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百家乐娱乐主管-首选主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03 18:07    文字:【】【】【
摘要:百家乐娱乐主管-首选主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

  百家乐娱乐主管-首选主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张晓云,修文彦,常亮,等.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41-43.

  [3]孙春城.大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2(9):40-41.

  农业产业化是以广义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农业产业化是在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

  一是“龙头企业+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龙头公司+ 基地+ 农户”组织模式。龙头公司通过建设基地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有三种方式: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地建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用农户土地建基地,同时吸收农户以土地、劳动力、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给出租农户或大户经营。农户从这3种方式中可获得劳动报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费等收入。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的直接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该模式是合作组织根据基地农业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开拓和占领市场,自主延伸产业链,拓展加工、储运、营销等业务,有效发挥龙头作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四是“龙头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方分工明确,协会在公司和农户之间起联结作用,优势在于公司不用与千家万户农民直接打交道,而由协会代表农户与公司联系,这样就提升了农户的市场地位。五是种养加大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个体工商户,有的种养加大户发展成为龙头企业,有的种养加大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形成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这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是组织模式的核心,既起着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谈判地位、组织开展服务的作用,又发挥着按照公司原材料生产需求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公司与农户之间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共享、组织自律的重要形式。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种苗、肥料(饲料)、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防疫)、统一销售,农户在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紧密型会员和松散型会员两种。有的专业合作社依托或服务于龙头企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独立于龙头企业。与农户构成市场供销关系的经营型合作社,理事长或紧密型会员享受经营成果;统一经营的合作社,经营成果共享;而服务型合作社,会员各自享受经营成果。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主产区;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产品主产区;皖西、皖南山区,是林、茶、蚕主产区。在安徽省所辖16个地市中,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庆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值较高。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统筹安排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已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渐形成了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油菜、沿江地区水稻的区域格局;棉花生产向沿江和淮北高产棉区集中;山地经济开发区以林、牧为主,重点开发板栗、核桃等特种经济体;丘陵经济开发区,以粮食、畜牧、淡水养殖等为主;平原经济开发区以小麦、棉花等生产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 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实现总产值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4.3%,显示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的效益和层次不断提升。

  (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缺乏市场优势,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多数龙头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显,虽然绝大多数注册为公司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较大;财务管理能力整体较弱,除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外,其余数量众多的所谓龙头企业,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业,其财务管理方式与个体工商户类似。

  种植业以初级加工为主,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回报率低。产业链条短,关键节点不清晰。

  安徽省龙头企业大多从事的只是农产品的初加工,经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没有实现和工业的有效对接,没有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是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级产品的买卖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加工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虽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协会,但绝大多数企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还是松散的链接关系或买断关系,尽管采取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带动农户,但存在运作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利益链接不紧密等问题,未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共同体,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利益比较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合作团体,缺少规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调查发现,多数合作社没有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部分合作社证件不全,有的缺少组织机构代码,有的没有税务登记证。

  安徽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转移,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安徽省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专利的数量不多。许多农产品企业都是近一两年来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注册一些优质农产品商标,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知名度不够。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

  目前,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龙头企业协助创办为主。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着“民办、民管、民受益”方向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现专业性;二是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益归其成员共同所有:三是坚持自愿,实行民主管理;四是开展力所能及的经营活动,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研发重点,优先研发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媒体、信息网络等渠道,加强内外宣传,注册优势农产品商标、专利等,龙头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种专业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等,展示生产成果,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扩展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是尝试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农民不仅获得地租收入,作为股东还能获得收益权。

  积极生产为工业加工行业提供原料的农产品,生产只有进入加工领域,生产链条才可持续,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要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实现四化同步。

  农村土地集中种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中介和流转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中,通过流转或以土地要素入股等形式,使土地逐步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组织相对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

  [1] 韩连贵.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3).

  [2] 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产业经济,2013,(8).

  [3] 周晓强.以供应链全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全融,2012,(15).

  [4] 赵佳,姜长云.农民专业台作社的经营方式转变与组织制度创新:皖省例证[J].改革,2013,(1).

