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天美娱乐-天美注册「一站式平台」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4-02 01:32    文字:【】【】【
摘要:天美娱乐-天美注册「一站式平台」 春节前夕,我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北城村。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教师,我非常期待下乡调研,也珍惜每次回乡机会,因为可以近距离观察这片沃土

  天美娱乐-天美注册「一站式平台」春节前夕,我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北城村。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教师,我非常期待下乡调研,也珍惜每次回乡机会,因为可以近距离观察这片沃土,感受泥土芬芳的气息,让我的研究立在大地上。春节期间,我利用走亲戚的机会了解他们家庭农业生产状况,还抽空去老家的田间转了转,以期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真实的“三农”问题。我爸也是一位资深农民,同时还从事非农工作,有记录农业生产收支的习惯,我将他的账本带回了学校,准备作为我的研究素材。回校后想根据这段时间对农地的观察,并结合我爸的账本进行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如何进一步发展,我认为这是从事农业经济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应主动作为的事情。

  农业生产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耕地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林业生产,水田全部用于水稻种植,旱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与栽种经济林和其他树种。2021年,我们家承包地共22.1亩,未转入他人耕地,其中水田14.8亩,旱地7.3亩,67%的农地种了水稻,3.6%的农地种了西瓜、芝麻等经济作物,剩下29.4%的农地种了油茶、杉树和松树,还在油茶树中间种了1亩花生。

  农业生产比较收益确实较低。我们家14.8亩的水田做如下配置:0.4亩育秧,7.6亩种两季,6.8亩种中稻,因而水稻实际播种面积为22.4亩[1]。早稻亩均单产986斤,晚稻亩均单产1053斤,早稻售价每百斤120元,晚稻售价每百斤140元,早稻亩均收益1183.2元,中稻亩均收益1204.4元,晚稻亩均收益1474.2元,全年水稻总产值28456元[2],单季亩均产值1293.5元。水稻生产成本由种子(1418元)、农药(2082元)、化肥(3830元)、收割服务费(1300元)、自家耕田机修理与柴油费(600元)构成,水稻生产总成本9230元,单季亩均成本420元,全年水稻生产净收益19226元,单季亩均净收益874元,亩均成本占亩均收益的32.5%,由于在整地与栽插环节未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所以显性成本占比相对较低,但对于转入土地的大户,需要在更多环节使用农业生产性服务,并支付农地流转租金,其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会更高,约占54.1%。

  经济作物并未体现明显的比较收益优势。我们家还种了0.8亩的芝麻,1亩的花生;芝麻收获129.8斤,售价在8-8.2元/斤,销售总收入1041元,亩均收入1301元;花生共收获489斤(其中70斤留作下期种子),售价2.5-2.6元/斤,亩均收入1247元。与水稻单季亩均1293.5元的收益相比,传统经济作物芝麻和花生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比较收益优势,加上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相对更多,在务农机会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经济作物生产成本更高,导致种植经济作物并未出现与学界所认为的那样:经济作物比较收益高于粮食作物。与双季水稻亩均2587元的收益,或双季水稻亩均1748元的净收益相比,传统经济作物种植甚至出现了比较收益劣势。因此,在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政策支持下,农户可能更愿意种机械化程度更高,且市场风险更小的粮食作物,而不是大规模地改种单产不高,且市场风险较大的经济作物,即使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也大概率遇上农产品卖难问题,导致经济作物收益不如粮食作物收益。换言之,传统经济作物不大可能压缩粮食生产空间,从而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因而对“非粮化”的担忧在大部分农村可能没有必要,甚至是杞人忧天,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区位优势,且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的村庄。

  然而,粮食生产并非高枕无忧,也存在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的隐患,在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出现的越来越明显的双季改种单季的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我家在2021年扩大了中稻的种植规模,之前农田全部(除了深水田)种两季(早稻和晚稻),一季稻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0.9%。其实,“双改单”会使家庭农业收入减少,降低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导致农田复种指数下降,造成隐性抛荒。在育种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稻农改种单季,势必对保障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的目标带来不利影响。但小农的粮食种植行为是基于自身家庭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性选择。通过观察发现,农户“双改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自身年龄逐渐偏大,劳动能力下降,无法胜任劳动强度较大的双季稻种植;二是随着子女参加工作或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就业,家庭农业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不足的困境,需要降低农业生产强度以应对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三是自身作为家庭农业生产的主力,自身有非农工作,导致务农机会成本高,而相对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反而影响非农就业的连续性,不仅对非农就业机会获取不利,而且减少了相对可观的非农收入;四是子女成家,需要照顾孙辈,减少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劳动力投入。当然,影响农户“双改单”的关键在于水稻种植亩均收益低,单季每亩净收益874元,双季亩均净收益也只有1748元。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户均不过10亩,即使10亩全部种水稻,也只有17480元的农业净收入。如果这10亩由2位中老年夫妇来经营,那么人均农业纯收入为8740元,只占2021年江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8%。因而,小农需要将更多的劳动力配置在农外才能保证家庭收入不低于平均水平,从而维持体面的生活。

