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主页![朋克娱乐]!主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04 18:38    文字:【】【】【
摘要:主页![朋克娱乐]!主页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并转向全面建设生态县的重要阶段,是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升级的

  主页![朋克娱乐]!主页“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并转向全面建设生态县的重要阶段,是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升级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确保我县在“十一五”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加强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上级有关政策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十五”期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推进,水污染控制、大气环境治理、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城市绿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年7月,**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市第一个部级生态示范区,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建设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工作在城区有序开展,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燃煤锅炉一律改烧天然气;城区噪声控制措施有效实施,建成了龙岗—棠香噪声达标区。

  在城镇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全县城镇天然气和液化气使用住户达到城镇住户的80.3%;在农村大力实施能源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全县已建设农村沼气池1.2万余口,改灶5.16万户,使用成型煤农户达到14.1万户。

  濑溪河、怀远河已完成了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濑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的可研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实施了全长6公里的濑溪河县城段综合开发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龙岗3万吨污水处理和日处理184吨的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工程。修建下水道39.5公里,公厕48座,垃圾站5个,垃圾坑35个,垃圾焚烧场1个。

  通过“十五”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要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地表水主要控制断面满足Ⅲ类水质,县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垃圾清运率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55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等,极大地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形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兴办”的建设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1)生态农业发展壮大。全县广泛推行稻田生态模式、旱地生态模式、林果地生态模式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壮大,建成基地2万亩。全面推广优良畜禽品种。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耕地保护,对全县24个街镇乡划定了农田保护区。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2)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草)、南北山生态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共完成植树造林13.6万亩,封山育林28.8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1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113.62万吨,林地面积达到5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3%提高到27.3%。

  (3)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初步建成。玉龙山申报部级森林公园成功;已建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为主的西山桫椤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主的国梁白鹭保护小区。

  (4)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石刻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复合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大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应运而生。

  (5)生态工业迈出可喜步伐。在天青石矿山开采上,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在锶盐加工上,关闭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化工厂;大力实施五金振兴工程,龙水电镀园区进一步规范,龙水小五金“老、大、粗、黑”的面貌大为改观;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利用效力显著提高。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人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工作还相对滞后,全县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水环境形势令人堪忧。全县四条主要河流水质均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河流水质总体情况恶劣。农村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少数污染企业不能稳定达标,加之城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处理工程尚未建成和投入使用,县内河流水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2)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县城区域环境噪声虽达功能区要求。但区域环境噪声共设置网格105个(170米×170米),噪声达标的网格只有84个,达标率80%。

  (3)陆地生态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水土流失年土壤侵蚀总量为77.82万吨/年。全县森林分布不均,林地相对集中于东南部低山区,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边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功能较弱。

  (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全县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5)城乡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不可忽视。因收运系统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乡生活垃圾成为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以城乡生活垃圾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亟待加强。

  “十一五”时期,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全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县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复兴**的生态资产、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必将促进城乡和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美化、净化、活化的山水生态景观演变,促进传统经济从物态型、基础型、粗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单一型产业向以生态型、复合型和知识经济型为主导的开放型循环经济转型,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依法治县、科学治县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强度的加大,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固体废弃物猛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3)农药化肥的粗放使用、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大问题;

  (5)有毒有害有机物质、新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外来物种的入侵等新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6)在经济增长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7)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的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环境、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生态环境的改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城市发展要考虑环境容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摒弃重治理、轻保护的观念,严禁边治理、边破坏,逐步由被动型的污染控制转向主动型的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化,强化源头预防,减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环境无害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率。

  充分发挥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职责,改革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模式,逐步从传统的政府规制型为主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社会型为主转变;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以生态环境再生产经济补偿机制为主的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的总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以生态立县、生态兴县,通过实施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突出区域经济和生态资源特色,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通过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县。

  在不断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大力抓好以实施“碧水行动”、“绿地行动”、“蓝天行动”和“宁静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重要河流水库及饮用水源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全面达标;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构筑碧水网络和生态绿化网络;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布局基本确立并投入建设;建立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生态县阶段目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退化速率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发展转入生态县建设轨道。