  1、区域农业。区域农业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现在一些地方可以凭借机械的力量将一个人的扩大,但是总归无法和一个区域抗衡。而随着大家的需求日益上升,区域性农业的呼声也将日益扩大。这样的趋势会有效的提高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且能有效的提高比较的交流效率,互相提高技术,现在一些大平台上面的交流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雏形模式了。

  2、合作农业。农业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现在的农业趋势更是明显,大家都是彼此互补,形成一个小型的圈子,让自己的事业更稳定。如今比较常见的合作农业模式有合同农业、种养结合等形式,这样的农户自身的稳定性高,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双方都会有所保障。未来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甚至可能呈现出一个个联盟形式。

  3、品牌文化。农业如今也越来越像各个公司了,追求品牌效应的农户,其收益与规模明显对比普通的有优势的多。现在消费者购买农业产品也会看看是什么地方生产的,一些品牌效应好的农业产品,在大家的心理先天就品质要硬一些,其次其利润空间相对也会大一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执着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趋势之一。

  4、绿色农业。健康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相对应的绿色食品自然而然也是大家眼中的焦点。而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的不规范,各种农业产品漏洞很大,于是各种事故就出现了,但是由于消费水平的问题,很多人没有选择。而现在不一样,农业生产的竞争压力偏高,一方面选择放弃绿色食品,那么自然会有人来顶上其市场空缺。大家生活好了,肯定就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质,而绿色农业的趋势无疑又是大众消费者的选择。

  去年局地苹果、梨等农产品去库存大战还未结束,今年新一轮的果品销售已拉开帷幕。受这两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影响,不少农户对农业种植到底该怎样搞存在严重的盲目情绪,未来农业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为种植户们关心的问题。

  回顾2015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发现,同样面对市场洪流,和多数普通种植户陷入农产品低价、滞销的窘境当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不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庄园和涉农企业在市场上仍呈现出如鱼得水的态势,农产品销售火爆依旧。缘何如此,我们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高品质+打品牌+优渠道”的组合拳成为农产品得以优价畅销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农产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场中激流勇进的坚实保障。在这当中,高规格的品质筑成了农产品畅销的根基,优渠道加盖起农产品畅销的屋脊,而打品牌则似连接地基和屋脊之间的承重墙,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梗结,为扩展好的销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农产品畅销了、价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就跟着趋高。

  纵观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质和销售渠道是整个农产品产销环节里被提及最多的要点,但农产品品牌打造却长时间不为人们重视。当众多工业制成品品牌被人们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费时,农产品却因为品牌缺失,消费群体难以稳定等问题,饱受多变市场的冲击。同样是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行为当中不乏“我想买一部‘三星’手机”,“张三新买了一辆‘大众’汽车”,“这款‘西凤’酒评价不错”等类似有品牌的言辞,但在农产品的购买当中,却充满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费者难以买到质量统一、口味相同的农产品而来的苦恼。

  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购买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农产品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对未来农业向品牌化迈进提出迫切要求。农产品品牌化不但让农产品对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外,还能让不同收入群体按照不同档次的价位完成采购。不但如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正于全国各地发力的当下,面对缺乏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多变的市场中保障乏力的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化建设不但有助于农产品的去库存、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也能补上我国较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缺失这一短板,让农业发展更为规范和稳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社、涉农公司这些便于使用统一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参与其中外,普通农户也不妨通过多户的联合协作,合力塑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以此来应对多变的农业市场。

  农产品企业中,有发展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建设强势终端的膳博士,构建直销系统的优菜网,建立高标准的有机生态农业有机农庄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出发点,都来源于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生产+加工+直销的经营模式,农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建立基地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派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将农户收获的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销往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机关学校等机构,以及企业自己创建的生鲜超市等,规模扩大后产品可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订单销售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及店铺、员工费用,直面零售端的营销模式。

  农产品企业传统模式相对于电商模式发展更成熟,消费群体更稳定,简单地以传统配送的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打开市场并不现实。这种模式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立品牌。现在早已不是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时代了,企业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更富竞争力。品牌首先来源于品质。“伊都菜彩”是日本九州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直销店,它最大的卖点就是绝对保证产品的安全、新鲜,采用食品安全责任制,定期对产品品质安全进行检验,通过生产者设立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保险,并且各家农户的产品都上印有他们的姓名、电话,以此来加强农户对产品的生产责任心。这些措施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其品质和新鲜度,因此也打响了“伊都菜彩”这个品牌。除了产品品质,安全的运输保管,准确快速的派送,丰富的产品品种等都是企业品质建设的途径。因而,农产品企业需要狠抓品质为发展根本,此后再从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方面进行品牌的外在形象塑造。

  2.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物流环节,成熟的冷物链技术不仅能降低损耗,节省成本,还可大幅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便于企业把控市场价格,获得更高利润。据统计,我国的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5%,每年的损耗量超过8000万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品的损耗率平均仅为5%左右,这背后靠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支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蔬菜物流形成了一条冷链,从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始终保证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温条件。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在生产环节,山东寿光在蔬菜棚里使用物联网技术,利用遥感设备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含水率等信息,通过移动设备把这些信息传输到工作台,实时分析大棚的状况指导种植。这套技术在为企业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更精准地把控产品数量、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3.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存靠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农产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而国外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平台。这类企业运用大量的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连锁超市的库存安全报警系统,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产品的准确订单,企业根据订单数,通知每天需要多少流水线工人,确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从生产点运送多少产品,需要多少时间生产,需要多少部配送车辆才能按时按点配送等。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配送精准,企业也不会出现生产浪费的情况,消费者也能在24小时内可以将新鲜的食品端上自己的餐桌。有需求就有市场,消费者有快速获取商品的需求,企业就有必要去改善管理满足这种需求。

