业;推广肉牛肉羊适度规模舍饲和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做强做大草食畜扩繁基地与绿色奶源基地;西部山地丘陵区,以草原保护与建设并重,以建设促保护,兼顾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畜禽品种结构调整,以适度规模舍饲为主,建设肉牛、肉羊母畜繁殖基地;利用林地、草地推广蛋鸡放养,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绿色畜产品基地;城市周边区,重点强化京津“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循环畜牧业,加大肉鸡、肉牛、肉羊精深屠宰加工扶持力度,培育环京津特色产业带,推行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模式,建设肉鸡规模养殖产业带和肉牛肉羊屠宰加工聚集区;平原养殖集聚区,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开展粮改饲试点,推动饲草饲料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协调,在肉牛、肉羊、奶牛养殖集中区,支持青贮玉米种植,推进食粮型畜禽发展。

  (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强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到2020年,农作物优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完善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良繁模式,建立社会化人工授精网络,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快以规模奶牛养殖场(区)和肉牛母牛繁育场为重点的基层配种改良站点标准化建设水平。2020年,规模牛场全部拥有配种技术人员,配种准胎率提高到85%以上;建设种鸡业“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代场”四级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大午粉一号”、“大午金凤”新品种。加大对种畜禽生产和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种畜禽场设施设备,支持畜禽新品种(系)选育。加快水产新品种引进、选育及主要品种提纯复壮,推进水产苗种规模化养殖。

  (三)促进“三产”融合。按照“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的思路,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种养加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进农旅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农业要素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1、促进种养结合。加快发展现代草牧业,建设燕麦、苜蓿、全株青贮玉米饲草料基地,加大饲草资源开发力度。拓宽农作物秸秆饲料利用渠道,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引导饲料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到2020年,全市饲料生产企业数稳定在100家左右,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等条件,科学划定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区域,综合考虑农户的投入能力、经营水平和不同畜种的养殖方式,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推广以饲草饲料供应为主导、以粪污治理为主导、以绿色产品为主导和以观光旅游为主导四种种养结合模式。强化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信息数字化建设力度。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打造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经营为主轴,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涵盖加工业的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将农业产业化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大企业、大基地、大项目、大品牌的带动效应,重点打造八大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明显提高,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3、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到2020年,全市形成产地、集散地与销地三类市场共同构成的网络骨架,其中服务京津冀地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1-2个,区域性产地示范市场10-20个,田头(村头、码头)产地示范市场100个。

  4、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完善设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园区)数量稳步增长,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和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结合当地农田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农业环境、乡村人文资源,发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功能,打造“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一带”:京港澳高速公路、高铁休闲农业观光带。包括高碑店、定兴、容城、徐水、清苑、望都、安国、博野、蠡县。依托当地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大田景观相结合,发展现代科技园区和休闲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链。实现集景观、农事、体验、耕趣、美食、住宿为一体的综合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重视区域农业的特色与创新,提升休闲农业品位。

  “三区”:市区周边休闲农业采摘区。包括莲池区、竞秀区和满城、徐水、清苑区的近郊部分。充分利用该区发展设施农业的特点,重点发展新、奇、特等高档农产品生产、观光采摘、娱乐、农事体验与教育、生态环保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区,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走向农村,满足城里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休闲农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太行山及景区周边休闲农业度假区。包括涞水、涞源、易县、顺平、唐县、阜平、曲阳和满城区的山区部分。充分利用太行山区地形、资源和景区多的特点,重点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蔬果采摘、山野趣味、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沟域经济。主动与附近的大旅游景区和满城柿子沟、顺平桃花节、易县牡丹节等节庆活动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格局。拉大沟域经济发展框架,拉伸沟域点状线长度,形成具有规模的集群效应;白洋淀及周边现代农业展示与体验、休闲度假区。包括安新、容城、雄县、高阳等县。充分发挥利用白洋淀及周边湿地、地热发展农业的特点,重点发展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农耕文化、传统农业展示与体验、垂钓、湿地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突出一个“特”字,抓住“湿地”、“地热”两个词做文章,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游客提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场景。