  不断完善和深化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全面建成生态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完成从环境工程向生态工程、污染管理向生态管理的转型,环境质量优良,景观和谐优美,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建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高效、生产低耗、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富有特色的生态县,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水环境质量:地表水质达标率达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区100%,场镇95%,农村70%。

  ——废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污废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和相应行业排放标准要求。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70%,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85%,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达到100%。

  ——环境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率达到80%,声环境质量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

  ——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以城市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抓手,强调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多还“旧帐”、不欠“新帐”,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显著的提高,实现“天蓝、水碧、地绿”的阶段性目标。

  以增强和维护“三河”(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六库”(龙水湖、玉滩水库、响水滩水库、化龙水库、跃进水库、上游水库)的水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河湖水质及饮用水安全为中心,以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切实解决县域内的水环境问题。

  以治水为中心、以治源为重点,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沿河截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全面推进濑溪河、怀远河(属小安溪流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从整治二条次级河流入手,推动解决县域内水环境质量问题。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龙岗污水处理工程;推进龙水、万古、邮亭、珠溪、智凤、宝顶、中敖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扩大污水处理服务范围,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建成县城垃圾卫生活填埋工程,解决县城、龙水、玉龙、中敖、三驱、智凤、宝顶等城镇的垃圾填埋问题;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垃圾收集和运输能力;推进东、西部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及沿河垃圾处置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1)化肥、农药减量化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化学肥料及化学农药使用,推广施用长效复混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使用量,促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改进施肥方法,减少水、肥流失,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能力;减少无机肥施用量,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广种绿肥,推广能适应大面积施用的商品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充分利用秸杆资源,搞好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将高毒、高残留农药由目前禁止在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上使用逐步扩大到所有农作物;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畜禽养殖业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物污染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2个,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利用资源化治理工程和配套措施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污染。发展农村沼气池处理养殖规模较小以及散养的畜禽粪便,在流域内推行建设标准化“猪—沼—果”生态农户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在取得示范经验的情况下,逐步向全县推广。

  (3)农业环保工程。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实施“猪—沼—果”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

  河流水污染除了沿河城镇的点源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外,陆域集水区面源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对面源污染的治理,除了加强全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外,更为重要的是构建阻隔陆域集水区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流的生态屏障—河岸生态走廊。在濑溪河流域和怀远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中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沿河重要场镇生态护岸堤防以及干流防护林建设工程。

  实施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是保障流域城镇供水安全,实现全县水环境安全的前提。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饮用水供水水源主要包括龙水湖、玉滩水库、响水滩水库、上游水库、跃进水库、化龙水库。结合“碧水行动”的实施,重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对“六库”水源的保护,加强库区内养殖、农田化肥、农药使用管理,禁止在水源保护一级区内新设置工业、生活排污口,搞好保护区内的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保护水源地水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一种在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下的企业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减少高资源消耗、高能耗企业,减少废物产生。通过直接使用、替代使用、再生和再生循环方式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以春兴集团废旧铅酸蓄电池无污染资源化工程为重点,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建成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工程,解决县城、龙水、玉龙、中敖、三驱、智凤、宝顶等城镇的垃圾填埋问题;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垃圾收集和运输能力;推进东、西部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及沿河老垃圾处置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积极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监管和利用开发,实施长河电厂灰渣的循环利用,对老渣场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红蝶锶渣综合利用处置工程。

  ——积极推动社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建设,规划与建设一批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站、点),逐步建立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系统。