  1.渠道拓展。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本身保存期短、易损耗变质,加上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成本很高,要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规模取胜。据武汉家事易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该公司目前的电商资金投入来看,每天订单达到8000单的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目前家事易每天的成交量平均仅约为5500单,根本无法达到盈利状态。所以发展电商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拓展渠道,扩大市场,才可能获取更高利润。

  “千岛湖渔业”特供餐饮店,“阳澄湖大闸蟹”建立了机场零售终端,都是成功拓展渠道的例子,但并不适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直面零售终端的消费对象,因而渠道拓展必须偏重于网络零售。除了广告宣传,配套设施的配置也是重点。例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除了与公共自行车亭合作进行广告宣传,还在社区建立了便利服务站和社区实体店,为网络消费者提供固定的取货点;家事易公司受超市存物柜启发创造性地开展电子菜箱配送系统,与小区物业协商,上缴物业费在小区安装电子菜箱,形成终端网络,小区居民可在在网站上拣菜下订单后,利用会员卡或短信收到的密码直接去电子菜箱取货,很大程度地简化了快递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过程。这些配套设施就在消费者身边,消费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电商的优势。

  渠道拓展也要考虑拓展对象。农产品电商的产品相对来说更适合喜欢“宅生活”的年轻人、上班族,他们很少有时间买菜,即便去了超市也很难买到新鲜菜,企业要考虑到拓展渠道的成本,就必须从这类特殊的消费对象入手进行。除了本地市场,企业还可以发展异地市场,当拓展到全国和国外的市场时,企业不定只能自己去打开异地市场,也可以通过输出、扩散先进的商业模式、专卖技术使用权、寻找加盟商等途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更大幅度地开拓市场。

  2.产品聚焦。产品必须有对应的消费群才能生存,也就是产品聚焦。很多企业认为,生产的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多。阿尔·里斯说过“市场是不讲逻辑的,你要做的是如何控制消费者的心智,不能什么东西都卖,而应该让消费者聚焦到某一个点上去吸收”。一般的烟草公司会把男女消费者都作为消费对象来开发产品,而万宝路的产品只针对男性,除一般男性外还包括牛仔。现在,万宝路成为了美国市场上最大的烟草销售公司,它所做的就是把消费对象聚焦到某一类人,聚焦生产符合这一类人“胃口”的产品。同样,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消费对象很明显,集中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年轻人,农产品企业推出的网上销售产品要符合这类特殊人群的“胃口”才有市场。目前,市场上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可直接烹饪的盒装速冻菜肴,针对发胖人群推出的瘦身菜肴,针对孕妇的营养菜肴等,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进行产品聚焦的发展趋势。

  3.结合现代化物流。相对于传统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其特定的消费人群需要有品质的农产品配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农产品速递平台,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商品采购、加工,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和客户自行提取等各个环节高度信息化,并随时与中央数据库交换信息,从采购到配送,使整个物流链都完成信息覆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高效率配送。由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推广,现代化物流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必不可少的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操作中推行应用,包括电商平台系统,仓储系统,电子标签分拣系统,物流系统,ERP系统等等。

  结束语:农产品企业的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随之滋生出一系列高效率的新型模式,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也确保了企业的利润。当然,并不是国外所有的模式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市场的特点,分析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奋勇直追。

  [4]史贤龙,农产品企业如何走出商业模式的战略误区?[J],价值中国,2010年12月

  [5]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月

  [6]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前提及物流模式选择——以山东寿光蔬菜业为主要分析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高度和创新价值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业结构已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适应新时代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思维。“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提升战略层次,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搭建农产品网上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网络化、信息化、鼓励“农业+互联网”模式的推行,做到农业与电商、物流、金融等产业对接,推进农产品机构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三农”投入稳步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高新科技在农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单一产业发展力度不大,融合力度小,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等问题确实存在。同时,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还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的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现象。产业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各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融合渗透,有助于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增大物质资料消耗带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慢慢浮出水面。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行、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越发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设施不足,带来了一系列负的外部效应。

  一方面、农村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价值链不完善且当前农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大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较少,配套设施不健全,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不到高效运转,难以很好地服务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流程。遂尽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保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渠道,保障农户资金流、信息流安全已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变革更新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对于农业产业来说,亦是如此,强大的科学技术会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能