  5、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圈,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65%以上。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以现代农业园区、蔬菜标准园、果品标准园、农业休闲园为重点,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到2020年,全市建设物联网应用园区100个,养殖场100个、合作社智能监测点100个、智能农机合作社100家,对100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防控实现智能监控。实施“互联网+经营”行动。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市场信息服务。鼓励园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网上销售,建设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实施“互联网+管理”行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和农产品质量信息查询系统,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监管。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普及应用。

  (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按照“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总要求,着力打造具备规划编制科学、运行机制健全、建设规模合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经营机制政策创新、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强、整合涉农资金多、生态环境良好、设施装备完善等十项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承接京津保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成果的转化区,京津市场农产品占有的主导区,农业休闲观光的承载区,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设备的展示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的示范区。

  1、保北休闲农业区。充分利用本地农业景观资源和区位优势,着重发展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等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重点打造涿州督亢秋成园区、涿州邵村花田农业生态示范区、高碑店昊龙航天园区、高碑店碧照轩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涞水绿舵农业园区、涞水京西南国家农业公园、涞水野三坡第六产业示范园区、易县狼牙山林果示范园区、定兴固城现代农业园区、定兴昌利农业科技园区、白沟新城现代农业生态园等。主要围绕承接京津科研院校成果转化和京津农业休闲观光客源精心打造。

  2、城郊都市农业区。在京津保和县城及其延伸地带,着重发展依托并服务于城市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的都市农业。重点打造竞秀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莲池绿美草坪园林示范园区、高新区富民桃树园区、徐水大午现代农业园区、徐水神农现代农业园区、满城草莓园区、满城葡萄园区、望都现代农业园区等。主要围绕承接驻保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和保定农业休闲观光客源精心打造。

  3、山区绿色农业区。适应国内国际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要求,着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果品、畜禽水产品、林下经济等绿色农业。重点打造曲阳绿阳园区、唐县丹凤山园区、唐县古北岳生物示范园区、顺平果品园区、易县绿泽农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易县正四方循环农业园区、阜平县食用菌园区、涞源县北石佛中草药现代农业园区、涞水县太行山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等。主要围绕引进大的战略合作者,引进智力和技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生态安全。

  4、保南特色农业区。发挥本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着重开发名优特农产品。重点打造安国中药材园区、安国义德苗木园区、清苑南王庄瓜菜园区、博野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蠡县大百尺镇现代农业园区、高阳硕丰棉花园区等。主要围绕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中药材、蔬菜、西甜瓜、棉花等传统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5、白洋淀生态农业区。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种效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农业。重点打造安新白洋淀锦泰现代农业公园、安新寨里现代农业园、雄县化强广通绿色生态园、雄县京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容城绿硕粮果种植园区等。主要围绕发展林果业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减少面源污染,确保白洋淀生态安全。

  围绕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薄弱环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完善加工流通设施,提升机械化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基础。

  (一)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设水利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高标准农田。

  1、加强农田整治。进一步优化农田布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粮大县永久性基本农田基本确定,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开展地块整治,合理划分和归并零散田块,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和宽度,在山前平原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田间设施布局,减少耕地占用,力争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平整土地,推进耕地平整畦田化,减小农田地表坡降。以西部山区为重点,推进丘陵山区梯田建设,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力争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

  2、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积极配合水利部门,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2020年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加快大型灌区改造,扩大渠灌覆盖面,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西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库、塘(堰)坝、集雨窖、储水池等等小型水源设施。完善灌排水设施,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建设管灌、喷灌、滴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施。

  3、提升土壤肥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综合采用各类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到20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地区达到15g/kg以上,丘陵山区达到12g/kg以上。加强肥源建设,支持畜禽养殖大县、规模养殖企业建设商品化有机肥加工厂,制定有机肥施用补贴,将有机肥施用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鼓励农民利用边角地块种植绿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推广保护性耕作,因地制宜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高留茬、免(少)耕播种、深松免耕等技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4、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完善农田道路,根据机械作业需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到2020年建成后,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以受大风、沙尘暴等影响较大的丘陵山区,新建、修复防护林带,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市农田防护控制率不低于90%。改善农田输配电设施,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