  ——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收运处置工程。强化对危险废物的监管,设立五金、电子等废物回收利用中心,建设危险固废收运系统,对危险废物采取集中收集、送至危废处理场集中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以人为本,以生态立县,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大力开展生态县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绿地行动”计划,为全面创建生态县奠定基础,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迈上更高层次。生态县建设分为启动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建设阶段。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和培育生态文化。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支撑体系等五大建设领域,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保障建设等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包括建设东部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大铜路为轴心推广规范化栽培,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青龙山为骨架,发展生态经济林、建立草食牲畜基地,以大国路为轴心,建立优质稻、小水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拾万-雍溪沿山公路为轴心,发展干果产业;建设中南部10万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以宝邮公路为轴线,发展伏淡季水果、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观赏花卉、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等产业,建立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西北部10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大安路、大荣路为轴心,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蚕桑、花椒、小水果、优质稻、蔬菜、药材、草食牲畜等农副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完成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服务业包括以荷花山庄等现代农业复合型观光园区为龙头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以玉龙山为龙头的森林旅游开发建设工程;开发龙水湖、化龙湖、玉龙山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大邮公路沿线建成全县的生态观光农业线,力争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业园区和生态旅游农家乐20个。积极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建设1-2个采用绿色建材、双管供水、清洁能源、污水集中处理等达到“生态住宅技术标准”的生态住宅小区,环城绿化带、濑溪河西岸滨河绿化带、过境交通沿线防护绿化带、城市生态隔离带、插旗山公园、三角山公园、海棠香国公园、濑溪河滨河公园、城北公园、城南公园为基础的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对誉为**农业三绝之一的稻田养鱼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制定保护规划和生态县网站建设。生态示范性工程包括创建首批1--2个环境优美乡镇,以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为基础建设10个生态村,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生态示范项目,形成以部级生态示范区为龙头,镇级、村级生态示范点互补的生态示范网络。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优化工业布局,提高工业的集中度。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业布局。工业的“生态化”是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建立以园区为重点的产业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相关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以做精做优传统五金产业、壮大机械加工能力为核心,重点布置五金机电、铸造、汽摩配件等生产型企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加工、电子及其通讯设备制造业,着力引进医药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棠香、智凤、万古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业为重点;雍溪、古龙、玉龙、拾万等镇积极发展电力金具、机电配件、锶盐化工、建筑建材和采掘业。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构筑生态工业、生态科技体系,搭建循环经济平台。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基地,成为**市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试点。生态工业园以五金加工和废旧金属加工产业为核心,产业配置由加工深度高、清洁生产、少排放或零排放、无污染的产业组成,共建耦合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加强入园项目的环境管理,建立企业间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渠道和机制。根据园区自身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管理的环境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园区的生态化进程。

  按照“蓝天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燃煤及烟(粉)尘污染控制,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对耗煤大户的煤质监管,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在线监控。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走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环境做美、结构做优”的发展思路,构筑“一轴三点,三区五片”的城镇化体系布局,完善组团城市功能。全面实施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城市”工程,组团城市建设必须强调“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在组团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根据组团城市环境资源特点,在未来的生态布局上,以原有的“山、城、田、河”自然特征为基础,进行区域生态空间整合,建设以组团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型城镇环境功能圈、生态经济功能圈和生态保育功能圈,以各级道路为基本网络,构造“纵向沟通,横向扩展,圈层整合”的生态空间框架。

  加强用地控制和对区域自然元素的保育,加强控制组团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隔离带,加强城镇用地控制。以城镇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口、生态资产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加强城镇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加快城镇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能源、抗灾防灾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镇地方特色。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创建1--2个环境优美乡镇,形成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按照“蓝天行动”计划的要求,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加强城市扬尘控制,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带泥上路及撒漏物质污染,加强道路冲洗和保洁;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按照“宁静行动”计划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城市居住安静小区建设,实施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固定源噪声和交通噪声,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监管。督促社会生活噪声源和工业噪声源实现达标排放。

  加强对县域内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充分发挥玉龙山部级森林公园和龙水湖湿地的生态优势。以玉龙山森林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河溪生态林走廊、道路防护林走廊)建设为主,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工程,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通过线轴式生态走廊、圈层状绿色屏障的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生态网络。

