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首页|耀世娱乐|注册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7-05 11:02    文字:【】【】【
摘要: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在今天这个富裕充足的时代,真顺应了古人所预言的大路无人走,白米无人吃。的盛景。过去到处路不通,现在成了村村通,户户通;过去粮食、肉不够吃,现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在今天这个富裕充足的时代,真顺应了古人所预言的“大路无人走,白米无人吃。”的盛景。过去到处路不通,现在成了“村村通,户户通”;过去粮食、肉不够吃,现在天上地下能吃的都吃腻了。在和过去相比,今天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就是我们变得“有钱了”。过去20-30年经济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农民变成农民工,巨大的劳动力释放,产生强劲的生产力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这一转变留下了一个缺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二者关系的不平衡,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粮食供给必须依赖经济”,这就是说不等于你有钱经济实力强,未来粮食的供给就能得到保障。

  我们再回过头看待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留下的这一缺口时,会给我们生存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及未来的经济形势会对这一缺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会,今天我们从水稻的种植和消费情况具体来谈谈这一现状。特别是就目前的经济状况,在我们每个人都感觉有钱富裕的时候,实际我们却走向了一个消耗财富的虚空经济之中,我们生产和创造财富走向了一个反方向,先消费后劳动靠消费来带动生产刺激经济,但所有的消费基本上都是在房地产、金融市场、互联网上空转(泡沫)。这样一来更加削弱农业生产和创造的能力,由于过去的几十年来,在农业上根本就没有啥技术和消费方式的创新,更不用说在农业生产方面,能创造多大的经济价值或者说有多高的利润空间。因为本身在农业上消费所占的比重就不值得一提的,这就像一个网红吃播一天所赚的钱就可抵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所以我们在面对当今这个看似安定富足的世代,应该倍感珍惜,因为这只是昙花一现。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至关重要,而水稻大米作为主粮之一,而其消费量和产量在整个粮食供应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可以说它直接就关系到我们生存和安危。除去自然灾害的情况,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稻米的消费和生产整个情况。

  1990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在33064.5左右(千公顷),大约4.96亿亩,一亩能产大约773斤,一年全国能产3834亿斤(1.92亿吨)。到了2020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30076(千公顷),大约4.51亿亩,一亩产大约939斤,全国总产大约4236亿斤(2.12亿吨)。30年过去了,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0.45亿亩,但水稻的产量却从过去1990年的1.92亿吨增加了0.20亿吨,2020年的2.12亿吨。单产也从过去的一亩773斤增加至一亩939斤,增长率为10.41%。1990年-2020年,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29265.8(千公顷),平均产量为1.93亿吨,平均每亩产428公斤。

  就2015年-2019年水稻产量每年1千万吨以上的省有: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水稻产量每年上2千万吨的省有:黑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其中黑龙江省和湖南省产量连续几年都在2600万吨以上,在全国排第一。

  结论: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却提高了,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水稻的改良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就实际情况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转为农民工,水稻种植面积应该是呈下降趋势,但整体而言种植面积并没有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几个水稻种植大省,像东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由于其地理优势,农业机械化的操作,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都是高居不下。

  就我个人而言算大饭量,一顿吃两小碗米饭,一天两顿都吃米饭的线斤米左右,饭量大的时候一顿能吃一大碗米饭,一天大概需要0.9斤米左右。假如我们以最低量算,平均每人一天只消费半斤米,中国只有1亿人吃米饭,那一天需要消费5千万斤大米,一年只需要消费182.5亿斤大米。我们以2020全国水稻总产2.12亿吨(4240亿斤),是历史以来最高产量,我们按65%的比例计算精米,也就是1斤谷子去壳后,剩0.65斤大米。一年4240亿斤谷子能产出2756亿斤大米,那对一年1亿人一年182.5亿斤大米的消费量,确实绰绰有余,一年2756亿斤大米,如平均每人一天只消费半斤米,能够多少人吃?也就是2756亿÷182.5斤≈15.10亿,能够15亿人吃。但如果我们以平均每人一天消费0.9斤米,能够多少人吃?那就是2756亿÷0.9斤×365≈8.40亿,那只能够8.40亿人吃了。

  而实际,以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稻谷的产量21186万吨(2.12亿吨),就占了32%。而小麦的产量13425万吨(1.34亿吨),仅占20%。如不考以虑玉米和豆类其他的农作物为主食,只吃大米和面食计算我们来看一下小麦的够不够吃。一年1.34亿吨的小麦,我们每斤小麦按75%的精粉,也就是一年面粉的产量大概在1.005亿吨(2010亿斤)左右。如我们也以平均每人一天也只消费半斤面粉,每人一年消费182.5斤,2010亿斤面粉能够(2010亿÷182.5斤≈11.01亿)能够11亿人吃。以全国7亿人吃面食,每人一天消费半斤面粉,那一年的消费量才182.5斤×7亿人=1277.5亿斤。由此可知中国面粉和大米相比是供大于求的。