  (二)发展设施农业。按照“扩规模、优结构,强技术,重管理”的思路,多渠道增加设施农业投入,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到2020年,蔬菜设施生产比重达到55%以上。

  1、扩大设施规模。扩大设施生产面积,提高周年生产能力,力争设施种植面积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合理确定设施类型,京山津秦铁路沿线、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主要建设日光温室;京广铁路沿线山前平原,主要建设塑料拱棚;南部平原地区,主要建设小拱棚。

  2、促进设施升级。加强新型设施研发,针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方向,研发适应本地需要的新型大棚结构和日光温室结构,提高设施的区域适应性、土地利用率、标准化水平和周年生产能力。加快新型设施推广,重点推广土地利用率高、生产性能好、适宜机械化作业、抗灾能力较高且成本适中的日光温室和大体量连栋式塑料拱棚,推进食用菌工厂化和半工厂化栽培。加快老旧设施的改造升级,重点推动棚室配备卷帘机、遮阳网、防虫网、集雨和节水灌溉设施。

  3、提高设施管理自动化水平。大力推广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技术,提高设施菜田温湿度自动监测调控能力,鼓励有条件地区购置和安装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的基础设备,开发环境自动监测、环境自动控制、视频实时监控、病虫害防控和成熟度预测分析、智能农事操作和智能投入品管理等系统,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蔬菜现代化水平。

  4、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鼓励乳企采取自建、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加快建设自有奶源基地,存栏成母牛500头以上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全面配备TMR设备及机械挤奶设备。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曲阳、易县、涞源、涞水、阜平、唐县、顺平山区重点建设舍饲半舍饲圈舍;平原农业区发展家庭牧场,配套青贮池、废弃物处理及利用设施;黑龙港流域重点建设牛羊标准化育肥场,完善自动喂养、清粪、通风等现代化养殖设备。加强对猪、鸡现有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逐步淘汰小型养殖场,着重提高精准化养殖水平,重点完善自动化饲喂、工程防疫、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全面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

  5、大力发展高效设施渔业。充分利用我市冷、热水资源,开发冷水养殖、温棚养殖,对现有池塘和工厂化车间进行升级改造,配套建设生态净化系统。加强路电网建设、进排水渠道改造、养殖机械配套等基础设施改造。提高阜平等地中华鳖产业带建设水平。持续开展白洋淀、西大洋、王快等大水域增殖放流行动。

  (三)加强加工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烘干、分选、仓储、物流、冷链等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善产地仓储加工条件,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减损、提质、增效。加大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建设,以小麦、玉米和杂粮主产区为重点,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建设高效节能的粮食烘干设施和高标准储藏设施,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代储服务。以蔬菜和水果主产区为主要区域,大力建设商品化处理设施,提高产后处理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销售半径,增强市场调剂能力。围绕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建设冷链物流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加强冷库建设,在蔬菜优势区、水果大县和畜禽水产养殖大县建设大中型气调库或机械冷库群,采用现代气调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原有土库、简易冷库进行改造提升,增强跨区域运销能力。

  (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按照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经作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的总思路,进一步提升机械装备水平,推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完善社会化服务,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16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85.32%。

  1、提升机械装备水平。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落实老旧农机具报废补贴政策,引导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逐步淘汰老旧农机具。加快新型农机具购置,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粮食生产领域重点支持大马力拖拉机、植保、玉米联合收获、复式深松整地、节水灌溉、马铃薯收获等农机具,经济作物领域重点支持温室自动卷帘机、微耕机、喷雾器、微滴灌设备、温室自动控制等农机具和果园耕作、施肥、喷药、修剪、采摘、灌溉、苗木嫁接等农机具,养殖领域重点推广饲草料收割、加工、饲料搅拌、自动投水喂料清粪等农机具。

  2、推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落实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普及重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粮食作物精量播种、播种后、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果树矮砧密植栽培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机指挥调度机制,开发农机服务手机客户端,在大型机具上安装北斗终端,为农机手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服务。完善农机维修网络,推动农机维修网点向基层延伸,到2020年农机维修网点覆盖全部乡镇。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作业人员培训,开展农机操作使用维修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到2020年年培训农机手5万人次。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开展农机化示范县创建。选择农业机械化基础较好的县(市、区),落实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使用好中央等农机财政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试验示范,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示范带动周边区域机械化水平较好提升。