  以森林和湿地为中心,建设全县自然保护网络。以玉龙山森林公园和龙水湖湿地保护为中心,全面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密切联系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野生生物等,建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网络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深化建设玉龙山部级森林公园,建设国梁白鹭、玉滩水库、濑溪河河岸湿地、高坪楠木林等部分自然保护小区,形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互补的自然保护网络。

  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建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网络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维持县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保护和建设,使全县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从而促进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在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主要工程包括: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农业传统知识和实践的提炼与推广;“田-鱼-林-鸟”共生协调的农业遗产保育工程;**石刻文化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协调共生工程。力争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得到欧盟生物多样性赠款的资助,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并加强能够体现和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纵向机构协调机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县社会经济部门和发展中的主流化得到落实,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得到加强,为**市和中国西部地区其他类似区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矛盾提供成功的范例。

  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统一协调与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水、土地、森林、生物、矿产和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加强水资源管理,探索建立河流基本流量保障制度,科学核定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的生态用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建立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确保流域生态用水。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湿地。对组团城市这一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尤其要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严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并实行“占一补一”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用面积。

  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外来入侵物种的环境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管理机构及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的引进必须充分考虑对我区原有物种的依存和竞争关系,充分评估对全县物种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影响,提高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的检测和控制能力。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或其它生态敏感区,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

  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各类旅游地在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予以具体化,并具有可行性,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开发建设活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恢复或重建。全面开展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定量考核,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水、气、垃圾和噪声污染防治,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景区创建活动,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规范生态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污染源监测体系。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次级河流监测。做好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逐步实现污染源动态管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强化监测人员素质和能力建设,强化监测质量控制。力争完成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县级环境监察机构,加大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力度。完善街道、镇、乡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工作。开展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县环境监察机构完成一级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拓展环境监管领域,进一步完善生态监察、农村和农业环境监督的相关制度。

  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服务于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网络系统,建立应急监测长效机制。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报告、监测、处置制度。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包括通讯、交通工具、处置设施及防护装备、档案管理等。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推行环境政务公开,环保部门统一、定期城市空气、流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和城市噪声等环境信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搭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将环境保护课程纳入县行政学校教学计划,组织主体班学员进行学习,邀请市行政学院、市环保局有关专家教授和领导来县举办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继续在全县中小学中组织开展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及环保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根据“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目标及轻重缓急,确定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共计七大类(附表1)。

  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必须确保重点工程的有效投入。根据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参照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对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投资进行粗略的估算。“十一五”期间,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附表1);其中,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项,19.3亿元;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项目8项,3亿元;生态产业发展工程5项,5亿元;生态走廊建设工程3项,1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7项,2亿元;生态保护示范性工程5项,5亿元;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工程项目3项,1亿元,循环经济项目4项,4.7亿元。

  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国债、发展基金)的支持和银行贷款,并由单纯靠国家投资,逐步变为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增强群众与国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入较大,要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自筹、社会支持等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充分保证投资的需要。

  (2)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争取达到3.63亿元,占总投资的8.9%;

  (3)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督促企业加大生态破坏治理的力度,企业投入争取达到5.44亿元;占总投资的13.3%;

  本规划的实施将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和超过环境保护模范县标准的要求。本规划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通过水环境质量工程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和净空工程的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减少,水体功能全部达标,城镇声环境均按功能区达标,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35%,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增加。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更趋合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减轻,使区域生态系统向健康、稳定、持续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协调。

  “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地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保意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改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地投资者,进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实习基地。

  “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和改善区域内可利用的土地、水、生物物种资源,禽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生态农林业保护等工程本身将给我县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区域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全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将大为增强,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大大降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局面,建立起全县绿色生态经济结构体系。此外,由于生态环境退化的综合治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逐步减少。各项生态环境监测设施的建立以及监督、管理、预防预测的加强,也将有效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为确保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全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每年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行动,对区域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考核和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各级政府要主动接受本级人大的监督,定期汇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

  加强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执法能力,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方面的权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要纳入各部门和各乡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好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建立和完善县、街镇乡两级和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把政府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纳入政府的有关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和逐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审计制度。