  科技投入不足且产出率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科技兴农的局势还未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进实施。农业附加值低的特点也难以吸引巨大的金融资本投入农村科学技术设备的建设。另外,农民自身科学技术水平低、科学知识摄入不足也严重阻碍农村科技进步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互联网有望推动农业实现“弯道超车”,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互联网+”的现代商业模式定然会给农村产业融合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而在当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产品的推广销售过程中应用较少。硬环境方面,农村宽带普及率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现代的运输网络、物流体系。软环境方面,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技能培训较少,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产业模式还未得到广泛而有力的推广。此外,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互联网技术覆盖面窄,渗透率低,互联网技术并未发挥其强大创造力。

  政府首先应当加大惠农强农的政策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在不断做大做强农业的同时,当地政府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致力于形成新的更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与企业组织形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流通设施,乡镇公路网络的建设,以完善农村物流传送网络,为产业链的延长、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业农村经济增长点;

  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领导多层次的创新技术大赛,引进技术人才,将完善基础设施这一硬条件与培养技术人才这一软环境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引导各农村企业相互融合联系,形成以空头企业为主导,上中下游跨行业发展的产业联合模式,以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规模经济。

  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条件,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需要相关金融服务的配套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结构的重要一环,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适应产业融合进步的金融产品,政策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税收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社保体系的改革,为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的大力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利用保险、信贷等金融工具为现代农业发展分担风险,完善农民基本的养老、医疗、卫生服务。

  支持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适当简化农村小额短期借贷手续,同时加强风险控制,保障客户信息资金安全。

  在当代,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金融、教育、卫生、医疗等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将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会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所以,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中央“十三五”规划中加快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技术,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积极推进农业与电商、物流、金融等多产业融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运用电子化的平台带动传统农业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推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结构也会不断地调整、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稳步落实推进定会推进农村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推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在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1]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J].产业经济研究, 2003(4):31-37.

  [2]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3]席晓丽.产业融合与中国多功能农业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2007 (09):20-23.

  [4]孔祥智.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农村工作通讯,2012(02):46-48.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部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在组织建设多元并举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且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帮助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促进了畜牧、经果林、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2] 刘继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5-16.

  再制造定义为:以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废旧机电产品实现性能跨越式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简单概括,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是循环经济3R原则当中的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和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它的基本特征是毛坯来源于消费过的旧产品、旧零部件,它是采用新技术和传统加工手段进行专业化的修复,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要达到原有新品的水平,产品的销售、质保等都应当按照同等型号的新品要求。

  业内专家认为,农业机械零部件再制造最主要的优势之一是节能、降耗、减排。由于再制造是以废旧件为加工对象,因此再制造产品成本低于新品的50%,可节能60%、节材70%,环保效益十分突出。经过再制造的发动机价格是新发动机的50%。如果将旧机回炉,其再利用价值只相当于原机的3%,而发动机再制造可以循环利用原机80%以上的价值。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坏损的零部件进行再制造,让它在走完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全生命周期后避免直接报废的命运,而是“重获新生”,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使产品的性能和价值得以延续。因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链条就拉长为产品的制造、使用、报废、再制造、再使用、再报废。经过再制造,报废的设备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可以延长寿命20-40年。

  据了解,农业机械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只是新产品的50%,同时可节能60%、节材70%。

  维修是指产品在使用阶段为保持其良好技术状况及正常运行而采取的技术措施。20世纪50年代,维修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上了历史舞台。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设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内部配置越来越复杂,使用要求越来越严格,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维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维修工程与制造工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在这两者之间,发展出了具有鲜明节能、降耗、环保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还能超过新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再制造的本质是修复,但它不是简单的维修。再制造是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传统维修概念的一种提升。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农业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研究和发展农业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开展农业机械零部件再制造面临的问题:

  1.参与再制造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少,专门从事农业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现今一家也没有。

  部分政策、法规对再制造产业发展设置了障碍。使再制造企业只能从维修市场收购一些旧件作为再制造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

  公众认知度是再制造最大的困难。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再制造的产品普遍认为是二手货翻新。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很多人认为,再制造产品不如新品,不愿意使用再制造产品。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扭转这种观念。

  目前,除了在国务院出台的一些文件上提到了再制造外,国内还没有针对再制造企业和再制造产品作出的明确规定。工商登记部门没有再制造业务一项,企业的合法性经常遭到职能部门的质疑,再制造产品经常被作为假冒产品处理。因此,在生产许可标准、生产准入法规、市场准入标准、市场准入法规及政府监管制度等方面,有一系列需解决的问题。

  再制造与维护保养和大修有着本质的区别,修复一件产品往往比生产一件新品所需的技术水平还要高,再制造建立在高端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基础上。目前我国零部件修复、改造等产品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