  “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教工作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重点破解制约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平台,完善科技示范推广机制,健全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到2020年,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实施以下三大工程。

  1、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骨干知识更新培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以“四个结合”为重点的农技推广机制探索。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活动,争做“最美农业推广专家”。

  2、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立和完善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技术引进、培训教育和辐射带动功能,保障项目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高到位率。加强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手段创新,提供高效快捷服务。

  3、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创建工程。按照“一主多元”,以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为主导,组织和会同涉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发挥高等院校的专家教育资源、科研院校的技术成果资源、农业企业的市场信息优势和合作社的组织优势,相互协作,探索和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技服务新模式。注重试验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不断拓展农技推广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效率。

  (二)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农,重点解决农业从业者素质问题。广泛开展农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培训,重点实施三项工程: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重点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分产业、分工种开展全产业链系统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以县级农业部门为主,因地制宜分产业、按类型制定认定条件和标准,规范开展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个人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教育培训登记和年审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将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定向开展政策扶持,重点提供土地、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服务,鼓励各地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专门扶持政策。

  2、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重点对有学习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村社会事业服务者以及农业农村新增劳动力,开展公益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就地就近、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理实结合”的教育模式,进村入社到场办学,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教学安排与农时农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选拔表现优异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培养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工程。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以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以及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资源为辅,开展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改善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提升其教育培训能力。通过现代远程和在线教育培训,引领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大力实施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针对我市平原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资源日渐匮乏的自然气候和生产条件,将省内外已经取得的高产、优质、节水等技术成果进行优化和系统集成,形成节水型冬小麦、夏玉米两熟高产、优质一体化技术模式。主要示范推广“保夏争秋”的光热资源分配与品种组合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适应秸秆还田的精细整地和播种技术、两季作物统筹施肥技术、病虫害全程防治(控)技术等五项技术集成。实施范围涉及我市安国、高碑店、清苑、望都、徐水、容城、博野、高阳、安新、雄县、蠡县11个县(市),计划实施面积小麦130万亩、玉米60万亩,分别比当地2011-2015年五年平均亩产每亩增产40公斤,以确保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2、抓好全市大田粮食作物的常规技术指导工作。继续搞好主要粮油作物的生产技术考察、苗情调查,及时制订我市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确保我市粮油持续增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围绕农业中心工作和政府职能转变,配合省厅加快建设农业协同办公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平台、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农业视频会商暨业务共享平台、品牌农产品追溯管理和展示促销平台等5个现代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业电子政务水平和信息强农惠农的能力。

  1、农业协同办公平台。围绕提升政务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一是建设农业行政办公系统。实现局属单位公文电子流转和公文电子交换、移动办公、无纸化会议、局领导日程提示和市县农业部门内网信息共享。二是建设农业行政审批系统。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采取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实现网络化办理农业行政审批事项,提高透明度和行政审批效能,解决窗口异地受理等问题,方便人民群众。三是建设农业行政监察系统。实现局属各单位权力运行电子监察全覆盖。四是建设农业政务网站系统。在全市农业系统内网信息共享的同时,加强对外信息发布、网上办事和互动能力建设。

  2、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平台。围绕消费引导生产,信息促进增收,一是通过部门协同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农业生产统计、市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品种、交易价格,主要产区农产品产量、上市期等基础数据,建立全市农业统计分析数据库;二是局属有关单位根据农产品市场行情,结合菜篮子产品的预计产量和上市时间,分类开展蔬菜、畜牧、粮油、经作、水产品市场分析,市农业局定期会商,形成专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决策支持。此项工作由市场信息处牵头、蔬菜站、畜牧处、渔业处、农业处协作完成。

  3、“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利用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加快我市12316平台的标准化改造,实现热线小时语音全天候和工作时间全人工服务,接听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的举报投诉,解答农民群众各类咨询需求。通过热线电话值班,双向交流,实时获取价格、供求等信息。