  那么,有人就会想,为何留守农村的小农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非农工作上,而是选择兼业呢?那是因为非农就业不稳定,在农村的非农工作无非就是修马路、做泥瓦匠等零工,而这些工作不是天天有,经常干几天歇一阵子,就没法完全脱离农业。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为帮助广大贫困户脱贫与贫困村摘帽,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以期通过产业发展兴来帮助农民增收,以及促进乡村振兴。但往往面临产业发展雷同,同类农产品供给大规模扩张的问题,导致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例如,江西宜春地区广泛种植油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现已进入收获期,市场上茶油供应大量增加,农民希望通过卖茶油增加家庭收入的愿望落空[3],不少农户的茶油放在家里无人问津。去我大姨父家拜年时,他告诉我他家里还有100多斤的茶油无处销售[4]。

  在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经济作物收益又不理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在旱地上种树造林。2016年前后,在我老家,在旱地上植树造林早已蔚然成风,早先开垦的荒地大多披上了绿装,到处是连片的杉树林和松树林[5]。这样一来,农村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呼吸着非常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非常畅快。农户的植树造林行为并不是在政府的压力下做出的被迫选择,而是基于现实做出的理性选择。首先,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不足,而树木的生长并不需要投入多少劳动力,只需在栽种时耗费劳力,而这可趁外出农民返乡过春节时间完成;其次,农地流转市场对旱地的需求明显不足,导致外出农户无法搜寻到合适的农地流转对象,与其将土地抛荒获得零收益,还不如在地上种上树;再次,旱地长期种植经济作物后,化肥施用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经济作物单产越来越低,迫使农户选择种树;最后,在有土地调整传统的农村,种树可以实现对抗土地调整的目的,确保地权稳定[6]。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经历过大饥荒的中国而言,确保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历来也强调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因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期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然而,在田间走了一圈,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体现在土地平整、水渠硬化与机耕路修建三方面,虽然绝大部分水渠得到硬化,但硬化的质量堪忧。水渠硬化采用了由水泥和沙子做成的U型槽,该U型槽没有钢筋或铁丝在里面,硬度不够,田间随处可见断裂的U型槽,而且两块U型槽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出现较大缝隙,这就导致在用水高峰期依然会出现水下渗,造成水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影响灌溉效率。

  现实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也存在差异。有些村庄直接在原来的土地承包格局上直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而有些村庄意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了不同区域地块之间的质量差异,趁高标准农田建设之机推进土地并块,使农户家庭承包地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前者土地细碎化程度依然较高,而后者有效降低了土地细碎化程度,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化解了村庄内部潜在的可能矛盾。这是因为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农户的承包地修建机耕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如果不重新调整就可能加剧承包地占有的不均,并纵容另一部分农户在农业公共基础建设中的搭便车行为,从而造成公平与效率双输的局面。我问我爸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态度,他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在我们村,人均土地相对较多,农业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7],如果不定期随人口调整土地,将对人口增加家庭的生计产生严重影响[8]。因此,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尝试趁高标准农田建设之机进行土地并块,实现降低农地细碎化的目标,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双赢局面。

  在察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发现水渠边上到处都有被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物,真是大煞风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恶化了农业生产环境,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威胁,体现农民农产品安全生产观念淡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未深入人心。

  正如恰亚诺夫所指出的那样,在人口压力下,家庭农场比资本主义农场更有竞争力。同样,在当前的中国小农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占据着中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小农经营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兼业小农。因而要正视小农,要对小农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帮助小农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就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出大量的工作:一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人力资本;二是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加大绿色生产理念与环保观念宣传,引导农民树立强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观,帮助农民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将更多实用的小型农机纳入农机补贴范畴;四是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并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五是大力发展本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可获得性,同时也要防止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用成本不合理地过快上涨;六是在营销端持续发力,积极争取大型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参与支农助农活动,构建区域公共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七是促进非农工作供需对接,帮助小农参与非农就业,同时,在实施农村项目建设时重点吸纳本地农民参与就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小农保持足够历史耐心并不妨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体系,引导土地向具有务农比较优势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与集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同时,也应摸清农村愿意留村务农的中青年农民具体人员,引导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并加大支持力度。当然,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跳出农村来看农村,如何打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联动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特别鸣谢: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有记录农业生产收支的良好习惯,感谢他无偿将农业生产收支记录本提供给我,为“三农”研究提供素材,更感谢他不厌其烦地在微信上回答我的问题,确保每一个数据精准。

  作者简介:陈江华(1989-),男,江西高安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土地经济、农业社会化服务。

  [1] 其中0.4亩秧田种的是市场价格较低的糯米,主要留做家用,后文在计算成本收益时未将这0.4亩纳入。[2] 早稻和晚稻共售出12954斤,还留了2600斤家用。[3] 淘宝网显示茶油市场价在80元/L-150元/L。[4] 我家113斤茶籽榨出17斤油,平均6.6斤茶籽榨1斤茶油。[5] 当前杉树市场价格较低,据我叔叔介绍,只能卖到2毛多钱1斤。[6] 如果农户觉得从集体分到的某块承包地质量较好,通过在这块地上种树可使这块旱地长期由自家经营。[7] 2021年,我爸妈两人总收入共45226元(未计算有限的农业补贴收入),其中农业收入19226元,非农收入26000元,农业收入占比42.5%。[8] 这一回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均土地很少的村庄长期不调整土地,而有些人均土地相对较多的村庄频繁调整土地的差异。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