  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项目审批阶段,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建设开发行为予以否决;在乡镇、村等行政区域的评优创建活动中,对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予以否决;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等活动中,对环境行为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予以否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生态安全评估和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高效正常运转。理顺关系,完善机构,进一步强化政府环保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相关的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定期开展各级生态保护监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加投入,分级抓好监管设备建设,努力提高现场执法能力。依照法定程序,修订、完善地方性环保与生态建设法规及标准,初步形成符合本县实际需要且比较完善的地方法规体系。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全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把生态县、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以及生态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围绕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接受社会捐助。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流域综合整治等项目给予政策引导和优惠扶持。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规费。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生态环境保护费用的格局。

  一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的关系。针对全县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农民收入低的现实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面向粤港地区的名优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和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与生态旅游、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县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既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率,获取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中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

  三是处理好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的关系。25度以上坡耕地,既要退耕还林,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又要退耕还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充分发挥种草生长快,附着力强,固水固土能力强的优势。

  四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种苗基地建设的关系。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常规育苗技术与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相结合,加快建成一批优质现代工厂化林木种苗基地和草籽基地,为生态建设提供优质、特色、良种壮苗,提高植树种草成活率和优质率。

  五是处理好生态建设单项工程与综合治理的关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对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进行整合,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列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三大类产业目录,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协作。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及污染环境项目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区域的扶持力度。通过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组织各街镇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农业园、工业园。大力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培育**县生态绿色品牌。充分利用**县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出口创汇型绿色食品,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扩大绿色食品有效需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增加“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要求,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2)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在人类社会文明当中,最大的象征就是城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分工合作提出了要求,从而产生了城市。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随着自然力转化和政治、文化、经济的凝聚,以及辐射能力的增强而发展,在对人们的生活和就业需求进行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种不和谐的发展模式反过来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进行环境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够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存在,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加和谐,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城市的内涵中,融合了自然与技术,取得了综合效益,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生态城市能够保持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保证城市环境的舒适、优美和清洁,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使城市能够达到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在当前的世界上,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保证城市综合效益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使城市环境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和释放人们的创造能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环境规划指的是将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按照地理原理、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等,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加合理的对人们自身活动与环境所需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安排,最终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用环境规划,指的是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环境规划体系,使其能够对城市生态化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在发展城市过程中,使其能够符合环境的要求,防止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破坏。在城市当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与环境,因此必须对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凸显。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的出发点是人的健康,目的是保护宜居、安静、优美、清洁的城市环境。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环境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环境规划具有很多特点,例如整体性、自然性、经济性、动态性、区域性、前瞻性等。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方面确立创建的标准。在提高经济增长和城市实力的同时,也要努力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对生态完整性进行良好的维持。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支持,因此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规划应当面向大自然,致力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在城市中,各个部门的代谢过程和经济活动,是维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因此环境规划也具备经济性的特点。由于城市始终在不断发展,因此各类问题都在不断变化。对此,环境规划也应当随着环境情况、发展速度、发展政策、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基本组成是区域,因此,环境规划应当注重区域性,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环境规划当中,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还应当考虑到日后的发展,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具体的环境规划,但是当时的内容仅限于防治污染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随后,我国在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引入了环境规划,对环境规划的应用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在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同时指出了环境规划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环境规划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规划编制到实施、理论到实践、宏观到微观的环境规划方法、程序和体系。就我国当前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城市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政策和文件当中,都对环境规划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生态城市建设必然离不开环境规划,二者的融合也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建设生态城市,利用最新的思路和技术,使城市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高效的利用城市的价值流、信息、能量、物质等。对自然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修复和调节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规划中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位的优势,降低发展的代价和成本,避免走弯路,确保城市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时,还要对城市形象进行良好的树立,努力适应改革开放的各种需求。此外,还应当对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行唤起,让人们积极主动的在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出一份力。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引入环境规划,在环境方面,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到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城市绿化也得到了提升。在经济方面,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的速度适中,生产方式更加节能环保,生产控制系统的运行也更加高效。在社会方面,使人们具备了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强烈的环保行动参与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态道德修养。在管理方面,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执法制度与行政政策也更加全面。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前进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对此,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在这一过程中,环境规划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充分重视和发挥环境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够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进行。

  [1] 周国文,李霜霜.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支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02).