  4、全市农业视频会商暨业务共享平台。一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进全局各业务系统的资源共享,配合省厅建设服务大农业的省级农业数据中心。二是采用新一代视频监控系统,改造提升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市级农业视频会商室,将农业局现有业务系统和视频系统共享接入,实现多路监控视频汇聚、音频会话、数据共享、远程视频会商。此项工作由市场信息处牵头,畜牧处、渔业处、计财处、农机局、农业处、蔬菜站和有关市县协作完成。

  5、品牌农产品追溯管理和展示促销平台。一是按照品牌农产品主体实名、产地空间定位和质量全程追溯的要求,建立保定市品牌农产品数据库,主要包括:保定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或省认定的名优农产品。二是建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产地、粮食高产创建、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标准园(场)等空间数据库。三是利用互联网站,展示、推介、促销保定品牌农产品。平台具有实时追溯、分类展示、综合查询等功能。

  6、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一批好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信息技术在耕地质量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农机导航与调度、地下水位远程自动监控管理等农业生产关键领域的应用。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和“菜篮子”生产大县为重点,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物联网应用试点,推进气象信息观测、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设施自动化控制、自动饲喂等物联网技术的聚合应用。积极推进船舶自动识别、捕捞作业、船舶调度指挥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提高渔业生产作业的信息化水平。

  以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完善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创新监管机制,狠抓属地管理责任、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和各级监管责任落实。到“十三五”末,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和制度基本健全,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全面展开,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等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涉农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向好,总体合格率不低于99.4%,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完善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国办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构建农产品监管信息平台。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快推动县级监管机构建设,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改善监管条件。积极推进乡级监管机构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全覆盖。推进乡镇监管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着力解决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将基层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纳入县、乡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和监测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增加各级财政资金投入,按照《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配备快速检测、执法取证、应急处置、通讯交通等执法装备,切实改善监管条件。

  (二)健全检测体系。以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为核心,构建分工合理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检测网络。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具有对外出具检测报告的资质,检测能力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所有建制县(市、区)全部建立独立或农产品综合质检机构,质检机构在扩展速测和筛选检测项目的基础上,要达到常规违禁物质、农药兽药残留的定量检测水平,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经费保障能力并全部开展检测工作。积极推进县级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不断充实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力争“十三五”末,达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标准》要求。

  (三)加强农产品检测。继续实施农产品及生产投入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扩大检测范围、品种和参数,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公害认证企业、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基地等实现全覆盖抽检。市级每年检测不低于4700批次,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8.2%。加强检测结果会商分析,为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提供支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溯源网络平台,制定全市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摸清危害因子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四)深化突出问题整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加强关键环节控制。强化投入品、种养殖、收购贩运和屠宰环节监管,集中力量解决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突出问题。一是强化投入品生产和经营环节监管。深入推进《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完善饲料生产企业定点联系监管制度,强化企业原料入厂查验检验、生产记录、产品检验、产品留样、产品销售等质量安全制度的落实。加快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100%实现兽药产品二维码管理,落实好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在兽药经营企业普及兽药GSP监管软件,实现兽药监管系统数据共享,规范兽药经营活动。建立兽药饲料生产动态监管制度,采取飞行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违规企业、诚信缺失企业监控力度。二是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制定一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过程控制技术规范,强化养殖环节教育培训,引导种养殖企业从饲养管理、良种选育、环境控制、营养调控、安全用药、动植物防疫等方面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指导种养殖场科学用药,减少抗菌药的使用,严格执行休药期、间隔期,严厉打击种养殖过程中添加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养殖档案填写。三是强化收贮运和屠宰环节监管。对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推动落实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严格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督促落实进场检查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强化巡查抽检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动物、注水及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保持严打重处高压态势,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舆论震慑作用。

  (五)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构建从投入品到种植、养殖、运输、加工、储存等全环节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产地准出管理机制。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倒逼生产管理,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在质量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二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率先将生猪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体系。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监管信息互联共享,贯通检测、认证、预警、评估、执法、追溯、标准化等全要素,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三是建立信用体系。以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记录共享为基础,以生产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围绕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失信行为有奖举报、跨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等内容,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规范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有效运行。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完善“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建全部门间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主体惩戒力度,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六)抓好应急处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处置职责任务,加强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技能。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处置预。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