  现在,一年2756亿斤大米加上2010亿斤面粉的产量,一年总共4766亿斤主粮对于14亿人口,无论是大米还是面粉一天每只消费半斤,一年的总量才2555亿斤,那还是够吃的。但如果我们的饭量的增加,每增加0.1斤,每人一年的消费量就增加36.5斤,14亿人就每年就增加511亿斤,当我们的饭量增加至每天每人大米面粉的消费0.9斤时就刚好够吃了。所以节约粮食,才有多余。而从人口来讲,以每人平均一天消费半斤大米或面粉计算,4766亿斤主粮能够26亿人吃,以每人平均一天消费0.9斤大米或面粉计算,那就只够14.5亿人吃了。

  1.饮食结构的多元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虽作为主食,但其他辅食菜品种类的增加,自然减少了我们对大米的需求。2.餐饮各行业的发展和我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吃的喝的选择多了吃饭时间也不固定了,也减低对米饭的消耗。3.劳动力下降。农村大米个人消费量普遍要高于城镇,从事体力活的饭量一般要大于其他职业的人,我们饭量下降,从事体力活工作的人数也正在下降。

  结论:我们粮食够吃的原因只是我们的饭量下降了,对于主食的消费没有以前量大了。以目前粮食的产量和总人口来看,未来粮食够不够吃也取决于我们的饭量。

  说到稻米的价格,大家都知道几十年来几乎没怎么涨过价。以为我们镇上为例,现在市面上稻谷收购的价格1.8元左右/斤,大米新米3元/斤左右。以2020年水稻产量4240亿斤计算,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7632亿元,也就是仅占GDP的0.7%。那么从2004年开始收购水稻的价格相比,2004年水稻收购的价格0.75元/斤,水稻总产量3580亿斤计算,一年所产生的经济价值2865亿元,却占GDP的1.65%。虽然水稻收购的价格相比过去提高一点,但它实际经济价值是下降的。

  如一个人平均每天消费0.5斤米,一年就是182.5斤乘以3元/每斤,那一年一个人只需547.5元买米。如以现在一个普通工人平均一年收入在4-5万左右,一年花在买米上的钱占一年总收入的1.37%-1.1%左右。就消费量而言,每增加0.1斤大米,一年一人就增加109.5元。就大米价格而言,每斤大米涨0.1元,一年一人就增加36.5元。所以,未来的经济状况会严重影响大米的市场价值,在大米需求量上涨,价格也同时上涨的情况下,会大幅增加大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现在大家别以为,到处都能买到米,但未来经济出现特殊情况,那不一定你还能买到大米。

  一·饭量下降。从需求来说,现在生活条件的优越大大减少了对大米的需求。二·产量小幅增加。从供应来说过去三十年来种植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水稻的单产提高,增加了市场供应。三·农业短板的效应。由于其工业和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所有的资本基本没有进入农业,这造成了绝大多数农产品都必须依赖进口补足缺口。进口这一部分又冲击到了国内的市场价格。这也造成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买外国的农场品相比国内的农场品并不便宜,但利用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这种高效经济效益,对于进口点农场品根本不是问题,这也就是所说的“种地没有打工赚钱。”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从种植的人数讲,水稻种植的人数是离不开的经济状况的好坏,现在你有钱能买到粮食吃,但就未来10-20年的全世界的经济状况,一定是在大萧条以后才慢慢复苏,又诞生一系列新的科技和新的产业,那么就不得不会面临一个问题,在经济衰退的形势下,必定会增加农业种植的人数,当然也会提高产量。因为一旦没经济支持,以目前粮食的产量和种植面积,根本不能供给巨大市场需求。就需求来说,第一点肯定是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和我们的饭量增加,在二者都增加的情况下,而产量没有大幅提高,也会造成需大于求。总体而言,未来的产量和需求一定是增加的。虽然目前的经济形势,农业生产的部分,被工业和其他行业所替代,但工业和其他行业,它是以钱以消费带动生产的,并以之为前提的,从根本上讲它是不能直接解决吃饭问题的,而是一种间接的劳动生产模式。最后,关于价格,如目前经济形式持续维持,未来的价格一定是上升,原因是1是钞票印得太多了带来的整体物价上升,2是在这种农业短板效应下,种植的利润空间有限,会减少种植的人数,3是未来10-20年后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就悲观经济形式而言,未来在经济衰退萧条情况下,唯一满足你需求的就是温饱,那除了粮食值钱以外,或者说你还有钱买粮食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会短时间暴涨。

脚注信息