  [2] 李玉文,闫娜.环境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11,12(01).

  去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认真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去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努力干在实处,力争生态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生态建设做到了四个“有”:有规划,全面完成了市、县区、乡镇、示范村的生态规划,形成了由上至下的规划体系。有典型,安吉县、德清县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工作,安吉县已通过省级验收;全市有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占全省的41.7%;31个村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有抓手,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生态人居环境,**中心城市通过“创模”、“创园”验收,安吉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有机制,市、县区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保障、干部考核、建设管理等工作措施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工作。

  二是污染整治成效明显。各级各部门按照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省市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和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重点污染源、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长兴蓄电池行业污染、区域环境污染和居民饮用水安全等专项整治,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中心城市开展了“百日环境大整治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继续以“四铁”精神推动矿山整治工作,矿山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通过严格整治,长兴县铅酸蓄电池行业175家企业关停125家,省级重点监管区实现了“摘帽”。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在省内率先实现中心城市和所有县城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已建成运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2座,日处理能力28万吨。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环保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建设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区集中处置”网络的模式,加快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垃圾收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有了新的提高。加快环保监控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成水质和大气自动监测站各2个。

  四是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在全省第一个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启动了“3911”工程(围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3大任务,提高纺织、建材等9大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组织1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施10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安吉县在竹资源开发中,对竹子实行全面综合利用,以占全国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15%的竹业产值,成为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水泥行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减少污染排放,而且腾出了大量土地和用电量,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

  五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通过下达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签订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等方式,明确了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态市建设和环保工作十分重视,连续两年开展环保法执行情况检查。市政协把生态市建设列入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的重点。各级建立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特别是在旄儿港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保证了污染事故的及时有效处置,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通过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环境质量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全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各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中心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00.63万平方米,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建设生态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是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来看,加强环保和生态市建设十分必要。去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生态和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环境保护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环境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今后5至15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指南,也是指导我们开展生态市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关键要切实把握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环保工作和生态市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从我市环境保护的形势来看,加强环保和生态市建设形势十分严峻。在“长三角”城市群,**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良,这是我市最为优越的资源禀赋。但是,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基础脆弱、环境隐患增加的形势。从具体问题来看:我市境内无大江大河且无直接排海口,河网纵横,水文条件复杂,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环境承载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工业污染防治任务非常繁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还刚刚起步;各级各部门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还有不够到位的地方,一些领导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保护、重当前轻长远的意识;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还有待于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环境形势将更为严峻,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发性环保事件进入高发时期,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去年在生态省工作考核上,我市因“天能事件”被一票否决,确定为不合格。旄儿港水污染事件也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一定要提高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三)从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来看,加强环保和生态市建设十分重要。生态市建设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发展问题。生态优市是我市增强“三力”、实现率先崛起的四大战略路径之一,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要通过生态优市,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生态优市,就是要努力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发展资源,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供有力支撑。**生态优势与区位、人文等优势的叠加效应明显,在长三角中“绿岛”、“后花园”、休闲度假胜地的功能和魅力凸显。绿水青山是**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的最大优势。实现生态优市,关键要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把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增长点,努力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优市,就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努力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以环境保护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生态优市,就是要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关键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理念,努力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探索“在开发中保护、边开发边保护”的机制和办法,切实把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特别是要解决当前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今年我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大环保宣传和环境执法力度,深入整治环境污染,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城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供环境保障。

