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主页@阳光娱乐@主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4-23 16:27    文字:【】【】【
摘要:主页@阳光娱乐@主页 摘要:文章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本质要求,结合滇池流域实际,提出了滇池流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该区域农

  主页@阳光娱乐@主页摘要:文章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本质要求,结合滇池流域实际,提出了滇池流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该区域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粮、烟、畜、菜、花、果是其支柱产业,滇池流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种植、养殖业相对发达,然而,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长期以来却一直成为困扰昆明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在滇池流域大力发展高效少废的生态农业对于缓解滇池污染压力、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滇池流域农业生产实施“四退三还一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步伐,自2008年以来,根据昆明市关于滇池流域核心区2920平方公里范围,全面实现禁种禁养,滇池流域退出耕地面积24609亩,其中蔬菜退出面积16287亩,花卉退出面积6039.3亩,退出的土地面积主要用于建设湿地公园,发展园林绿化和经济林木,有条件的实施了植物养分循环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模式,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代表的清洁农业已成为滇池流域农业发展的趋势。

  为有效减少滇池流域农业面源压力,自2008年以来,滇池流域广泛推广了平衡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监测工作,有效降低了滇池流域农药、化肥施用量,使得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目前,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在蔬菜生产区加强生物农药、生物多样性种植和集成技术推广,使蔬菜产品农残速测合格率平均达到97%以上,同时加强规范化栽培管理和生物物理防治生产技术推广,提倡无害化生产,对蔬菜产品质量的控制起到了较大作用。

  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滇池流域农业生产区域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布局,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以官渡、呈贡、晋宁为主的鲜切花、节日盆花、种苗生产片区;以嵩明、寻甸为主的球根花卉、干花、种球生产片区;以宜良为主的绿化苗木、地方特色花卉、切枝、切叶生产片区。在品种结构上形成以鲜切花为主,盆景、盆花、干花、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地方特色花卉和种苗种球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日益优化,新发展的花卉基地逐步远离滇池沿湖,对减少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湖两江”区域全面推进畜禽禁养,科学规划养殖区域。

  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采取“农户+公司、农户+基地+企业”等多种形式,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经营局面。

  由于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迅速扩张,使得原处于城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农业用地数量迅速削减,农业发展区域向山区、半山区转移,而山区、半山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发展生态农业受到了制约。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一是在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山区地区,不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农膜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禽畜粪便处理率相对较低;二是除部分村庄,滇池流域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滇池流域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带动,土地难以集中使用,形成规模效应,导致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规模经营的程度低,产业优势不明显。

  二是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处于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融资能力弱,多数企业依靠传统的自我积累发展模式,难以开展大项目建设和实施产品深度开发,导致产品品种单一、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涉农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生态农业已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但由于没有专门的生态农业建设经费,尽管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惠农政策,强调有关涉农部门在资金、项目方面向农业倾斜,但总体上投入的资金少,项目散,使循序渐进的生态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滇池流域农业生产总体上看仍以生产、加工初级农产品为主,加工设备、工艺技术落后,大量农产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业链短,自主品牌少,附加值不高,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就目前滇池流域多数村庄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看,大多以沼气为纽带进行,其他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循环农业、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模式等在政府的引导下,正逐步推进,但都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和当地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相适宜的特色生态农业模式。

  在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中生产观念的转变,农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对村民的文化、科技综合素质的要求将会更高。在滇池流域不同区域村庄的村民素质参差不齐,如滇池流域核心区,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理念的推广、普及相对较为容易山区、半山区的农民则较低,难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需要。

  在滇池流域实施的“四退三还一护”不仅影响这一区域的农业活动还将影响到周边半山区、山区的农业。因此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昆明绿色经济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加快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滇池流域畜禽禁养,退耕还湖、还湿和还林等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影响、农民利益及财政等因素,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对区域进行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级种植,分而治之。

  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方,组建核心企业,以“农户+企业”的形式,实行企业化运作,统一负责采购、统一市场开发销售,提高村庄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等方式,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的后续产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把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升级为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使体系内部各产业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产业链”,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

  四是大力培育新兴的产业、拓展三产业空间。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层次,如通过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把一产与三产有机融合,实现在田间地头销售现采现摘的农产品,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空间。

  根据滇池治理的新方案与要求,《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草案)》,将滇池流域按地理条件和不同的功能要求,划分为滇池湖滨生态区;滇池流域的山区、半山区;水源涵养区三个区,依据区域生态功能与资源特点,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发挥其农业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实施差异化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确定建设重点,推广适宜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控制在源头。一是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二是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积极推广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清洁农业生产技术;四是推广“一池三改”、太阳能利用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实现农户新能源替代目标;五是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开展滇池流域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县创建工作。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出台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从事生态农业、生态林建设,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举措,在资金上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领域。与生态农业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还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生态型龙头企业(含基地),推进和扩大生态农产品生产,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一是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创新农业经济体制,扩大农业内涵,让农业资源有更多的增值渠道,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充分参与、分享现代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成果;二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网络,大力推广培训下乡、前校后厂、校企联合、培输结合等开放式培训模式,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三是壮大农民实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创品牌发展,推进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保证农业收入的稳步提高。

  [6] 李文祥,赵燕,毛昆明.论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1,(8):51-54.

  [8]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促进现代新昆明建设.长春市发改委.2006-8-31.

  [9] 韩斌,李笠,孔继君.滇池流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作者简介:光映霞(1970-),女,就职于昆明学院农学院,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农业生态。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