  (一)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一是要通过强化循环经济理念来促进发展模式转变。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互动的发展循环经济新局面。要按照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部署,加快实施工业“3911”、农业“4612”、服务业“3551”行动计划,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来优化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互相融合、生态与社会互相协调,推动生态经济加快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特别要重视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三级平台为载体,打造生态和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要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来缓解环境要素制约。科学技术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推动生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特别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推广使用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是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重,对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必须进一步抓好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水平。一是要狠抓项目建设。“十五”期间,我市建成了一批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在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十五”期间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没有按期完成(菱湖、双林、煤山等污水处理厂未建成)。“十一五”又规划了一批新的项目。因此,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二是要加强运行管理。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既是污染处理的重要载体,又是重点污染源,如果不严格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环境造成较大威胁。因此,环境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切实强化运行管理,努力提高环保设施的运转率、处理率、达标率,确保环保基础设施规范运行、达标排放,发挥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我市是太湖上游的主要水源地,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做好污染治理工作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太湖全流域的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一是要着力抓好重点区域的整治。要结合省“811”环境污染整治,大力实施市“225”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年内要完成200家限期治理和限期改正企业的污染整治任务,完成20家重点企业整治,挂牌督办5个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加快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整治。要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该限期治理的必须限期治理,该停产整治的必须停产整治,不能达到整治要求的坚决关停,努力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二是要着力强化污染源头控制。采取各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对一切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从根本上预防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切实把好环境准入关,坚持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树立“绿色招商”理念,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从项目源头控制污染源的引进。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三是要着力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我市地处水乡,饮用水源地众多,特别是市区各大水厂直接从平原河网中取水,水源易受污染,水源地保护形势相当严峻。各级各部门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污染项目,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企业的检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环保工作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坚持城乡统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要继续深化村庄环境整治。我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任务艰巨。要加快垃圾中转站等农村环卫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区集中处置”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和处置率。要认真总结农村因地制宜处理生活污水的各种有效办法,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二是要大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各地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安吉县在报福镇深溪河流域启动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采用森林、湿地系统进行生态化治理,为全国首创,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样板。但是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很大。今年省里下达了完成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的任务,各县区要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加强督促和指导,一家一家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资源化、能源化、生态化治理措施,逐步减轻种养业面源污染。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要以生态、特色、品牌、规模为取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抓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本地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五)加快推进基层生态创建工作。今年的生态创建工作,重点是实施“122”生态建设工程(即安吉县建成生态县、全市创建20个生态乡镇和20个生态村),必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一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2007年底前安吉县、德清县要基本完成生态县建设,2010年所有县区要建成生态县区。安吉县今年进入全国首批生态县的希望很大,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通过国家验收。其他县区也要按照有关要求,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加快创建工作进度。二是要着力抓好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是基础,必须抓紧抓好。今年,要着力完成创建20个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的工作任务。要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的新鲜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水平。三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生态建设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形成创建生态市的良好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各县区生态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党政“一把手”,必须对生态市建设全面负责。要坚持生态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严格的考核督查制度。今年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已向我市下达了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刚才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请各县区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完成任务到位,确保不该发生的事情坚决不能发生。各级生态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的作用,协调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加强对县区、乡镇工作的指导和督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并督促、指导基层抓好工作。要充分发挥环境执法部门的职能,为加强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以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为契机,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保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环保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保诚信的典型,引导企业切实抓好环保工作。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绿色系列等各种生态创建活动,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参与率,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措施。要按照国务院《决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完善加强环境保护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环保诚信评价制度,进一步增强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和落实财政投入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今天我们召开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有关部门前期作了充分准备,市委常委会专门进行了研究。对生态环境工作,市里是很重视的,市“两会”期间已经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今天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5年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20*年的工作任务。刚才市生态办汇报了去年的生态市建设情况和今年的工作意见,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安吉、吴兴和市建设局、市农业局代表县区和部门作了表态发言。对于生态办提出的今年工作思路,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总结工作、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四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去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认真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去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努力干在实处,力争生态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生态建设做到了四个“有”:有规划,全面完成了市、县区、乡镇、示范村的生态规。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